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四家高尔夫国产品牌的典型故事

  女人街和金源燕莎这两个北京最大的高尔夫卖场内,很少能看过国产高尔夫球具的身影。一位店主说:“国产球具本身品牌就少,而且,我们也不敢进货,打高尔夫的人有钱、好面子,基本上来店里就奔那几个国际大牌去了。”国产球具真的就这么不受待见吗?本刊选取4家典型国产品牌,将他们的发展历程一一道来:有的已经在竞争中倒下,有的在艰难中刚刚起步,有的已经分得市场一杯羹,有的还未敢涉水

  李宁高尔夫产品之殇

  2001年,李宁公司进军高尔夫球具市场的决心,从他们对服饰所下的工夫就可窥见一斑。一位早年入行的媒体记者回忆说:“那会儿李宁公司送给我一件高尔夫T恤,无论设计还是面料,都明显强于同品牌的其他T恤。我穿了很多年,直到洗得都很旧了还不舍得扔,在家里当家居服穿。”

  可是,没过几年,李宁高尔夫产品就逐渐下架,现在已经彻底销声匿迹。本刊几经周折,找到一位曾在李宁公司从事体育运动营销工作的资深人士,了解个中缘由。

  当年李宁公司有一个独立运作的器材事业部,财务单独核算,业绩非常好。受其鼓舞,公司一位创业元老就提出成立高尔夫事业部,理由是目前国内球具品牌一片空白,他们想狙击Nike、Adidas的发展势头,这两个国际大品牌的高尔夫产品名声也响当当。

  李宁公司委托一家知名调研公司做过调查,在消费者眼中,李宁牌的个性是与李宁本人的形象连在一起的:亲和的、民族的、体育的、荣誉的。实际消费群特征是24岁-30岁为主,二级城市中等收入,大众化而非专业运动消费。李宁公司迫切想借推出高尔夫产品之际,迅速提升自身品牌价值。李宁公司高层的信心还来源于他们认为自己有三大优势:品牌、研发、渠道。

  至今,在网上还能搜到一份李宁公司的《高尔夫事业部启动计划书》,无法证实真伪,但是从内容来看,具有很高的可信度。里面有详细的产品开发计划:“高尔夫服装:以运动为主题的长、短袖体恤衫;文化衫;长、短裤;毛、线衫;马甲;风衣;夹克;卫衣。产品的材质以纯棉、纯毛为主,强调较强的柔软性和透气吸汗功能;版型以不妨碍打球及合身舒适为原则;设计注重机能性创意、以简约为核心突出时尚性。高尔夫鞋、袜:专业铁钉、胶钉鞋。高尔夫配件:专业手套、球包、球帽、高尔夫球。高尔夫礼品:挂件、风波、雨伞,及可创造高尔夫情调和气氛的饰物。”

  这个思路按说正确,但实际销售状况却让李宁公司吃了一记闷棍。高尔夫产品进驻商场后,根本卖不动。春夏秋冬,衣服季季都要出新款,卖不掉的旧款只能搬进库房。长此以往,库存越来越多,恶性循环。

  公司高层意识到,李宁牌长久以来的目标消费者就是大众体育人群,大众对李宁牌的印象也根深蒂固,就是中端品牌,撑死了在二、三线城市可能排上中高端这一档次。而高尔夫过于高端,李宁公司目前的品牌文化不足以支撑高尔夫产品,这其中的落差短时间内不可弥补。李宁公司当断则断,既然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取得突破,那么只能退市止损。

  现在,李宁公司有时还会生产高尔夫系列产品,但只会在公关活动中作为礼物送人,已非市场化行为。

  Sagar 期待奇迹

  大公司的折戟,不会影响小公司想分高尔夫球具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决心。Saga在英语里有奇迹的意思,黄运江(微博)给自己的球具命名为Sagar,就是希望奇迹能够发生。

  黄运江在涉足高尔夫圈子之前,在广告策划行业里摸爬滚打十几年,客户包括三星、宏基等大品牌。他看到高尔夫市场很宏大,但国产品牌却寥寥无几,于是便想以自己广告策划的经验来宣传推广好国产品牌。

  2007年,黄运江成立了“纯粹”高尔夫球具电子商务网站。一年后,他注册了Sagar商标。大牌球具虽然大张旗鼓地进军中国,但是研发部门还是放在海外总部,无一例外。可想而知,国内的球具设计师有多稀缺。黄运江根本招不到人,只好凭着对打球的兴趣和肯花时间钻研的劲头,亲自研发。

