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约记者 李晓明(微博) Vincent 杨平 本刊记者 卢晓
业余球友打球,不少人都会采用No Touch规则。从字面上理解,No Touch就是不许碰,打到哪儿算哪儿,无论在哪儿,该打就必须打。很多时候,这样的处理方式跟正规的规则是相违背的。西安国际高尔夫(微博)俱乐部已经明令禁止球员在节假日打球执行No Touch规则。关于No Touch,算不算是符合高尔夫运动精髓的一种变通,各人有各人的道理
打No Touch是很在意规则 李晓明
不赞成使用No Touch规则的人,他们的理由如下:一、这一规则主要为了赌球而存在,不好。二、容易导致打球速度过慢。三、会让球友丧失诚信。四、No Touch不讲规则,不严格。对于上述的几个理由,球爱的天空高尔夫慈善基金会长李晓明(网名“高球票友”)很不赞同,他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了一篇文章,进行了逐一的反驳,尤其是最后一条,李晓明做了重点阐述。
“大概是在98年前后,我和高姓小弟在上海国际俱乐部的一个有侧面水障碍的五杆洞发生了争执。这个洞是左狗腿洞,他开球到了转弯处,然后用3号木攻果岭,球直接切入水面。球是在与果岭平行的位置落水,他要在果岭边补救,我不同意。我指出,他的球路切入水面的位置是在180码处,而他坚持要在果岭边10码处补救。这样的处理方法得到了他球童的首肯。他以球童的认可为标准,坚决不同意我的意见。而我自认为很熟悉这条规则,也不妥协。结果,老弟不打了,说我欺负他。这个案例中,我坚持了原则,但得罪了好友。
而通常,这种情况是不能坚持原则的。对方只要接受一杆的处罚,他愿意在哪儿补救,就在哪儿补救。而如果我们当时采用的是No Touch规则,回原位重打,双方都不会有争议。这就是很多球技高超的球友乐意接受No Touch的原因,因为它可以尽可能地减少争议。
一般初学者不接受‘No Touch’就是因为它的严酷性。下水算‘界外’,这简直无法接受。但No Touch回避争议最多的,就是如何处理下水补救的情况。正面水障碍好办,必须在水面后方补救;而侧面水障碍最容易发生争议。
No Touch不是不接受规则,而是把规则简单化了。但遇到规则问题,同样适用。前不久在海口,北京队和海口队的队际比赛,采用No Touch规则。在某洞果岭上推击前,海口队一名队员和球童商量推击线路,他的球童始终蹲在他的推击延长线上,直到他把球推出也没有离开。北京队队员当即罚了他两杆。海口队队员认罚。”
简直就是流氓 网友“幸运Vincent一杆进洞”
(关于No Touch规则的讨论)让我想起了交通规则。大家都知道,交通规则是为了让大家有一个良好的交通秩序,交通规则应该是全国通用的。但是,去过小县城的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路口的红绿灯形同虚设,逆行的比比皆是。大家既不遵守红绿灯信号,也经常逆行,还有超速行驶。这些违规的做法,小县城的人都认可,但这难道就是对的吗?
