“泰达队……”这是昨晚津滇之战中天津球迷挂出的一幅标语。90分钟后,当津滇之间的闷战终于结束的时候,球迷们不由得叹道:“泰达队……”
引子:民园响起下课声
“内尔松下课!”当津滇之战进行到下半时后半段的时候,这个声音终于在本赛季炸
响了。先是在一号看台上稀稀落落地响着,随后分贝变得越来越大。第84分钟,当云南红塔队范英一脚远射中柱弹出的时候,“内尔松下课!”的喊声便已经成为了燎原之势。比赛结束后,仍有一部分球迷聚集在民园体育场外等待着内尔松的出现。不过此时,内尔松早已在翻译的带领下,和一干外援从体育场的后门悄悄“溜”了出去。
病症:进攻乏善可陈
联赛中盘的拼争是最为激烈的。在品味了两连胜的短暂快乐后,接下来的5场比赛仅拿2分的结果让内尔松和泰达队员终于感受到了联赛的残酷性。北京、大连、深圳、辽宁还有云南红塔,这些球队的联赛排名都要高于泰达队。再加上泰达队近来也是流年不利,伤病、停赛没个完,敌强我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5场比赛仅拿2分的成绩也有其必然的因素。
然而保平不是竞技体育,遇强不弱一直是天津足球的优良传统。如果说客场败给巨无霸大连实德让人输得没有脾气,那么主场败国安、客场反胜为败输给辽小虎就很让人有些憋气。虽然主场在与深圳队和云南红塔队的比赛中战成了平局,但是纵观全场泰达队的绝对机会并不多,与对方的表现基本上都是五五开,处于一种纠缠不清的状态。这种表现在昨天与红塔队的比赛中尤为明显。面对红塔队摆出的铁桶阵,泰达队全场近20脚射门和10余个角球竟然无一中的。一位球迷赛后气愤地表示:“进攻办法寥寥、队形脱节,这个责任肯定要算在主教练内尔松的头上。”
比赛是训练的一面镜子。在昨天的比赛中,泰达队在中路渗透屡屡受阻的情况下显得办法不多。两个边路的套边进攻由于边后卫的不敢压上而几乎没有。即使好不容易从边路突破了红塔队的防线,传出来的球也是又高又飘,让身高上根本就不占优势的攻击队员只能望球兴叹。这一弊病特别突出地表现在了泰达队主罚的10余个角球中。没有任何的组织,也没有任何的战术意图,只是机械地将皮球吊向禁区,让队员们去像撞大运一样地争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表现的确说明了内尔松的执教水平有待提高。”赛后俱乐部的一位负责人委婉地对内尔松提出了批评,“进攻办法不多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平常的训练中练得不够。训练中没有练到,又怎么能够在比赛中有所发挥呢?”
诊断:需要综合调理
“说到底,我们还是技不如人。”上周四,泰达队1比3客场败给辽小虎后,泰达足球俱乐部的负责人曾这样无奈地叹道。然而目前摆在泰达队面前的现实却是,联赛在马不停蹄地进行,我们只能在战斗中边调整边提高了。
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进攻得分。这一方面需要主教练内尔松开动脑筋,为泰达队多磨就几副利刃。而另一方面伴随着卡斯的复出,卢欣的伤愈归队,人员配置上的逐渐完善,也为内尔松排兵布阵提供了越来越宽松的空间。这将为泰达队的反弹,准备了“物质”上的基础。
另外,足球比赛特别是职业队之间的较量不仅仅是来自于场上,很多场下的准备工作虽然看起来比较琐碎,但实际上往往会对比赛的结果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例如现在已经进入了雨季,雨后泥泞湿滑的场地对于泰达队这种以地面渗透为主的球队肯定是弊大于利。在主场与深圳队的比赛之前,连续两天的雨水已经将草地完全浇透了。球员们赛后纷纷反映在那样的场地上跑动费力,配合失准。在赛后的总结中,场地因素也成为了为何没有取得胜利的原因之一。应该说同样的情况又出现在了昨天的津滇之战中。赛后在谈到比赛时,队长于根伟就表示8天内打3场比赛本身对体能的消耗就非常大,而且又赶上湿滑的场地无疑是雪上加霜。由此记者想到了近日的一则报道中称,在热刺队与水晶宫队的热身赛前,当地同样下雨,但是场地却被防雨布严密地遮盖了起来,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
场地问题一直是天津队的老大难问题。为此泰达足球俱乐部也是花了大力气和大本钱改善草皮质量,加强场地的渗水能力。其实有些时候一些在场地维护上的小聪明反而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如果在这两个主场比赛中,我们的场地也能被妥善保护,那么它肯定会更利于进攻的开展。
建议:球迷继续支持
昨天,有些球迷在激动之余喊起了“泰达队解散!”的口号。而且赛后很多球迷仍然聚集在体育场外不肯离去。球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过激的言行却只能起到事与愿违的结果。泰达队目前正处在困难时期,在这种时候它更需要球迷的鼓励和关爱。
泰达队连续五场不胜。天津球迷着急,泰达队的队员更着急。从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上说作为职业球员不赢球就意味着收入的减少。实事求是地讲,纵观这五场比赛队员们在拼劲儿上无可指责,每一名上场的球员都用尽了全力。在接下来的比赛中,泰达队要接连遭遇两个客场。一个是状态正在回升的四川开米森队,而另一个则是青岛哈德门队,这又是两场恶仗。老队长高飞表示,不管对手是谁,泰达队肯定都要拼尽全力,争取3分。他希望天津球迷能够继续给予泰达队支持,因为来自球迷的加油助威是队员们在场上拼争的巨大动力。本报记者王耀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