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接下来,说说此行的重点戏——看球了。
我们是在当地时间4月7日傍晚抵达奥古斯塔的,这时第一天的比赛已经结束,于是我们只能从第二天看起,连看了三天比赛,个中大场面,前面已写得清楚,这里将个人看球时的况味,给大家介绍一二。
看名人赛,不外乎三种看法:走、站、坐,内容也不外乎三个:看整个比赛进程、看自己喜欢的明星、看那些世界高手们的比拼,笔者三种看法都试了一下,三个内容都有所领略,这里逐一介绍。
4月8日,比赛第二天,因为是第一天进场,情况不明,因此主要采取“走、站”结合的方式。甫一进场,因为人多、地广,便如无头苍蝇般乱窜,遇到一个空位就挤进去,看那么一两组,没什么头绪,后来对比着球道图和分组表,多走了几洞后,对场地熟悉起来,知道哪里有通道,哪里可以看到发球台或果岭,什么时候有哪位高手经过,哪个洞最精彩,心中已开始有数了。为了为明天看球作好打算,所以硬是走完了十八洞,把整个场地看了个遍。这种“走”法,好处是看得洞多,可以跟着部分自己喜欢的明星看,但弊病也是显而易见,一是太累,虽然是十八洞,但实际走起来远远不止,球员走的是球道,你走的是外围,球员走的是四个小时,你走的是八个小时(我们从上午十时进场,一直看到球赛全部结束,已是下午六时);二是经常看不着,等你走到位时,前排通常都已坐满站满了人,那些老外身材又高又大,里三层外三层的,你就只能从缝里看了(有时候连缝都没有);三是看不来,想多看几个自己心仪的明星,相距太远,靠两条腿,无论如何是跑不过来的。
第二天就学乖了,这天已经进入决赛,我决定实行“坐”的看法。一大早就从接待中心的领票处借了一张折叠椅,赶早进场,这时最早出发的组别才刚开球,趁着人还不多,直接跑到阿门角(奥古斯塔球场最著名的十二、十三号洞就在这里),找到昨天已经看好了的一个位置,这个位置可以近距离看到球员在十二号三杆洞发球,远距离可看到果岭,最重要的是那个位置附近有几棵大松树,下午三点(那时才是高手经过的好时间,前面的都是低手,可不看)时正好挡住太阳(美国的太阳实在太毒,晒一天估计就得化了,晒半天也会焦的),把椅子放好,就跑专卖店扫货去了,扫完货先拿回住处(步行15分钟左右),饱享一顿午餐,在太阳最猛的正午美美地睡了一觉,然后再次进场,找回自己的椅子(美国人真守规矩,椅子在那儿大半天了,真的没人动一动),施施然看起了球赛。这时正好一点钟左右开球的高手明星一组一组经过此地(按规矩,头两天打得越好的选手越晚开球),在我眼皮底下最著名的阿门角展开比拼,中间有好有坏,舒瓦特泽(最后的冠军)一杆上果岭,推了个小鸟;崔京周一杆打偏,辛辛苦苦救了个博击(高于标准杆一杆);李·维斯特伍德稳扎稳打,轻松推平标准杆....。.精彩纷呈。这一天是三天看球中最舒服的一天,安排得巧妙,时间掌握到位,看得又精采,大牌球员在最著名的洞比拼的情景一览无遗,又不太辛苦,比起那些一早就进场在烈日下乱走了一日的“团友”,不知好了多少倍了。
第三天是最后决赛,注定无法复制第二天的舒服。尽管最早开球的组别在10:30,而领先组则要到下午2:40分才开球,但一大早6:30的时候已经看见成群结队的观众从四面八方拥向球场,估计霸位是不可能的了,于是我放弃那笨重的折叠椅,转了另外一种“坐”法。其实“坐”是有两种,一种就是自带折叠椅,另一种是坐看台,因为奥古斯塔球场是专为名人赛而存在的,而且每届如是,所以这些看台是凝聚了看球的历史和智慧建成的,看台的位置都设得恰到好处,往往都位于最容易出彩的球道的果岭边或几条球道的交汇处,,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唯一的缺点就是“被暴晒”,视野无遮挡,阳光也无遮挡,坐上去后跑上跑下也不方便,只能呆在位子上挨“烤”。好在前一天又学乖了一招——买了个望远镜,于是坐在看台上还是看到了老虎抓鸟、麦克罗伊打爆、斯科特救Par,也不枉了白晒一场。但当最后一组过完本看台后,就只有乖乖下台边走边站跟着看了,直到第十八洞。嗨,可海了,你想象不到几万人围着一个七百平方米的果岭的壮观场面,那何止是里三层外三层呀,简直就是人的汪洋大海,别说看不到球员打球了,就连想看到一丝球道都几乎不可能,那些平日道貌岸然的老外,平时遇见陌生人都会笑着打招呼,这时似乎吃了错药似的,寸土不让,谁也别想挤进去,所以最终只能看着老外的背脊,从那不同语调的感叹声中揣测赛事的进程,“噢”那就是没打好,“啊”就是球进了——领略气氛而已了。
综合几天的看球心得,一是真正感受了发达国家的高尔夫氛围,二是亲眼目睹了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还有就是太累,估计这辈子也就看那么一两次就心满意足了,羡慕杜老板,他说他看了四次名人赛,那是什么概念——遭了十六天的罪呀!
