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理由:人类基因更适合打高尔夫

2013年01月06日14:37  高尔夫度假
到基因里去找瘾到基因里去找瘾

  文/理由

  仅在十多年前,中国人对高尔夫仍十分陌生。而如今全国上下已有两百多座球场,几乎遍布全国各省份,还有更多的球场在建设中。虽然谈不上普及,却有迅速延展之势。

  尽管人们对这项运动存在诸多争议,但有一点看法惊人一致,即高尔夫很容易使人上瘾,堪称“绿色鸦片”!

  我有一位朋友是海外归来的博士,有一次,他以邱吉尔式的深沉语气说:“五十年以后,人类再看高尔夫,一定觉得荒唐可笑!”不料还没有到五十年,大约刚过五十天,这位博士打电话相约在某球场见面。

  见面后,只见他遮阳帽翻领衫格子裤白手套一身行头齐备,身边矗立着一个簇新的大球包,笑着说:“刚搞了一套家伙,今天试试看!”这一试可不得了,从此风雨无阻,一发而不可收。足见这玩意儿不沾则已,一沾就不可自拔。

  心理学家依照人们对某种角色的参与程度划分为若干等级,最低的是“零度参与”,较高的是“生物性参与”,最高的是“精神与外物合一的参与。”打高尔夫的人,似乎在“生物性参与” 至“精神与外物合一的参与”之间。这当中,心理学家举出的例子有专心致志的科学家,职业赌徒,深恋的情侣和神灵附体的道士....。。说的都有点儿像打高尔夫的人那股五迷三道的劲儿。

  那么,瘾是从何来呢?高尔夫球场大体有两个特点。其一,自然景观极为丰富,其二,球场设在离城市不太远或车程可以忍受的地方。

  从迈上发球台的那一刻就来了瘾头。站在梯台一眼望去,蓝天如洗,芳草如茵。森林、灌木、坡岗、湖泊、溪流....。。次第展开,自然界的景色应有尽有。早晨的空气清新,掺着花草的芳香沁人心肺,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其实,在真正的自然界却难以找到一处如此紧凑的景观。这里所看到的一切都出自专业人士的设计,并对图纸做过反复的推敲与修改。

  而且, 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人工的摆布,起伏的球道兴动过大量的土方工程,地面下铺设了复杂的喷灌和排水系统。那草皮都是从夏威夷飘洋过海运过来的。球场管理者每天调动各类设备去修剪、松士、浇水、施肥。有时还要派出工人把球道上的杂草一根根给拔掉。高尔夫球场隐含着一个悖论:这里并非出自自然,但是却比自然更加自然。

  于是,一个城市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代入为一个自然人。

  如果今天手气够好,振臂一挥, 把球开出二百八十码,望着小白球在高远的天幕上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向球道中缓缓飘落,那一刻不光使人在心理上陶然自醉,就连生理上也有一股酣畅淋漓的快感!

  信步走在球道上,可以察觉血液流过血管时的微胀,体内有一股久违的原始力量在苏醒。一个小时前坐在城市空调房间的狭促感已消失,而眼前的情境恍若前世亲历过一般熟悉。

  不是吗?我们的祖先在数万年至数十万年前正是这个样子在山野中奔走,挥动棍棒,奋臂掷石,追捕猎物。或许,人对大自然那与生俱来的亲和倾向早已深植于集体潜意识之中。而高尔夫不过是牵引现代人向大自然本能地回归。

  用人类学的尺度来衡量,仅在几万年间,人的基因是不会有什么变化的。难怪现代人有那么多心血管系统之类的毛病,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染色体的编码程序不和谐。高尔夫似乎印证一条原理,即人的基因不适合在室内久坐而更适合在山野中奔走。

  理由

  原名礼由,中国著名作家

  1977至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评奖中曾四次蝉联全国大奖,2009年获建国六十周年优秀报告文学奖。

  喜高尔夫,爱读书,好安静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