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易购
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题:办个比赛有多难

  圈内有这么一群人,满处跑球场,以周为单位,以巡回赛为家。他们下场最早,收工最晚,但球技却马马虎虎;他们爱较真,凡事得弄个水落石出;他们出身不同,但最终走到了一起。此外,本期的主角们还有个共同点,皆是年轻有为的大帅哥

冯力源冯力源

  梦想照进现实 (中国女子职业巡回赛(微博)赛事总监、裁判长 冯力源(微博)

  因为他热爱高尔夫(微博)规则,他华丽转身,从球会幕后的管理者走向了为人熟知的前台。因为他热爱办赛事,中国女子职业巡回赛将他又带到了人生的又一个新高度。

  我更像撒贝宁

  执法这次瑞安中国挑战赛的又是人们熟悉的裁判冯力源,赛事虽为纯商业比赛,但主办方还是按国际顶级的赛事要求来操办,特意邀请冯力源出山执法。其实冯力源现在的主业是CLPGA(微博)的裁判长,通常和中国女子职业球员打交道,由此很多年轻的女球员调侃冯裁为“东方大炳”。原因很简单,就是他长得像台湾搞笑艺人“大炳”,但他自己却说:“我更像撒贝宁,他说法,而我是执法!”

  在进入裁判圈子前,冯力源曾是华彬球会总经理郑刚的助理,处理球会日常繁杂的事务,虽然做着平凡的工作,但也乐在其中。由于在北体大求学的时候就对高尔夫规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即使工作后也没有忘记最初的梦想,不久便“偷偷摸摸”的报了中高协的初级裁判考试,接触到R&A的官员后,冯力源兴奋不已,留下电邮后,遇到自己吃不准的场上案例就咨询,白天夜里脑袋里想的都是规则的事情,回报当然也很快,不久冯力源就连跳三级,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国际级裁判。当然,损失的是华彬俱乐部。

  保罗-凯西不服我

  “虽然我们不用像足球裁判那样紧跟着球员跑,但高尔夫赛场上的变化比足球要多得多,比赛瞬息万变,高尔夫裁判看似轻松,实为不易。”这是冯力源对那些不熟悉裁判工作的人的简短回答。

  白天我们看到的裁判坐在电瓶车里拿着对讲机摆出一副悠闲的姿态,但操办过比赛的业内人都清楚,裁判其实是每天第一个下场的人。拖露水、打桩、画线、广告牌摆放、果岭和Tee台的维护,工作相当琐碎,如果不细心,赞助商会跑,球员参与的积极性减弱,观众更不会买单。

  但裁判工作最核心的考验是在赛场上,尤其是大赛上。冯力源拿到国际裁判证书后,第一场执法的国际大赛就是沃尔沃中国公开赛(微博),这是一场欧巡赛事,中外裁判混编执法,更代表了中国裁判的风采,高尔夫球场上的判罚情况很复杂,比如球掉进水中,或球被球迷给捡了,一旦发生争议,必须要做充分的取证,问球员、球童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然后加以判断。虽然现场裁判有最终裁决权,但对球员来说也要以理、以规、以例服人。

  就是在这次沃尔沃的比赛中,英格兰的大牌球员保罗-凯西就对冯力源的判罚提出了异议。当时,凯西的球位遇到问题,叫上裁判,恰巧发生在冯力源所管辖的球洞区,冯力源看完球位后,当即做出了罚一杆的判罚,这时凯西提出了申诉,要再请另一位欧巡更资深的裁判前来,这时冯力源拿起了对讲机找到了赛事裁判长,裁判长来到现场,做出了和冯力源一样的判罚,凯西只能无奈接受处罚,并诚恳向冯力源道歉,这一幕冯力源印象极深。对于这样有争议的判罚,冯力源执法多年司空见惯,球员有权利在场上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但对于裁判来说,判罚要够精准,作风更要铁面无私,事后肯定能赢得球员的尊重。

  赛事的困惑

  自从3年前出任了中国女子巡回赛赛事总监后,冯力源对办职业比赛有了更深的理解。赞助商难寻、球会的配合度和球员的抱怨是冯力源最头疼的三件事。

  球会在承接赛事前通常要封场养护,这给球会无形之中增加了经营压力,另外办职业比赛对球会的草坪破坏很大,所以办比赛时经常要和球会的总经理和草坪总监协调开会。冯力源的职责要将球会的最佳状态带给观众和球员,另外更重要的是一个赛事的介入,会带来管理球会和草坪养护的一系列标准,其实球会和赛事公司都是互相受益的事情。

