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体育
上周五,在良乡采访全国业余高尔夫球希望赛。上午九点半左右,球场会所的餐厅只有一个人在吃饭。一碗面,两个鸡蛋,他埋头吃着。一抬头,我才发现吃饭之人为体操名将李小双。
退役之后,他走向高球之路。如今的任务是为湖北队高尔夫球队挑选队员,瞄准了2013年辽宁全运会。如今,高尔夫成为奥运以及全运会的项目。李小双认为,这对高球职业化发展大有裨益,“(高球)终于找到组织了。”
他边咀嚼面条,边谈论起来。作为一个从体制中走出的运动员,他认为高球进入体制善莫大焉。高球重新得到了体制的认可,各省更加重视,会加大对高尔夫的投入。高尔夫在国内至今仍属贵族运动,打得起球的孩子寥若晨星,国家出来埋单,必将带动新一轮高球热。
高球投入举国体制的怀抱,未来也许会出现李娜式的人物,奥运争光或者闪耀大满贯的星空。
我始终认为,李娜的成功绝不能与中国网球成功画等号。作为职业运动,其在职业领域的整体水平,民众中的影响力以及普及率,同样也是考量这项运动发展水平的指标。高尔夫亦然。
高球融入体制内之后,苗子或许会涌现出一批来,假以时日,他们也能出成绩。这种模式早已被证明为王道,跳水、举重等项目皆属此例。但这与职业高尔夫的发展却并非走在同一条大道上。我不敢说这种“应试模式”对高尔夫职业化发展全无帮助,但从过往的例子来看效果并不显著。李娜已经夺了大满贯冠军,但中国网球职业化才刚上路。跳水、体操奥运冠军早就一箩筐了,但职业化仍是画在墙上的一张饼。
或许有人会质疑,不走这条路,作为贵族运动的高尔夫将举步维艰。此言非虚,但我们为何不能等待高尔夫球的逐步成熟呢?欧美诸强也是先从高尔夫球场普及起步,逐渐有了成体系的业余赛事,继而向职业化迈进。
中国的职业高尔夫现在还处于芝麻阶段,为何一定要加入过量的“膨大剂”,让它一夜间成为西瓜呢?国人早过了看见奥运冠军就如打了鸡血一般的年代,何不如静静地陪高球一起成长呢?
□张宾(新京报体育记者)
新浪体育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