  黄运江深知,他在设计上肯定无法和国际大品牌相提并论,只能用最好的材质和工艺来弥补。他带着设计好的图纸,奔赴“世界工厂”——东莞,一待就是3个月。那时经济危机还没有爆发,小厂都接订单接到手软,哪还有工夫搭理黄运江?他们觉得他的品牌太小,没有知名度,制作量也不大。而且,因为不了解,黄运江会抓着工厂的负责人问个不停:为什么这种材质好?为什么那种材料特别贵?……他恨不得问一天都不走,搞得人家烦不胜烦。

  “照例说,我是甲方,他是乙方,但是反过来,我求爷爷告奶奶,请他吃饭、送礼。我这甲方是不是当得挺窝囊?”黄运江自嘲地说。

  一年之后,黄运江又去东莞泡了3个月。这一次,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代工厂也变得务实了很多。黄运江继续发挥“磨人”功夫,给代工厂画饼,承诺将来做大后给回馈,还大打民族企业的感情牌。终于有一个台湾老板对他说:“你还挺勇敢的,我支持你!哪怕你就订一支杆身,我都给你做,别的品牌少于2万支想都别想。”

  2010年4月8日,Sagar Red Star V1系列初学者产品全线上市。黄运江这才发现,之前的困难都不算什么,要想得到市场的认可才是最难的。今年《高尔夫》杂志做球具测试,Sagar是惟一参与的国产品牌。一位测试者说:“Sagar的球杆性能还可以,打感和大牌五六年前出的旧款差不多。我发现在这次测试中,球友在不知道Sagar是国产品牌的情况下,对它评价还行,但一旦知道是国货,评价就直线下滑。”

  在这次测试中,Sagar Red Star V1 1号木的距离并不比其他品牌近,弹道很高,容错性、击球声音则有待提高。同一系列的铁杆,距离适中,具备做球的能力。缺点同样在于容错性相对薄弱一些,杆身和杆头重心也要改进。

  Sagar价格低,黄运江迅速找好目标人群。现在开设高尔夫专业的大学越来越多,黄运江就去一些高校办球具知识讲座,然后再推销Sagar球杆。大学生们还挺买他的帐,在目前Sagar卖出去的数千套球杆中,这一群体买走一半。今年团购网站特别火,黄运江也搭上这趟快车,以比零售价低10%-20%的价格搞团购,效果还不错。

  2009年Sagar引入风投,目前投下去的资金已有几百万,而上市以来的销售额,只占当初黄运江心理预期的10%。他希望3年后,Sagar能占整个中国球具市场的30%。而根据中国高尔夫行业报告《朝向白皮书》,目前占中国球具市场份额最大的品牌也不过就这个数字。

  在国际大品牌品质过硬的情况下,Sagar以什么去竞争?黄运江说:“我们以服务取胜。海底捞为什么能火?就因为服务做到了极致。我们也可以让服务超过消费者的预期,Sagar的网点多,球杆握把3年内可以每年免费更换一次,反弹系数超标杆头破损后免费更换……哪怕就是一个小项圈坏了,我们都能给消费者及时更换。”

  Southport 一枝独秀

  1999年,Southport的第一批高尔夫球鞋下流水线,鞋底固定钉,连防水功能都没有,但总经理李永斌捧着它们依然如获至宝。Southport没有自己的设计师,大工厂不接他们的订单,这些鞋子都是李永斌和小工厂的人有商有量做出来的。

  万幸的是,那时候的高尔夫球鞋市场竞争对手少,FootJoy算是最好的了,Nike和Adidas的相关产品还没进中国,国产低端球鞋市场就更别提了。凭借款式多,这批定价500多元的鞋子居然卖得还不错。

  李永斌打了一个开门红。不过,很快他就遇到了技术瓶颈。透气,防水,这两大高尔夫球鞋的基本功能他终究是要解决的,但怎么解决呢?有朋友给他推荐了两家台湾人开的代工厂,一家做防水皮,一家做鞋底,都给国际大品牌做代工,品质没的说。

  李永斌前去拜访。当时台湾人很排斥大陆的品牌,不屑地说:“你们只会在外观上效仿名牌,品质没有保证,我们是不会给你们做代工的。”李永斌都不记得自己跑了几次代工厂,一有机会见到负责人就讲Southport的理念,永远会把品质放在第一位。终于,台湾人开了一个价,还说:“以前也有大陆人来让我开价,每次都是我一说价钱他们都跑了。”价格确实不菲,比Southport以前用的代工厂贵3-4倍,但是李永斌一口答应:“我有数,他们的技术、工艺值这个价,能帮我们解决难点。”

  那是2004年,Southport的质量有了重要突破,销量也直线上升。从2006年至今,Southport每年的销量都会上涨30%左右。去年广州高博会首次推出特卖会,大批品牌都打出5折特价,Southport却最多只卖8折,副总经理李小丽说:“我们品牌的高尔夫球鞋做工精细,对工人手艺要求高,而熟练工又不好招,所以产量总是跟不上销售速度。我们几乎没有旧款鞋子可以带来,新款总不能折扣太低,不然去零售店购物的顾客会有意见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Southport受市场认可的程度。

  12年来,李永斌眼睁睁看着当年和他一起创业的国产品牌一个个退出江湖,而Southport却屹立不倒,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原因就在于“一步一个脚印,专注做好一件事”。他说:“不能怪中国人不买国货,我们品牌首先要自强,如果你的产品好,价格又不贵,球友为什么不买?”