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高尔夫规则。跟任何运动一样,打高尔夫当然要遵循高尔夫规则。有很多球友,在学球没多久,对规则还不甚了解的情况下,就匆匆地进入了“赌球”的行列,开始了No Touch。他们觉得,通行的就是对的,根本就没有学习和研究规则的积极性。这很像上面所说的在小县城开车。
经常打No Touch的人,其实就是对高尔夫规则的不尊重,是对同组球友的不信任,也是对球场的不尊重,这本身就不符合高尔夫的诚信原则……曾经见过很多打No Touch的球友,他们认为,只要没有触碰到球,就没有违反规则,就不会被罚杆。比如故意挥杆把球周边的长草打断、在球进入红桩水障碍后连续试挥触碰了水草、折断影响上杆的树枝、或者请球童帮助拉开影响上杆的树枝等等。
很多打No Touch的人觉得这是最公平的,但这根本就违背了高尔夫的公平原则。举个极端的例子,北京的温榆河球场,有几个洞开球需要200码左右的落点才能过水。对于一个击球距离近的球手,他的球很可能就会落水。按照球场当地规则,球落水后球员可以坐船过水后在抛球区打第三杆,这样球就可以继续打下去。这种处理方法对这个球手是公平的。但如果按No Touch玩法,这个人必须在原地再打第三杆、第四杆……一直到球过水为止。
但问题是,也许这个人会一直都不能打过水,所以No Touch就出现了若干的补充条款,比如“三Double Par”封顶等等(这都需要现场谈判,使高尔夫成了一个谈判的游戏)。
高尔夫规则对球员犯过的错误要惩罚,但绝对不是彻底“打死”球员。就像一位博友用足球打比喻,如果在足球场上的任何犯规都判罚点球,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No Touch,不能简单说No “风尘子”杨平
在业余爱好者中,No Touch( 包括“ 大流氓” 、“ 小流氓”)恐怕是用得最多的“规则”方法,对其持肯定态度的居多。追根溯源,基本上是由于很多球友感觉正式的高尔夫规则“太复杂”、“记不清楚”、“各人理解不同”,才有了“不容易产生争议”的No Touch的广为流行。No Touch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顽强,大概也正是在于其“简单”。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No Touch确实有它的可取之处, 不宜简单否定。另一方面,如果觉得有了No Touch而不必学习和运用“ 球场规则”,恐怕也不是个事。道理很简单,No Touch解决不了球场上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
比如,连击了怎么办?不小心踢到了自己的球怎么办?自己攻上果岭的球,被同组球友攻果岭的球撞进了水里,怎么办?在沙坑中试挥杆能不能碰到沙子?能不能在挥杆前把杆头放在沙面上?这些问题,No Touch都没有办法解决。
其实,解决办法倒有两个:第一,遇到类似的情况“一事一议”,大家本着“公平”的原则现商量。但这明显不是个办法,你认为公平我认为不公平,你认为那样处理更公平、我觉得这样处理最公平,最后不吵架才怪。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回到“球场规则”找依据。如此看来,No Touch以外的事还得靠《高尔夫规则》。
实际上,我们可以从另一角度认可No Touch的合理性:一种另类的“当地规则”——在只有几个朋友同组下场PK的情况下,由于不涉及到场上其他人的利益,同组球友加起来就相当于《高尔夫规则》中“委员会”的角色,No Touch的几条规定完全可以视为“委员会”自行制定的比赛条件和“当地规则”,即相当于将各种水障碍区和长草区等统统都规定为“界外”,这样一来,规则中的“暂定球”(规则27-2)、“抛球”(规则20-2)就派不上用场了,统统都按“一杆加距离” ( 规则2 7 - 1 ) 处理,这种做法也并不违反规则精神。除了“一杆加距离”,其他的情况都按《高尔夫规则》处理,这种No Touch就比较行得通了。
最后,强调一点,No Touch从来不是一套成熟和完善的规则,平时大家还是要多学习多运用正规的高尔夫比赛规则。
No Touch来源考证
No Touch大概在2000年左右逐渐流行。这种规则最先出现在海南、深圳等地,然后逐渐被全国球友所熟知和接受。最初,No Touch只是规定,在侧面水障碍无法判断球的切入点时,需要球员回原位重打,如同正规规则里的“界外”。这种情况下,只要球员宣布不能打,接受一杆的罚杆便可重打,但需要回原地。其他规则全部适用。
后来一些球友进行了擅自发挥和更改,水泥路、井盖都要打,甚至球进入长草后看不见,也要算作“界外”。还有“见桩死”,这都是近年来的无序篡改。
No Touch只是针对有适用规则易发生争议的地方,它并不是不遵守规则,而是尽可能地避免争议的发生。避免规则理解上的误差、避免不必要的争议、简便易学是No Touch流行的主要原因。
调查
假日休闲报-高尔夫周刊联合新浪高尔夫做的调查显示,有37.4%的人把票投给了“流氓规则,完全改变了原有的游戏规则,违背高尔夫精神,不赞同”这一项;34.2%的人选择了“挺好,符合‘保持球位的最初状态’的基本原则”这一项;28.4%的人选择了“无所谓”这一项。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