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高尔夫是精神需要 俞扬:加前缀的定语化生活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7月25日15:42 新浪体育 | ||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新浪体育讯 俞扬喜欢的东西都是加前缀的。比如,“橄榄色”的皮肤,为此,俞扬从来只用防晒指数偏低的乳液。运动,一定得是“户外”的,比如,早年喜欢的网球,打得最专业的高尔夫,新近迷上的滑雪。单就滑雪来说,也得是在阿尔卑斯山才算数。俞扬从不去室内游泳馆游泳。问俞扬,你觉得在哪里游泳最爽?当然是在大海里。 “千万别化得不像我了。”
俞扬坐在沙发上,一面摆了一个将整张脸贡献出去的姿式,一面不忘对化妆师提醒。 “我的睫毛有这么长吗?太长了吧。”化妆师,摄影师,连同编辑,以灯光和镜头的“专业”需要为由,俞扬才勉强接受了给她加长的眼睫毛和她一直担心的过于浓重的彩妆。 结束家里的拍摄,前往高尔夫球场的路上。编辑突然想起什么,问俞扬,忘带丝巾和墨镜了吧? “就不带了吧,那不是高尔夫的风格。”俞扬笑着回应。 编辑原打算让穿着球衣的俞扬在高尔夫球场上展现运动魅力的时候再点缀一抹气质高贵的优雅。 但俞扬的优雅显然不是那种含有某种高难度系数在里面的故作姿态,比如坐姿,在礼貌的前提下,俞扬的第一意识一定是舒服,所以,你不会看见俞扬并拢两只小腿很娇羞地向左倾斜一个45度角的优雅弧度。甚至,俞扬走起路来是携着风的,从背后看去,风衣的下摆一定是高高扬起的。她的美丽和优雅是那种自在的、舒适的自然做派。 一如她现在打高尔夫,享受设计优良的场地比打了多少杆更令她有满足感;一如她的黒头发和黒皮肤,一种天然的性感;一如她的人——不论是哪路神仙,俞扬的强项在于她一开口,你就觉得是个熟人在说话一样,没有隔阂,也没有距离。那种自在由己及人的,是可以传染的。看着她,周围的人很自然地就会变得舒服起来。 俞扬喜欢的东西都是加前缀的。比如,“橄榄色”的皮肤,为此,俞扬从来只用防晒指数偏低的乳液。运动,一定得是“户外”的,比如,早年喜欢的网球,打得最专业的高尔夫,新近迷上的滑雪。单就滑雪来说,也得是在阿尔卑斯山才算数。俞扬从不去室内游泳馆游泳。问俞扬,你觉得在哪里游泳最爽?她说:“当然是在大海里。” 新鲜的,多变的,刺激的,有挑战的 俞扬8岁开始学法语,后来从南京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大学毕业后在联合国作法语同声传译,经常在日内瓦和巴黎两地来回飞,赚钱赚得令人咋舌——一小时四百美金。 二年后,俞扬辞去了在联合国同声传译的工作。 “听上去很让人羡慕的工作,为什么会辞职呢?” “干着还是挺烦的,就是一个道具。” 俞扬给自己放大假,在欧洲南部旅游了半年多,差不多将同声传译赚的两年的美金全部花完,才回到北京在一家法国跨国公司工作。四年以后,俞扬再次辞职,每天玩命复习,全力以赴报考美国耶鲁大学的MBA。 当时是2000年,正是海归回国创业高潮的时候。俞扬想在好的环境学一门专业,但俞扬要的显然不只是“MBA”的一纸证书。 “我就想,如果进不了名校,就干脆不念了。结果,报了五个学校,最后两个学校录取我,一个是‘耶鲁’,一个是‘哥伦比亚’。” 俞扬选择了“耶鲁”,因为“耶鲁”的传媒很有名,而且传媒是潮流浪尖上的行业,是新鲜的、多变的、刺激的、有挑战的,这些对俞扬来说都是强大的吸引力。 但是,真正读了“耶鲁”的MBA,俞扬发现,她对未来事业的憧憬跟周围的同学并不搭调。 在“耶鲁”学习期间,俞扬在香港的投资银行实习。这些是读MBA必须的课程之一。 “特别紧张,每天只能睡六七个小时,没有星期六星期天,成天就在那儿弄 power point,时刻都在做算术,到最后你都不知道你在忙什么,是为了什么项目,你就是流水线上的一个螺丝钉,完全没有创造力。” 做完三个月的associate实行,俞扬就决定再也不要过这种生活了。 “‘耶鲁’MBA出来的学生大多集中在投资银行或者咨询管理公司。当然在‘投行’工作,可能薪水很高,但未来十年你的路是怎么样走的,你完全看得到,毕业一出来,当associate,三年以后当VP,十年以后如果不被淘汰,不被辞退的可以当MD。打个比方说,跳蚤能蹦多高,你完全看得见。” “为什么不选择留在国外?” “还是觉得国内机会好,去国外的话就是在大公司做一份平凡的工作,按部就班,很难表现出自己的风格。当时我们在读MBA的时候都在讲 life style,我发现,我不喜欢特别轨迹化的生活。” 俞扬回到北京,在网上应聘了一家很有发展潜力的私营地产公司“SOHO”,负责传媒联络和品牌推广。 “‘SOHO’是家特别酷的公司,很时尚,很好玩,在那儿工作的两年,是很有意思的经历,而且,给了我很多资源和经验。但我还是想做传媒,像我现在做电视,从节目定位,内容上的操作,到人群分析,到节目播出后的推广,这一系列的事情,非常有挑战。” 