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球免费了,她却被迫疏离了高尔夫;进入市队了,她却成了没有国家认可学籍的“学生”——升学与打球难以两全,这是上海高球少年的一部生存苦史,而且可能是上海特有的无奈。
上海少年自担风险
上周末,2011上海市青少年高尔夫球锦标赛暨“美津浓”上海青少年高尔夫球巡回赛收官战在青浦太阳岛国际俱乐部落幕。
12岁的小慧不仅在最后一战中夺得C组冠军,还获得年度积分第二,但她却是个不进学堂的孩子。
因为户籍关系,小慧无法进入上海市公办学校念书。为不荒废孩子学业,父母让小慧在黄山高尔夫培训基地练球,因为那里宣称既教高尔夫又教文化课。“学籍是否被国家承认,我们倒不是很在乎,毕竟将来肯定会让孩子出国上大学。”小慧的父亲说:“当然,上海若有合适的学校,我们肯定马上过来,终究可以正儿八经地上课。”
15岁的小芸情况相反,她刚考上本市西区一所著名的市重点高中,成绩不错,还被分入了所谓的“好班”。
在这样的集体中,高考至上的信条让校方这样敲打小芸的家长:“高尔夫这种活动是不是可以减少些?”老师指的是上青赛。由于上高协的青少年巡回赛通常在工作日进行,孩子一参赛就得向学校请两天假。在老师看来,“好班”学生是该考名牌大学的,打高尔夫不啻为浪费时间。
小芸不仅打比赛的假条很难得到支持,就连平日的练球时间也在学校严格的寄宿制度下面临归零的可能。“以前初中走读,每天还能到练习场挥杆一两个小时,现在周日到周四住校,‘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不可能做到了。”小芸的父亲很是着急。
而校方平时不放人的理由也很充分:目前,上海市教委将八项体育运动列为重点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射击和武术,高尔夫不在列,因此,打高尔夫纯粹是桩“闹着玩”的事情。
现在,小慧与小芸都已入选上海市高尔夫集训队,并在前不久的美兰湖全国团体赛中代表上海出战全运会预赛资格赛。在上高协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王锦培的眼中,这两个女孩都大有前途。但在旁人看来,无论是只打球不读书,还是只读书不打球,都不该是两位高球少年最好的选择。
北京姑娘乐在其中
上海女孩还在挣扎于打球与升学之间,她们的北京朋友已摆脱类似烦恼。
13岁的王梓漪至今保持着国内业余高尔夫赛事最年轻冠军的纪录,同时,她还就读于人大附中英语实验班。
打球一等一,学业更是拿得出手。在名校人大附中里,王梓漪的英语考99分都是“很差的”,语文和数学也始终名列前茅。数学老师不止一次当全班同学的面感慨:“要是你们个个都像王梓漪那样就好了,我还操什么心呀!”由于各方面都出色发展,王梓漪本学期还被评为校三好学生。
如何平衡打球与学习?小姑娘把大半功劳归于学校:“老师很宽容,请假比较宽松,不过,我也很自觉。”事实上,北京的各大球会同样功不可没。为支持北京青少年巡回赛,球会老板纷纷拿出周末黄金时段给孩子们打比赛,免除他们上学的后顾之忧。
与王梓漪交好的刘钰(微博),也是名声在外的北京高球女孩。2009年在业巡赛场一举拿下双冠并荣膺年度总冠军后,小姑娘便一发不可收拾。无论是青少年赛场还是业余比赛,她都是夺冠热门。学业方面,她还考上了北京市重点第八十中学的国际班,用她的话说:“学习很轻松,一点压力都没有。”
刘钰的轻松,很大程度得益于良好的家境以及父母对未来的明晰态度——不用像国内孩子那挤高考独木桥,现在上重点中学国际班,然后以高尔夫为特长去申请美国的大学。
“我的目标就是斯坦福。”任何时候的刘钰都充满自信。两年来,她不定期飞赴美国橡树谷参加中美青少年对抗赛以及美国青少年巡回赛,为考取美国大学的奖学金积攒下不少底气。“我肯定会去美国上大学的啦,就是时间问题。”刘钰笑得一脸灿烂。
同一体制下,上海与北京的高尔夫少年却在升学路上体味迥异的苦与乐。
本报记者 王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