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北京时间8月16日,第92届美国PGA锦标赛,德国选手马丁-凯梅尔在三洞延长赛中战胜美国选手巴巴-沃森夺取冠军。中国球员梁文冲继第三轮打出创纪录的64杆后,决赛交出73杆,四轮成绩280杆(72-71-64-73)获得并列第八名。伍兹四轮成绩为286杆(71-70-72-73),排名并列28位。赛后,新浪高尔夫频道特邀曾担任ESPN球评的黄承富(黄承富博客)对比赛和梁文冲的表现进行了点评,以下为详细内容:
梁文冲呼啸峡之旅对中国职业球员的启示
美国PGA锦标赛做为本年度的最后一场高尔夫大满贯比赛吸引了众多球迷关注。从中国人关注本届比赛的角度,焦点集中在梁文冲身上。特别是他在第三轮打出64杆,创造了本届比赛以及赛场低杆纪录。这让广大中国球迷产生了更多“想法”,梁文冲是不是能够在决赛中与一流球星抗衡?
第四轮梁文冲未能延续神奇,打出73杆,其实也属正常发挥。一天打好很容易,但是四天都保持最佳状态还是有难度。在梁文冲身上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中国高尔夫职业球员的“潜力”所在。
通过近年梁文冲参加四大赛的表现,可以看出中国职业球员与世界一流的高尔夫球员之间差距仍然存在。但一个好的改变是,从梁文冲身上我们看到,他已经有意识的与国外优秀的教练展开合作。在新闻中心接受外媒采访时,梁文冲也特别提到教练对他的帮助。在国际大赛中,要取得好成绩,不单单靠选手个人埋头苦干,好教练的支持也很重要。中国职业球员在这方面的发展,在梁文冲身上获得了突破。
伍兹和教练汉克哈尼分开后,最近几场比赛状态一直不好,不论是挥杆技术还是心理情绪方面很明显受到影响。当然,我们不能单纯拿梁文冲和伍兹本场比赛的成绩做比较。但是从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出教练对一个选手的重要性。本届PGA锦标赛对中国高尔夫人群来讲,收获最大的一点应该是深刻认识到,打高尔夫需要一个好的训练和学习方式。不论是对中国职业球员还是一般球友而言,这一点都是能够提高自己竞争力的关键。
而对于世界顶级的球手,特别是伍兹这样一个特殊球员,教练的存在不单纯是技术指导的问题,双方必须互相信赖,能良好沟通,无所不谈的状态是最理想的。伍兹的前两个教练,布奇-哈蒙很强势,哈尼个性温和,更适合伍兹一点。目前在美国顶尖的教练,技术上没有太大差距,谁会是最合适的人选,伍兹应该最清楚。只是,想要成为伍兹教练的人,或许和伍兹本人的想法不太一样的。在没有教练状态下,伍兹要重返巅峰状态几乎不太可能。如果伍兹要找一个教练搭配的话,我认为找到一个能与他沟通的人,比技术上的指导更重要。
梁文冲为职业球员树立榜样 两点不足需弥补
呼啸峡是个难度很高的球场,球场难度值76.1比平均线71高出很多,坡度平均值151也高于一般球场。即使对球场很熟悉的球员在这里也不一定能够打得太好。梁文冲仅仅提前2、3天来试场,从专业做法来看,应该说打出好成绩的机会相对不高。在这一点上和其它球员相比也占有劣势。
但是梁文冲能够在第三轮取得64杆打破球场纪录,由此可以看出,首先,这一轮他的心态放得比较轻松,此前只有一次大满贯晋级经历的梁文冲能够获得晋级已经算完成目标,因此第三轮在没有晋级压力的情况下能够爆发。再次,获得这个成绩可以说是超出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众人的预期。在本轮过后的记者会上,当记者问他在这个球场会如何调整备战时,梁文冲回答的是时差,这也说明他对这个球场并不熟悉。能够在陌生的情况下打出破球场纪录的低杆,可以说超过预期很高。
最后一天比赛,梁文冲打出73也属正常。大满贯的决赛轮,看不到的压力会有很多。梁文冲在新浪微博上说“希望明天开球时,脑袋里不要有杂念。”,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想法本身已经是有杂念了,这说明他已经心存压力。特别是做为中国的职业球员,背负的不仅是个人的问题还有国家民族情感的问题,他的压力会比其他职业球员大很多。所以在最后一轮梁文冲没有打出过高的杆数,顶住压力获得并列第8名,实属不错。
在梁文冲取得这样一个好成绩后,应该怎么看中国职业球员的未来?
就国外选手而言,32岁是好状态刚刚开始的时候,但就中国来讲32岁的梁文冲已经不是年轻球员,因此他的巅峰能维持多久还是个疑问?但是梁文冲对教练的态度,比赛心态等方面已经可以成为未来中国职业球员发展的一个典型榜样。未来中国职业球员的良好形象,在梁文冲身上已经体现了百分之八十,其余的百分之二十则需要现在的年轻球员,比如吴阿顺等人在梁文冲基础上去弥补。
梁文冲这不足的百分之二十,首先是提前练习的时间太短。梁文冲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因为受到邀请较晚,准备仓促。特别是从中国飞到美国,如果按照倒时差的规律,一小时倒一天,应该提前13天到达时差才能归零。即便球员倒时差的能力很强,也不可能在两三天内完全消除时差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去备战大满贯,缺乏挑战冠军的条件。其次是身体训练的程度,梁文冲在挥杆距离和稳定性上都与顶尖球员有一些差距。
比赛激情过后,梁文冲的此次呼啸峡之旅,无疑对中国的高尔夫发展留下了很多思考。
(黄承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