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北京是现代化的发达城市吗?
肯定很多人会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是!”然后列举出一系列的论据予以佐证。不过不知道这些论据中是否包括下水道的问题。
曾经有人问:“如果被带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如何分辨它是否发达?”
作家龙应台如是说:“最好来一场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如果你撑着伞溜达了一阵,发觉裤脚虽湿却不肮脏,交通虽慢却不堵塞,街道虽滑却不积水,这大概就是个先进国家;如果发现积水盈足,店家的茶壶头梳漂到街心来,小孩在十字路口用锅子捞鱼,这大概就是个发展中国家。”
她认为,发展中国家或许有钱建造高楼大厦,却还没有心力去发展下水道;高楼大厦看得见,下水道看不见。所以要等一场大雨才看得出真面目来。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2007年7月间几场大雨后北京的情形。三环、四环完全变成了停车场,立交桥下成为“游泳池”,公交车、小轿车几乎遭遇没顶之灾,“人或为鱼鳖”,狼狈地从车里“游”将出来。而济南、郑州等地则有数十人因为暴雨丧生。尽管当时是遇到极端的特殊天象,但不能不让我们对城市的应急系统提出质疑。
青岛老城区的排水工程是100年前德国人建造的,据说里面宽敞到可以行驶汽车。十几年前,为了适应经济及人口发展的需要,青岛东部建起了街道宽阔、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新城区。但是在连日暴雨后,新城区的下水系统全面瘫痪,城区一片汪洋,而老城区的排水系统则运行正常。
如何评价一个高尔夫球场的优劣呢?我的看法与龙应台很相近:下一场大雨,最好是倾盆大雨,足足下它三个小时,二十分钟后走上球场,尽管草皮是湿漉漉的,但球道上看不到明显的水洼,更不会踩下去一片泥泞,沙坑里没有积水,球洞区上球可以顺畅地滚动,这肯定可以算得上是好球场了。
按照球场建设的要求来说,标准有很多,就我个人的一管之见,南方看排水,北方看喷灌和防渗。
建设球场的钱大部分是埋在地下的,除了大家都能看到的造型、草皮植被以及景观配置之外,沙层的厚度、土床的成分配比、喷灌管网、排水管线、水塘的防渗漏、沙坑的排水等等基本上都是看不到的,而这些反而恰恰是决定球场品质的最基本保证。
1992年初,中国女子业余公开赛和“皇后杯”高尔夫球邀请赛在中山温泉举行,加上前期准备等总共用了大概二十多天的时间,暴雨、大雨、中雨、小雨,一直没完没了地下个不停,二十来天的时间里,只有一个下午太阳从云层中露了个面,时间没超过十五分钟,之后又躲得无影无踪了。当时正在修建的中山新的尼克劳斯球场正在做粗造型,做好的造型一次次被冲垮。比赛也多次因为暴雨或雷电而被迫中断,但是每次暴雨停歇后只要二十分钟,球场上就看不到任何积水,比赛马上可以恢复。中山温泉的老球场是当年Arnold Parmer设计的,我在球场上巡视的时候发现球场上所有的大造型和细造型都遵循一个原则,就是各个局部之间形成良好的地表排水网络,地面上的积水由“小溪”汇入“江河”,最后进入“大海”——明渠或者排水口,而排水口的配置又相当合理,能够保证在短时间内的快速排水。
通常情况下,球场的雨水至少95%是要靠地表排水,其余3%至5%依靠地下渗透,球场排水不好,就会在球场上形成积水,积水就会使草的根系无法正常呼吸,无法正常呼吸的草最后一定会死给你看,草一次次死掉你就不得不一次次地把球场开肠破肚地挖开进行改造,道理就是这么简单。所以我常常提醒做球场投资的朋友:做球场该花的钱是一定要花的,省下的钱一定要花出去,甚至还要付出更为昂贵的代价。
球道是不是够长,草是不是够绿,并不是评价球场优劣的最终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