此行在奥古斯塔还有一件惬意的事情,话说有一本地富豪(据说是为世界第一大零售商沃尔玛盖商场的,就是“包工头”),有钱了就想有脸,想加入奥古斯塔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成为会员,却遭到拒绝(美国前总统布什也享受过此等待遇),一气之下,在镇西北买了一大片地,仿名人赛球场建了一个18洞球场,实行纯会员制。杜老板面子大,为我们安排在此球场打了一场。那天进门一看,的确是个山寨版的奥古斯塔,会所也是一幢平房,门前三根旗杆,与奥古斯塔国际高尔夫俱乐部的差不多模样;球道就更象了,尽管世界上没有相同的球道,但也的确有相似的球道,球道的布局、走向、起伏都与我们看到的奥古斯塔形神皆似,就连那经典洞果岭后鲜艳夺目灿烂怒放的杜娟花丛也与阿门角的一模一样;更滑稽的是,这里的球僮(每人一个球僮,背包走,这是美国顶级私人俱乐部才有的)所穿的制服也是和奥古斯塔的球僮一样的白色连衣裤,让人确实产生了在奥古斯塔打球的错觉,原来,美国也有阿Q的!
我的球僮是个黑大胖子,看不出来,还是个单差点选手。他一路与我聊他的家庭,妻子和孩子,我趁机了解了一下他们的生活,他们月收入约三千美元,老婆没工作,有两个孩子,租房住,家用几乎花光工资,留在球场工作是因为喜欢打球(他们的球僮在没有客人的时候是可以打球的),看得出,他对生活很一般的状态有些不甘,但也安于现状。
在最后的晚餐(中国菜)上,杜老板为此行作了一个精彩的总结。当然,最佳的总结就是喝了七、八瓶白酒,然后数了一下——醉了三个。我没醉,还会数数。
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后记
由于我所在球会正举行全国职业锦标赛,于是一下飞机我就直奔回球会,刚赶及为比赛开球(礼仪上的,我这水平没法参加正式比赛),媒体记者们一听说我是从名人赛场回来,都来了精神,认为有料可挖,追着我问都长了什么见识,学了什么新招,中美职业赛有啥区别等等,可怜我时差还没倒得过来(这玩意儿比较厉害,去的时候因为是一站一站跳着走,而且是顺时差,再加上打球醒脑,感觉不太强烈,但回来却是一次到位,之后倒时差足足倒了十多天,真把我玩残了),头还是昏沉沉的,于是便晃着脑袋忽悠记者朋友们:“东西是学了不少的,差别是大大的,感慨是多多的,但现在还没总结出来,过几天把这些看到和感觉的东西写出来,请大家指正”,这话说出口了,回头一想,说了不干不好吧,于是,有了这一篇美国打球、看球记。
一个月后,天津杨柳青球场的董事长王月和总经理张强来球场作了一次回访,惊喜地发现我把从奥古斯塔带回来的东西,大到果岭旗、望远镜,小到果岭叉、水瓶子,弄了一块展示板,加上一些文字和图片说明,在球会会所大堂里展出了多时,他们高兴地与本人一起在展示板前合照,认为这是对宣张杜老板的理念、诠释此次美国之旅的极佳做法,现在,我这篇两万多字的游记一出笼,相信他们会有更大的惊喜!
真的,如果我们这次去了美国,不只是打了球、看了球,而且还长了见识,学了东西,知道了差距,搞清了方向,以这几位同去的老总在全国高尔夫界的地位和影响,一定会对发展中国的高尔夫运动,提高中国高尔夫球场管理和比赛组织水平,增强中美之间的专业交流都起着莫大的作用,如是,这一趟美国才真的没有白去!
此记。
谭晓晖
资深高尔夫职业经理人
2011年9月15日于深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