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11朝向高尔夫国际论坛 詹国勇谈GOLF教育校企合作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11月30日10:00  新浪体育微博

  新浪体育讯 2011年11月11日,由朝向管理集团主办,美国景观无限公司、北京林业大学、上海交大海外教育学院高尔夫管理分院共同协办的“2011年高尔夫国际论坛·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使用”大型高尔夫主题论坛于深圳市华侨城海景奥思廷酒店盛大开幕。美国CMAA前官员迈克尔·希布鲁克(Michael Seabrook)、PGA高尔夫教育项目负责人艾伦·巴奎特(Alan E. Baquet)、资深从业人员戴耀宗先生及詹国勇先生聚焦“管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在主题演讲结束后开展与嘉宾互动问答环节。

  当天詹国勇先生带来的主题演讲为《对我国高尔夫教育的思考》,与在场得国内外嘉宾分享创办北京体育大学高尔夫专项班的高尔夫教育历程,分享中国创办高尔夫管理院校2+2模式,采取校企联合,走学历教育加资格认证的教育之路。

  以下是詹国勇先生与嘉宾互动精彩问答

  嘉宾提问(环球高尔夫):“您在中国高尔夫教育界是传奇,我想问的是,在现在高尔夫的境遇下,您所创办的高尔夫专项班一路走来差不多有十年,是什么使您坚持下去的?您又是怎么激励学生坚持下去的?”

  詹国勇先生:“其实我一开始就给大家念了所发的册子上的一段话,这上面讲到了有关我为什么办教育,我想办教育,到最后办教育,再到现在坚持办教育,我想,应该是经过了三个阶段的:

  第一阶段是在京南高尔夫球场发生洪水之后,又重新建好那段时间,当时我们有想过把它卖掉,但在比较清闲的时候我想,我们应该办教育,因为我们业内的同行几乎都遇到同样问题就是花钱捉襟,用人见肘,但是那时候条件不合适,那时候是有想法而没有能力。

  第二个阶段是后来在筹办万柳高尔夫(微博)的过程当中,这个想法又重现,而且是意气风发之时,年龄和身体状态都是很好的时候,刚好把万柳高尔夫的规划也完成了,我觉得又可以去做教育了,条件又允许了,所以第二个阶段应该是靠着勇气,可以用“小指无畏”这四个字来概括我当时的状态。真的是无畏,如果今天回到当年去的话,我可能没有那个勇气做教育。

  第三个阶段就是今天能让我坚持走下去,为什么还能办教育而且义无反顾。我记得在万柳刚开始的时候,我记得基本上还没有老师,那个时候Charlie(助手张建堂先生)也被送到国外学习了,所以我基本上是晚上写教案,上午上课,下午建球场,乐此不疲,每天都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的学生培养出来了,而且这些学生发展得非常好,他们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建议,所以我觉得学生们成长的本身变成一种责任和动力,因此第三阶段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既然已经走了十年,那么我就当仁不让,再走十年、二十年也义无反顾,谢谢。”

  嘉宾提问(吴若成):“刚刚詹总讲了一句话,‘一路猛走,然后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我第一次听到是在2002年第二届海南总经理联会上,那时候您上去演讲让我感触很深,那么十年过去了,您也办了十年的教育,你现在回头看看,你身后有人吗?”

  詹国勇先生:“我觉得这个可能从不同的层面来讲,如果单讲教育的话,刚才在PPT上有几个画面,并且我在这上面感恩于桃李芬芳季。我觉得从教育本身而言,不仅是无愧,而且是觉得非常欣慰,同时这应该是我们继续往前走的动力。但是在自己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是一个持久的需求,我们在人才方面都过于贪得无厌了,从来没有知足的时候,因此,在某些项目上,一回头,身边还是没有人,这就是我们下一个方向。”

  嘉宾提问:“在高尔夫教育领域,您起步很早,做得也很高,学生水平各方面都很高,当然培养人数有限,首先怎样用您的积累扩大人才培养规模方面,您有没有考虑?”