离开‘SOHO’后,俞扬并没有终止与潘石屹的合作。很快,俞扬和她的同事的策划班子将推出一档社会话题类的周播访谈节目《老潘进城》。节目里,潘石屹不再是嘉宾,而和李静搭档做主持。同时,俞扬还在操作另一档电视节目。 “压力大吗?” “挺大的,但如果这个工作是你喜欢做的事情,这种压力是你能够承受的,是能给你带来很多乐趣的。” “以后精力都放在电视上了?”编辑问。 “我更喜欢做的是互联网!”俞扬说。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打高尔夫是一种精神需要 俞扬家中最显眼的柜子上摆放着一座银色缩小版的打高尔夫球的真人奖杯,是2003年俞扬代表中国到葡萄牙参加BMW高尔夫业余选手世界总决赛时捧回来的,旁边是俞扬与给她颁奖的尼克·佛度的合影。 俞扬自嘲,还不是因为女人打高尔夫球的不多,所以她在国内老能“闷奖”。打“宝马”杯那次比赛,俞扬先是获得北京区分赛第一名,之后去大连,拿下全国第一,然后被组委会安排去葡萄牙,坐头等舱,比赛的五天,每天早上六点开杆,结束以后有晚宴,穿最漂亮的衣服,吃很精致的食物,与大公司的精英们聊天。 一段天人般的云上生活,很享受,也很短暂。 保罗·富塞尔在《格调》里说:一般而言,体育运动用的球越小,参加的人社会阶层越高。 当我将这话转述给俞扬时,俞扬却不以为然。“只是费用高一些而已吧。”俞扬说。 “也有人说,找绅士的话最好去高尔夫球场找。”我问俞扬。 “这话也是越打越觉得不对了,老潘也是绅士啊,他也不打球,我也见过打球很没有礼貌的男人。” 倒是伏明霞的一段话说中了俞扬的心思。“我觉得高尔夫球跟跳水一样,都是很自我的一项运动,只要自己的水平能达到什么样子,就可以把它打成什么样子。” 去葡萄牙参加比赛时,俞扬的球龄不过一年。这当然要归功于在“耶鲁”快毕业时,将俞扬领进高尔夫球场的老师,也是当时俞扬的同学,一个美国男孩,七岁就开始打高尔夫,一直是高尔夫校队的主力。 “耶鲁”的高尔夫球场就在学校的后面,曾一度在美国的高尔夫球场中排名前十位,历史悠久,美不胜收,100多美元的果岭费对外人来讲可能贵了点,但对于本校的学生却是免费的。可以想象,在一望无际蓝天碧草的幽静场地一边打高尔夫一边谈恋爱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半年后,俞扬从“耶鲁”毕业,来到北京,那段异国恋不了了之,高尔夫却意外留了下来。 回国后,俞扬每周都下场,因为老有人夸俞扬打得好,遇到大小比赛,还总得奖,打高尔夫球越来越成为俞扬的一种精神需要。 “打高尔夫当然很享受,天气好的时候约上几个好朋友一起去打球,聊聊天,尤其在国内,还有球童,很舒服。我也见到有的人永远是100多杆,但老是享受地打高尔夫对我来讲没意思,我还是喜欢有一种竞技的心态,高尔夫球的标准杆是72,我的平均差点是16,如果打个90杆以上,我会比较郁闷,下次打到85杆以下,我就会很开心。这种时候,技术是必需的,你在球场上要用脑子,你要会有节奏地去控制。在场上越是紧张地打完,结束的时候会特别轻松,那种享受是不一样的。” 春节,俞扬去阿尔卑斯山,才真正爱上滑雪。 “在四千米高的山上,天特蓝,那种蓝就像在太空中拍到的图片,非常罕见,滑着滑着就看不见了蓝天了,全部被云层包围,再往下滑突然又是阳光灿烂,那种感觉特别自然,特别震撼。” 最要紧的是,在天然的高山上滑雪,享受美景的同时你必需克服恐惧。如果没有这种特别真实的冒险指数,恐怕俞扬也不会爱上滑雪。说到底,运动对俞扬来说更多的还是一种精神需要。 努力除以期望值 努力除以期望值等于什么?就是你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期望值越高,分母越大,满意值越低。当然,除非你不断加大分子的份量,并让它的速度远远将作为期望值的分母甩在身后。 “但是那样,实在太累了啊。而且,有些事情并不是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 在俞扬对“满意生活”的答卷里,第一,有一份让自己有价值感的事业,第二,有孩子。 “我现在就是一方面特别努力,同时尽量把期望值降低,这样就越来越觉得自己很幸福。” “降低期望值?” “一些不重要的东西就不要太在意了。” “比如?” “比如别人怎么看你啊,比如有些东西你希望得到,但是得不到,以前会有失落感,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越来越放下,无论你拥有多少,善待自己,宠爱自己。我记得杨澜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得特别好——现在开始对命运有所敬畏。” 出处:Luxury (建行会员专刊) 执行/李冬莉 文字/赵晓梅 摄影/刘爱国 化妆/吴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