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高尔夫打得好,也可以上大学了!

2017年02月27日20:21 新京报
有打高尔夫的偏好也非错事,对一种运动偏好不要有道德评判

  据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消息,2017年高尔夫全国统一考试的报名将于3月1日至15日开始。相关招生规定见于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教育部高校学生司《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管理办法》,体育专项考试将于四、五月间进行。

  这就是说,高尔夫打得好,也可以上大学。至于高尔夫球人才的用途,一是成为以高球为专业的运动员,二是从事相关管理、服务工作。

  有些人可能并不觉得这是个好消息,在他们的认知里:一边有着“高尔夫球腐败”的说法,怎么又一边将高尔夫项目纳入我国高校的体育单项招生呢?

  其实,近年来,高尔夫大有被妖魔化的现象。作为一项球类运动,它本身并无什么不好的地方。我国一度有高尔夫球场600多个,据国家发改委网站,目前尚有500多个。作为一项健康的、深受欢迎的运动,社会需要高尔夫球专业人才。

  高尔夫球在社会上名声不好,一方面,是因为被贴上了贵族运动、奢侈消费的标签;另一方面,也跟腐败联系起来,但总的来说是被误解了。

  所谓“高尔夫球腐败”,并不是说高尔夫球本身是个腐败的东西。中纪委屡屡点名“高尔夫球腐败”,实际上是指社会上有人利用高尔夫运动搞权钱交易。一些党员干部用公款打高球,一些商人利用高尔夫球会员卡等拉拢党政官员,从而扭曲公权力的正常行使。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高尔夫球场经营者违规占用土地,特别是非法占用耕地,破坏了政府保护耕地的政策。这也是“高尔夫球腐败”之一种。

  但高尔夫本身是很阳光的一项健身运动。在有的国家,高尔夫其实是大众化运动,打一场球花费相当于一两百元人民币。当然,在各种健身运动形式中,高尔夫只是一个选择。

  在国内,高尔夫运动爱好者目前恐怕主要是一些高收入群体,这是事实。但有打高尔夫的偏好也非错事,对一种运动偏好不要有道德评判。因为富人有打高尔夫的偏好就产生仇富情绪,进而再将这种情绪施加在高尔夫身上,本身就是一种负面情绪跑偏。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尔夫运动越来越需要“被正名”。社会上给高尔夫贴上了贵族运动、奢侈消费的标签,主要是市场供求失衡的结果。长期以来,很多地方把兴建高尔夫球场作为招商引资的环境,说明社会上有打高尔夫的广泛需求,禁与堵不是好办法。

  当高尔夫成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专业之时,或许,我们更应该反思,为什么高尔夫没有像国外那样成为一项大众运动,而不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质疑这又是给有钱人家的孩子提供了升学机会。

  文/于飞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标签: 新京报高尔夫大学教育部

相关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

推荐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