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丁相洁:当年我在“张连伟(微博)杯”上夺冠,这是我青少年生涯的第一个冠军。夺冠后我开心的哭了,这个冠军给我很大的鼓舞,使我在那以后参加的青少年赛事中的心态完全不一样了,变得非常的自信和有气场了。
古国燕(微博):我是2000年开始学球,在学球的10年来参加了大大小小不同的比赛,但依然难忘的却是“张连伟杯”,从2004年开始到2006年里我获得了三次女子A组的冠军,这也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三个冠军。
王梓漪:“张连伟杯”伴我共成长,让我懂得了必须经历风风雨雨才能坚强,才能真正成功,它还为我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锻炼的机会,一次又一次的精彩挑战,给我的童年高尔夫时光添上了美丽的记忆。
徐乐(微博):“我们不仅从“张连伟”杯中得到了全面的锻炼,更重要的是张连伟大哥给我们做出了一个榜样。我知道当他年轻时练球条件很差,很少有机会参加比赛。但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了,现在回头为我们创造好的条件。我们都要珍惜今天的机会,不要把他们的奉献当成理所当然。将来我们这一代学有所成后,也要回来为中国青少年高尔夫做点什么。”
杨子豪:“感谢‘张连伟杯’给我们青少年比赛的机会,让我们在比赛中成长。”
刘宇翔(微博):“‘张连伟杯’是我最喜爱的一项青少年高尔夫球赛事,我衷心祝愿这项赛事越办越好,成为中国一项国际青少年高尔夫精品赛事,让更多的青少年球员伴随着‘张连伟杯’成长起来走向世界赛场。”
王曦晨:“‘张连伟杯’是青少年成就希望与梦想的摇篮,同时也是青少年走向世界高尔夫的桥梁。”
Benyapa Niphatsophon:“张连伟杯的参赛经历给我带来了非常有趣与美好的回忆。”
“This competitionis so much fun。”
Paphangkorn Tavatanakit:“我喜欢具有挑战性的比赛,如同‘张连伟’杯。”
“I likechallenging competitions like this one。”
张连伟杯那些年:
2001年:起步
第一届“张连伟杯”隆重开幕,以“广东省奇怪少年高尔夫球公开赛”的形式在深圳明上高尔夫球会举办,赛事仅设ABC组,参赛选手95人,主要来自广东省。
2002年:成长 交流
进入第二年的“张连伟杯”逐步走上正轨。面对国内青少年高尔夫赛事匮乏的现状,它为青少年选手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而自己也慢慢成长起来。
2003年:前进 突破
“张连伟杯”不再限定为“广东省公开赛”,开始面向全国青少年高球爱好者。北京、上海、广东以及港澳等地区的众多小选手踊跃报名,参赛人数达到110多为,人数超额,为使比赛顺利进行,组委会还特设了淘汰线。
2004年:影响力 国际化
经过3年的积累,“张连伟杯”已成为国内重要的青少年赛事,并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其积分纳入了中高协青少年赛事积分体系中。同事赛事规格也跟国际接轨,增设D、E组,向10岁以下的青少年选手开放,当年参赛人数达到了165名。
2005年:奥运 关怀
“圆我一个奥运梦”,是2005年的比赛主题。为此,特意邀请了体操王子、奥运冠军李宁出席比赛,张连伟本人则与新生代领先球员梁文冲(微博)一对小球员们进行指导,教授球技,分享自己的高球经历,表达对青少年削球手的期望与关怀,鼓舞着他们。
2006年:沉淀 礼仪
从2004年初步尝试与国际接轨,两年后,赛事的国际化初具雏形。这次赛事共有280名选手报名,最终确定有参赛资格的共195名,其中有50多名选手来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美国等。
2007年:支持 国际邀请赛
“张连伟杯”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年,中信银行的加入,让“张连伟杯”不再有后顾之忧,专注于赛事本身。赛事全面升级为国际邀请赛,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举行,并对选手参赛资格进行严格规定。
2008年:绽放 奥运精神
恰逢中国奥运,很多高尔夫赛事都选择让路,但“张连伟杯”依然如期举行,“奥运精神”成了比赛中倡导的主题。
2009年:坚持
2009年,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但“张连伟杯”各赞助商并没有因此动摇,一如既往的支持这项青少年公益性赛事。这一年,赛事与香港高协达成战略合作,在选手资格认证上互相认可,A组男子冠军还可获得澳门公开赛外卡,让国内削球手有了更多走出内地,交流学习的机会。
2010年:腾飞
2010年,高尔夫终于得以跻身奥运殿堂,十年前创赛之际,张连伟提出的“圆我一个奥运梦”终于更近了。
2011年:走出深圳
2011年,张连伟杯宣布走出深圳,在全国巡回举办。走出深圳的第一场比赛落定成都麓山国际乡村俱乐部,106位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法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选手参加。赛事的各种创新更为前来参赛的选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