  中国女子巡回赛是中国境内惟一并且稳定举办多年的高尔夫职业赛事,在奉献自己青春的同时,冯力源也将自己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陈思陈思

  虎父无犬子 (朝向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赛事总监  陈思(微博)

  从贴广告牌做起

  2005年,陈思从英国留学归来,后进入了上海佘山国际高尔夫俱乐部工作,成为球场的运作经理。作为汇丰冠军赛团队的一员,陈思主要负责管理球童和球车。

  两年之后,陈思离开上海回到广州,作为孟涛的助理进入了朝向集团。刚进入朝向,对流程不是很熟悉的陈思只能从最基础做起,繁琐的场务工作、广告牌的粘贴和摆放、计分板的处理……对于自己的这段经历,陈思觉得是“很好玩的锻炼”。他曾经亲自去做广告牌而弄得满手都是胶。

  2011年3月1日,陈思正式成为公司的赛事总监。从最基本的工作人员到赛事总监,陈思觉得要处理的事情依然是那么多:“以前是处理球员的事情和比赛的具体事情。现在我要照顾到赛事的市场平台、营销策略以及公关活动。”

  平台大了,要照顾的方方面面也就更多。在陈思眼里,目前的赛事营销“比起10年前容易很多”。10年前,找到一个好的赞助商不容易。那时候业巡赛都没有固定的赞助商,打完一站换一个赞助,甚至有些场次的比赛都是朝向集团自己掏钱去办。比起以前现在情况好了不少。2007年和2008年的时候,中信地产开始不断赞助比赛,现在中信银行跟朝向的合作很成功,他们的品牌推广与高尔夫很贴合,每年的收益跟预估很接近,双方的继续合作水到渠成。

  紧张睡不着

  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带队的经历,陈思说紧张到睡不着。2007年业巡赛的一站在天津进行,陈思有了单独带队的机会。第一次独挑大梁,陈思紧张到睡不着觉,对酒店的美景也没心思欣赏,脑子里想的都是要处理的问题。

  陈思的紧张是有理由的。尽管是业巡赛普通一站的比赛,但是维杰-辛格要来球场,这让陈思感到很紧张。现在回忆起来,陈思说:“那一站是我第一次在业巡赛负责那么多,很好玩。”

  比赛时的节奏基本上都是辛格在把控。但恶劣天气给比赛带来了很大影响。原计划7点开球的比赛,受大雾天气的影响一直到十点半才开。于是,第三天比进行的还是第二轮的比赛。紧赶慢赶,在第三轮天黑前总算打完。颁奖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

  紧张、辛格、大雾、灯光典礼,这些毫不相干的词汇构成了陈思的难忘回忆。

  上任三把火

  在其位,谋其政。新官上任三把火,在被正式任命为朝向的赛事总监之后,陈思对赛事做出了一些改革。现在看,这三把火烧得还挺旺。

  首先调整赛事规模。去年的业巡赛经常出现当天比赛打不完的情况,第二天的比赛还得进行昨天的补赛。面对这样局面,陈思以及业巡赛方面先减少比赛人数,把原来的140人改为120人。这样的比赛人数还是能够保证比赛在天黑前完成。“其实,比赛打不完并不全是人数的原因。但我们去年把比赛人数减少还是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今年,裁判数量从4个增加到6个,选手快打意识也渐渐培养起来。整个赛事水平日渐提高,业巡赛又重新调整为144人的规模。陈思的“曲线救国”初见成效。

  其次就是主动培养选手的自觉性。以前的业巡赛,对于选手信息,工作人员都是主动登记,不仅慢而且工作量大。有时,有些忘性大的球员还经常把登记信息的事给忘了。

  “职业赛很多时候都是登记式的,我们也就这样去要求他们。”现在每次业巡的比赛,工作人员都提前把信息登记表贴在公告栏,让球员填写然后主动提交。“以前我们也这样做过,但球员很少主动去看,你得去教育他们。”经过“教育”,大家都已经养成了习惯。每当新来的选手问这问那时,老选手都会告诉他们:“别问了,下午看看信息栏,上面都有。”