  詹国勇先生:“今天早上戴总讲的时候讲到了一个数量的限制问题,戴总计划在未来三年,每三年能完成20名CCMA的会员资格认证。其实我觉得既然办教育了,那么就不会吝啬,在过去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在现代中国已经不合适,没有一个老师不渴望、不追求让学生能够超越自己、跨越自己,可是高尔夫行业相对特殊,我们现在的高尔夫教育环境条件,应该说还有很多的欠缺和不足,同时还有很多业界的人士,包括业主、投资商、政府、环境对高尔夫的理解,在这方面可能你想招那么多人,人也上不来,还不如把门槛提起来,把人数控制住。

  北体大高尔夫专项班在过去9年中每期限制招40人,只有年期超了,一期46个人,一期42个人。为什么超呢?全是后门。这个后门指的是老师们或者学校的领导们认为他们亲戚的孩子考不上学校来求情的,结果我们经过面试发现他们成绩都可以排在前面。我们本身传统的教育体系里面,可能对于主流人才思维的理解可能是不太一样的,因此我们专项班在选学生的时候更多的是面试,我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想实现人才的超越,可能在某些方面可以,举个例子来讲,比方说,高尔夫教育,现在我们国家的高尔夫职业教练或者是有上岗证的教练数量很少,我的万柳高尔夫俱乐部一个练习场就有超过40名教练,一年的教学收入超过600万,一年超过1500个学生,但是在这些教练当中,10%不到(4个人不到)取得了国家的职业资格认证,现实的需求需要求他们尽快往前走。但是我的感觉上,目前要把教育人口放大的时候,在现实上有太大的限制,暂时很难实现。”

  嘉宾提问(学生):“您做的那个研究我很感兴趣,关于中国高尔夫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我想问您方便让我借鉴一下?或者我们现在的期刊网上有没有您的这篇研究,我想学习一下。”

  詹国勇先生:“您在中国知网上应该可以查得到。”

  嘉宾:“我现在是研三,我面对一种抉择就是我应该继续深造可能就走向高尔夫教学这条路,还有一个就是我要进入一些高尔夫球会或者企业,但是我现在尴尬的位置就是在作为一个研究生可能跟这些在经验中打拼出来的前辈相比,可能我的经验是很差的,虽然我也有实习,但是如果我现在去球会工作的话,请您对我们这种学历稍微偏高一点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给点指点和建议。”

  詹国勇先生:“其实你问的问题我每年都会遇到,我们每年本科生写论文我大概有几个研究生,但是我们的做法稍微有些差异,学生选我的时候我首先要问他“你为什么选我”,然后你要告诉我“为什么我要选你”,必须回答这两个问题,否则我是不带你的。

  我带他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谈兴趣、谈规划,特别是对于研究生,因为要跟三年的时间,所以开始就要谈兴趣。第二次、第三次还是要谈兴趣,不断地谈兴趣。

  其实我们在选择论文题目的时候,我跟本科生一般会有四个过程,第一次谈兴趣,第二次定题目,第三次落实依据,第四次看个人提纲,我不看学校的所谓三级科目,所以在我们现有的学生中,我们基本上可以做到在他的本科要毕业之前或者我们研究生在他毕业之前已经有非常明确的专业方向,他已经正在做,甚至在工作。这个可能是我们国家教育的现状,所谓的高学历者往往在现实中不能找到一个踏实的职位,更多更高的是进入到一些研究机构,我觉得学习的基础不单纯是做研究,而且你要把你的研究能落地能市场化,否则这个研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过去我们国内的很多研究是跟实际结合不起来的。

  我刚刚谈到一个话题是说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我希望能够来自于业界,我们每年向业界征集很多题目,无论大小,只要我们能做,我们就会拼命来做好,这样来选择,对学生更合理。其实无论在教育机构、研究机构或者在企业,最终是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当然,研究机构有一些创新,所以经验问题的话,我倒不觉得有什么问题,我们中国有句俗语叫“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所以在新生事物前从来不会下功夫去考虑它的基础原理和操作过程,所以我们这些从小就见过猪跑的人做的猪肉永远是一种做法,这辈子也没有另一个做法,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但是,即便是没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的人,他完全按体系去研究,最少可以做出八九道菜。我觉得这是高学历的优势,在于你怎样去应对。”

分享到:

相关专题:高尔夫国际论坛专题 

更多关于 朝向 高尔夫国际论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