  为了做到“自强”,Southport不把产品线拉得很长,把有限的精力、金钱集中在球鞋、球包和风衣这三个产品上,尤其专注于高尔夫球鞋的研发,防水性、透气性俱佳的“会呼吸的高尔夫球鞋”,一上市就受到了球友的追捧。Southport自己不聘请设计师,害怕时间久了之后灵感有局限性,模式难改,索性外包给海外设计公司,款式挑选的范围、自由度很大。为了和知名品牌竞争,Southport包括拉链在内的所有生产原料全在国外采购。

  为了能在提高品质的同时确保适中的价格,Southport不赞助职业球员、尽量少做广告,以减少成本。Southport的产品不进商场销售,而是进驻了全国90%的球场,这也是让李永斌成功的策略之一:“商场的入场费高,这部分价钱最终会平摊的产品上,所以在那里开专柜的话零售价肯定就上去了。而且,我们做过一个调研,打球的人未必有时间逛商场,去打球的同时把鞋也买了,这多方便啊!”

  2001年第一届北京高博会,为了扩大品牌知名度,李永斌用从牙缝里省出来的钱租了9平米的展位。而明年的北京高博会,李永斌早早预定了92平米的展位。这就是实力的变迁。

  Formula 未尽的梦

  在王彤的宇力高尔夫工房角落里,静静地摆放着一套球杆。王彤给它起了一个很有气势的名字——Formula,中文意思就是方程式。Formula是王彤自己研发的短铁杆,享有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专利证书。只是,Formula距离上市还远得很,甚至王彤都还没有去给Formula这个名字注册商标。

  上个世纪末,王彤就职于北大方正集团时初次接触到高尔夫。当时,方正是苹果的中国总代理。2000年,王彤作为方正的代表去美国参加苹果产品博览会。他所住的酒店对面有一家球具专卖店,谁都知道美国球具便宜,同行的香港同事乐得合不拢嘴。彼时王彤对高尔夫根本没兴趣,但香港同事还是拖他去买了一套Cobra,才500美元。

  直到非典之后,王彤才发现高尔夫没他想得那么无聊。他带着那套好不容易才从家里某个角落翻出来的Cobra球杆去练习场,很快就觉得,2、3号铁怎么那么难打啊?他实在是驾驭不了。

  不过,这可难不倒王彤,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系,理论知识丰富得很。于是他把球杆带到一家数控机场等设备一应俱全的工厂,琢磨怎么改造改造。可是,工厂设备虽多,但是没有一个夹子可以固定球杆,无从下手。

  后来,王彤利用去美国出差的机会,在Golf Smith这一全美最大的球杆量身定制中心买了一套工房设备。对着赠送的说明书,王彤研究得有滋有味:“在我看来,做球杆挺容易的。挥重是什么?MOI是什么?对我来说太好理解了,我以前研究的天体不都是转来转去的么!”

  把球杆构造彻底吃透后,王彤不再满足于改造球杆,而开始自己研发球杆。“既然长铁杆那么难打,我就把它截短,易于控制,但是又要保留打得远的特性。”王彤去工厂开了模具,长短铁他前前后后研发了一年多,装了拆,拆了装,用废了无数杆身。

  凝聚了王彤无数心血的第一代Formula长短铁问世后,他带到美国的Golf Smith请研发部主任帮忙测试。主任很负责,分别做了机器人测试和真人按差点分组测试,得到的结论是距离不错,但是方向性还需要调整。

  王彤把Formula长短铁带回去继续鼓捣,一点点改进。第二次去Golf Smith做测试,严格的程序又重来一遍,好在这次的结果让人满意,Formula长短铁击出去的球能飞得又直又远。

  回国后,王彤就去国家知识产权局给Formula长短铁申请了专利。这款杆纯手工制造,王彤一共生产了不过6套,有1套他自己用。至少到目前为止,王彤一点儿都没有给Formula注册商标、大规模生产的打算:“做球具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就是只有技术没有钱。日后看情况再说吧!”

  王彤期待着Formula长短铁上市的那一天,我们也在期待着国产球具能和国际大品牌相抗衡的那一天。等待时间的长短,还是个未知数。

  (文/ 史卉)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分享到: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更多关于 高尔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