  业巡赛变化最大的是球场的码数图。2008年时的业巡赛,主办方还是使用球场设计图,然后截图做成码数本。如此简陋的制作,准确性可想而知。陈思觉得,与其不准确不如不给,以免给选手造成误解。但不给又不是办法。“请人画?你要信得过我,我就给你画吧。”就这样,有着绘画基础又经常打球的陈思毛遂自荐,担任起来绘制码数本的工作。从2009年画到2010年,等同事都从他那儿出师了,这项工作才慢慢地转到了同事手里。

  idea最难

  做了几年的比赛,除了累陈思最切身的感触就是创意难。“高尔夫这项运动有那么久的历史,18洞的比赛是没法改的,规则也是既定的,怎么在这基础上想出一些创意,增加比赛的亮点,这很关键,也有点难。”

  虽然难但陈思可不会发愁,只会因为一个创意而兴奋得睡不着觉。有时候实在没有好的idea了,陈思就会发动同事一起来想:“赛事部人都很年轻,有朝气,创意十足。我希望参加业巡的小孩以后打出来可以说,业巡不仅锻炼人,还很有意思。”

孔维东孔维东

  执著成就完美 (中体旅(北京)体育发展有限公司担任赛事总监 孔维东(微博)

  28岁的孔维东从大学开始就坚守在高尔夫这片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对高尔夫的执著和热爱引领着他前行。

  沟通和应变

  从2010年11月到今年11月,孔维东在中体旅的赛事总监生涯足足有一年了。之前,孔维东已经是圈内小有名气的裁判。早在2010年2月,孔维东经中高协委派前往英国R&A参加国际裁判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要知道,每年经中高协委派去英国参加国际裁判考试的名额只有两人。

  从在观澜湖(微博)这样的大球会具体从事赛事工作,到各种大赛中的裁判工作历练,孔维东从大学时一个爱打高尔夫球的旅游专业学生,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高尔夫行业资深人士。恰在这时,他赢来了新的职业挑战——中体旅赛事总监。

  在孔维东看来,赛事总监的工作和裁判工作是一以贯之的。“赛事总监必须有裁判的基础,赛事总监的工作是融入到裁判工作里去的。有了裁判的经验能够帮助赛事总监做关键性的决定。就拿打不打选移球位来说,比如说刚刚下过雨,本身场地是比较软的一个状况,球着地后会沾泥巴。如果球员把球打到坑坑洼洼的地方,这是算整修地呢?还是怎么处理?这就涉及到规则的问题。所以说有了裁判的基础,在涉及到某些规则性的东西时,就能应付这些情况。”

  孔维东认为,赛事总监的工作千头万绪,和各方面的人接触,必须要有很好的沟通能力和策划能力,“第一是很细,第二是很全面,既要注重细节,又要顾全大局。作为一个赛事总监,我尽量不要让所有的人有太大的麻烦。”孔维东说。

  担任赛事总监一年来,比赛中遇到的临时困难太多了,最多的是天气情况。谈到这些临时碰到的问题,孔维东滔滔不绝,“在今年‘哈能能源杯’男子挑战赛上,最后一轮的比赛出现了打雷的天气,当时就听到雷声轰轰作响,但又没看到闪电,你怎么办?现在是停比赛呢还是不停?如果要停,更关键的是,什么时间恢复比赛?所以说,赛事总监就需要三方面的能力,第一是理论,第二是经验,第三是措施。当然作为赛事总监在决策前要有判断的依据,这个时候就需要许多辅助性的工具,比如说测雷器,这个可以帮助判断是否达到了一个危险的状态,如果看到闪电就直接停比赛了。”

  “哈能”的比赛暂停了将近两个小时,但是仍然很顺利地完成了。孔维东说这在于赛前的预案准备。“在比赛前尽可能地做好安排,准备好应急预案并且把预案告诉给涉及到的人,球场方面,如果出现什么情况,要提前安排好多少辆球车,多少球童,去某某地方把我的多少球员接回来,这前期就和他们沟通好了。裁判方面,守每个区的各个裁判,要注意观察所在区域天气,有没有闪电,雷声大概有多远,要做好准备。球员方面,告知球员如果出现紧急情况了,你们该怎么去做,是继续打完这个洞呢,还是立即停止。这就是为什么我提到要有裁判这方面的经验,因为这都涉及到规则。”

  在中体旅做赛事总监期间,有的赛事孔维东还兼职做裁判长,只是到了大型比赛,太忙了,才另外找人做裁判长。正是因为有丰富的裁判理论和经验,孔维东在比赛中的细节处理上显得游刃有余。

  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型

  一年下来,孔维东感受最深的是自己工作职能的转变,即从裁判到赛事总监的转型。“公司方面更多的是流程式的管理,把工作细分为许多块儿,一块儿一块儿地完成。”孔维东说,“一项项的工作非常细,越细越应该形成文字性的东西,让自己团队里的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什么时间应该完成什么工作就行了。我负责筹划安排好,每个人的工作有什么问题反馈给我,我会帮他们解决,更多的是一个管理。”

  孔维东认为自己进入中体旅以来,“从自身来讲,做赛事总监是完成一个转型,从一个技术工作者转变成管理者。带领团队,把具体的赛事完成得更好。”孔维东说现在每天想的就是各种事情怎么安排、去处理。

  “刚开始可能只关注自身的事做好”,总是身先士卒,亲力亲为。现在,孔维东学会了要把事情合理地安排给恰当的人,把大家的热情调动起来,学会利用团队的力量。

  提到自己在公司的具体工作,他也有不少心得。“作为赛事总监的职能就是竞赛方面各种事务起带头作用,竞赛方面的所有东西都管,包括起草竞赛规程,球场方面的协调,包括对球场方面提的要求,草坪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状况。具体我会给球场列一个单子,包括T台、球道、长草怎么保养,果岭达到什么速度,什么时间剪草。我会对球会有一个大致的要求,这是前期你要做的一些工作,球场的设施要做详细的调查,比如说它有多少球童,多少辆球车,有多少辆手拉车,能不能满足赛事的需要,这些方面都要去看去谈,确定完后,对球场提出运作方面的要求。”

  “另外,做好培训。比如说球童培训,要看这些球童有没有经历过赛事,如果没有经历过赛事,比如说南山大师赛是同一亚洲(微博)的比赛,所以南山球场的球童就得懂英语,有一些要懂韩语。每次比赛前都会对球会球童作培训,规则范围内球童需要做的都会很详细地告知球童。”

  工作虽然繁多,孔维东觉得是对自己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只做裁判,视野是有限的。做赛事总监可以深入地了解赛事运作情况,对高尔夫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孔维东对现在的生活和工作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

  做出国际范儿

  孔维东专门和我们谈及了中体旅工作的发展方向,那就是国际化。“大的方面,公司的工作越来越向国际接轨。”孔维东说。

  孔维东在做赛事总监的同时,还给同一亚洲等国际比赛做裁判。“给他们做裁判,公司对自己也有一定的要求。出去并不仅仅是做好裁判工作,还要去观察别人是怎么做比赛的,怎么运作的,得向同一亚洲的赛事运作多学习。”在跟国际大赛接触多了以后,孔维东把一些好的管理方法、运作的一些细节、甚至是一些小的窍门慢慢地带回自己的比赛中。

  “比如说,这些大型国际比赛跟电视的对接比较多。在2010年同一亚洲的比赛我就有感觉,因为它是电视直播的比赛,赛事和电视团队的对接就很关键。这包括协商电视直播的时间,比如说直播的时间是1点到5点,赛事总监就要去琢磨怎么在这段时间内让摄像机拍摄到‘种子组’、‘明星组’的表现,这些组的位置、时间安排就非常重要。”通过观察学习同一亚洲的做法,到“河南卫视·酒祖杜康杯”的比赛时,孔维东就有经验了。

  孔维东有个习惯,每次去同一亚洲比赛做裁判的时候,他会把比赛中所有的制作品都拍一遍。孔维东从中学会了很多制作物、广告牌的摆放技巧。“作为赛事总监,制作物的安装是很关键的。具体到广告牌的摆放,既要考虑到竞赛方面的,也不能影响球员打球。要考虑计分板或广告牌会不会影响到球员,会不会在球员的打球线路上。另外,赛事总监还要照顾到赞助商,要使广告牌的广告效应达到最大,一定要使摄影机能拍到,比如说广告牌要求离果岭更近一点,如果洞杯位置有改变,还会相应地临时调整广告牌的位置。”孔维东认为,既照顾到球员又照顾到赞助商,这个平衡的掌握很重要。

  步步为营

  孔维东形容自己毕业以来在高尔夫行业内的发展是一个“步步为营”的过程。从接触高尔夫,到在观澜湖的工作,到成为国际级裁判,再到中体旅的赛事总监,每一步都走得很踏实。

  通过和孔维东的采访接触,记者能感受到孔维东是个非常执著和充满热情的人,这种热情有一种感染力。为了准备接受我们的采访,孔维东专门提前做了准备,并在自己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自己要说的话,工作的细致认真可见一斑。“如果心不放在工作上,是没有执著和热情的。对赛事的热爱会激发工作的热情,有了热情才能主动地去思考怎么完成好比赛。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比什么都重要。”孔维东说自己是很爱学习的,“但是每每到关键时刻,还是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接下来,孔维东要继续补充自己的草坪和英语知识,在学习中做好自己的工作。

  采访最后,孔维东特意强调要感恩。“感谢中高协,在这几年裁判体系建立时能有机会成为一名裁判,在各种赛事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感谢中体旅,能为自己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让我融入这个团队中。”另外,他还向自己的妻子表示了感谢。2009年已经结婚了的孔维东一直工作繁忙,经常出差在外。孔维东很庆幸自己有个好妻子,能和自己有默契,并且支持、理解他的事业。

吴江吴江

  菜鸟的天空 (中奥体育高尔夫项目组负责人 吴江(微博)

  转行

  在进入中奥体育之前,吴江的高尔夫人生一片空白。

  2008年奥运会,吴江在奥运项目组工作,主要负责各国元首及运动队官员的接待。工作不算复杂,但是很繁琐。在接待外国运动队官员的时候,各国的文化传统和礼仪上的差异,多少给他的工作增加了一些难度。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顺利闭幕,吴江也完成了他在奥运项目组的工作。正好这时候,跟他关系相熟的一位领导要去中奥体育工作,于是吴江就跟着老领导一起进了新单位。就这样,2009年吴江进入中奥体育高尔夫事业部——对他来说一个全新的领域。

  说新,是因为在步入这个圈子之前,吴江对高尔夫的了解少之又少。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工作,接触了一个全新的行业。但工作却是相似的工作。刚开始,在中奥体育吴江依旧负责接待工作。这个工作跟原来的工作一样,除了累还是累。吴江说:“工作倒不难,就是累。还有一点就是,做接待首要工作是认识人,很多人我都不认识啊,这给我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奢侈的朝九晚五

  随着对工作的不断熟悉,吴江逐渐进入状态。去年9月10日,吴江被正式任命为高尔夫项目组负责人。

  吴江现在手底下有6个兵,主要负责两个项目——别克俱乐部联赛(微博)以及别克挑战赛。进入中奥体育近3年,尤其是开始负责别克俱乐部联赛以来,吴江觉得自己和团队每一年都在进步。

  对于别克俱乐部联赛,吴江的团队主要负责推广、竞赛运作、媒体和市场开发等。每年的3月份,他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工作的时间周期则一直持续到10月底,这也是一年的比赛结束的时候。加上比赛开始前的准备以及结束后的善后工作, 每年的一二月份到年底,他的团队都把心思放在了别克俱乐部联赛上。如此长的周期,对他和他的团队的考验可想而知。

  对吴江对来说,普通白领朝九晚五的生活简直是一种“奢侈”。一年的比赛周期,晚上工作到很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已经没有晚上的概念了。我很久没去练习场了,因为下班之后,练习场已经关门了。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外面,周末都没有。”现在回北京,吴江和同事都戏言“回北京出差”。

  展翅高飞

  今年是别克俱乐部联赛五周年。5年里的辛酸只有当事人最清楚。这几年,吴江也是深有感触。

  赛事的起步阶段总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吴江眼里,赛事虽然基本上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前进,但每年的变化太大,不稳定带来很多问题。“别克联赛志在打造一个车主的交流平台,君子之交汇天下,稳定的平台对于品牌的营造和赛事的运作都显得很重要。”尽管有着诸多的不足之处,但每年的提高,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让他和团队感到高兴。“团队以前有三个人,去年调整为六个,人数多了但工作一点没少,依旧有那么多做不完的事情。虽然累但很满足,每天都在学习和进步中度过,这是件很高兴的事情。”

  有了这几年的工作经验,现在的吴江对高尔夫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一开始的时候,我什么都不会,都是从头学习,从高尔夫礼仪到高尔夫知识,再到打球训练,全部是从头开始”。但他依旧觉得自己是菜鸟一只,“现在我不能说全部掌握了,有了一点小的了解,依旧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

  2009年第一次摸杆,吴江现在打球已经“上瘾”。只是由于工作太忙,真正下场打球的机会不多。他现在的最好成绩已经打进了90杆。要是能有更多的练球打球机会,说不定他还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进入中奥体育到负责别克俱乐部联赛,留给吴江值得回忆的东西太多太多。他说:“我坚信高尔夫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运动。只要愿意去做,就不会觉得辛苦”。

  (文/本刊记者 卢晓 任白 徐全雅   图/受访人提供)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分享到: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更多关于 高尔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