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品牌 高尔夫巡回赛的中流砥柱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10:01  高尔夫星期三

  文、张亮 图gw

  对于职业高尔夫赛事来说,除了电视版权以及门票这一方面的收入来源外,赞助商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乃至于,赞助商在职业赛事中起着中流砥柱般的作用。没有了它们的参与,每一场职业赛事的差别估计就只在于阵容与举办地以及历史渊源了。在它们的倾情投入后,每一场职业赛事不仅有了名字上的差异,更多的,也注入了这些品牌的传奇,这些赛事也因而变得更加生动。

  此前,本刊曾以《车轮上的高尔夫》为题,报道过汽车品牌企业与高尔夫的渊源,本篇,我们将报道金融企业等国际品牌与高尔夫难以割舍的情缘。

  美巡赛,20%赞助商出自金融巨头

  在金融危机尚未完全消退的今天,很多人应该还能记得,2008年末至2009年上半年时,美巡赛曾一度为可能失去的赞助商而发出的忧虑。

  要知道,在美巡赛,赛事赞助商大约有20%来自金融行业,在2008年年底,美巡赛就已经感受到了紧张的空气。美巡赛专员芬臣曾坦言,美巡赛将受到这次金融风暴的冲击。按照2009年美巡赛的赛程,美巡赛有11个冠名赞助商和3个副赞助商来自金融领域。在这其中,斯坦福金融集团牵涉到诈骗案之中,虽然2009年其赞助的圣裘德锦标赛也一如往常地举行下去,未来却没有一点保证。斯坦福无论是破产清算,还是出售后将收益分给投资者,都不可能为随后的赛事买单了,尽管他们与主办方所签的合同还剩下7年。至于美国银行早在2009年年初便已宣布不会再赞助密尔瓦基站。

  美巡赛的许多赞助商来自于金融行业,它们中的不少面临着艰难的处境,毕竟投资银行这一模式在美国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一些面临破产,一些面临收购,还有一些面临转业。事实上,很多银行都是在政府的帮忙下才度过难关的。2008年年秋天,美国政府推出的高达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得到了通过,许多银行都在这个救助计划之列。美联银行锦标赛的遭遇就为美巡赛敲响了警钟。在2009年,美联银行陷入困境,并最终被富国银行以117亿美元并购。而就在2009年年初,美联银行才与美巡赛签订协议,将继续冠名赞助赛事,一直到2014年。所幸并购案发生后,富国银行承诺将履行合同。但是,由于政治压力,富国银行不得不将美联银行锦标赛更名,将自己隐藏起来,躲避不利于自己的舆论。

  芬臣说,“从金融行业来说,也不完全是坏消息。一些金融机构表现不错。金融业内部的合并可能会对我们造成伤害,因为一个公司可能会有两个大型的赛事,而他们的客户实际需求仅仅为一个。我们现在要看最终的结果究竟如何。这是一个不小的问题。”美巡赛与许多赞助商都签的是长期合同,一般情况下,赞助商会努力按合同办事。可是一旦经济状况不允许,他们不得已只能提前结束赞助。

  芬臣另外还指出一点,美巡赛的赞助商经常都是大公司。这些公司经常都赞助着多个体育项目。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高尔夫的优点会显得很突出,经常情况下,被削减的赞助项目往往不是高尔夫。芬臣说:“我碰到过的每次经济衰退,赞助商都会努力评估他们的投资。经常情况下这对我们有利,因为我们打交道的大部分公司都赞助许多体育项目。我们所具有的价值总是能让我们脱颖而出。事实上,每次经济衰退,我们在最后都能更强健。希望这一次也是这样。”

  还好,站在2010年的年头,回望2008年的年尾,芬臣已经可以将心态放松很多了。作为全球最多金的巡回赛,美巡赛并没有被金融危机击倒,反倒以四大满贯赛、世锦赛、联邦杯等更为紧凑的赛程,以及给予赞助商更多的回馈,在2010年的腰板挺得更直,球手的腰包也并没有缩水。在更多人眼里,金融危机的冲击似乎还没有老虎无限期离开高尔夫来得大。

  金球、金融两相宜

  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赛事是什么?当我们对此发问时,身为体坛影响力晴雨表的“世界劳伦斯冠军奖”应该能给我们一些启发:在很大程度上,劳伦斯大奖的得主来自那些备受大众瞩目的运动领域,奥运会冠军、F1车王、网球选手、高尔夫选手等往往是这一代表着“体育奥斯卡”奖项的常客。劳伦斯冠军奖认为,42位世界顶级运动员=39块奥运金牌+6个NBA冠军头衔+6个足球世界杯冠军头衔+8个环法自行车赛冠军头衔+33个网球大满贯冠军头衔+2个世界一级方程式大赛冠军头衔+13个高尔夫赛事大满贯冠军头衔。老虎·伍兹就一连两次成为“世界最佳男运动员”这一荣耀的得主。与此相关联的奥运会、高尔夫顶级赛事、F1、网球顶级赛事等运动的含金量也就不言自明。

  具体到高尔夫而言,在国际体育界,高尔夫运动素来享有“金球”运动之称。根据美国知名杂志《运动商业期刊》(Sports Business Journal)2003年做的一份最新调查报告显示,赞助商满意PGA的表现,而且满意度在美国职业联赛中高居首位。该份刊物在2003年联赛报告上写道:“高尔夫球是真正的金球。(Golf is golden)”这份报告调查了全美与联赛有商业活动的大公司,他们的高级经理在“联赛/组织满意度”一栏中,大部分人都支持PGA巡回赛,认为它是美国所有职业联赛中令他们最满意的一项职业联赛。有83%的票对与PGA巡回赛的合作表示“满意”或“十分满意”。该项报告最后总结到:“在增加冠名赞助费和媒体费一年后,PGA巡回赛支持了他们自己的论点:那就是这些钱花得值。”LPGA巡回赛的满意度也很高,排在第二,获得78%的选票。其次是NASCAR(美国的著名赛车活动),获得74%,而MLB(美国职棒大联盟)获得73%。至于“赛事/队伍满意度”方面,PGA巡回赛排在第三,获得79%的选票,并列第一的是NASCAR和NHRA(改装车赛车),获得82%的选票。接下来分别是NFL(70%)、NAB(65%)、MLB(61%)和NHL(58%)。

  “金球”称谓,既向外界宣示了高尔夫比赛奖金高的特点,一旦夺冠,即刻成为百万支票的拥有者;更是因为高球运动本身所蕴涵的巨大商业价值、社会价值,必须以“金球”名之。这项运动的特征充分满足了他们的广告诉求:高尚、尊贵、精准。如此一来,世界顶级高尔夫球手自然也就成了抢手货,成为奢侈品广告商最中意的品牌代言人。他们之间就高尔夫运动与奢侈品结合之间的贴身对话所延展开来的效应,自然可以引起在身居社会金字塔之顶层的高尔夫人群的极大关注。

  以世界顶级高尔夫团体赛莱德杯为例,由莱德杯欧洲公司和爱尔兰旅游局联合进行调查得出的一个最新报告显示:2006年在K俱乐部举行的莱德杯为爱尔兰当地经济注入的资金已经达到了1.43亿欧元,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赛前1.3亿欧元的估计,与2002年英格兰举行的莱德杯相比增加了32%,与1997年西班牙举行的莱德杯相比增加了80%。报告指出,与2002年莱德杯相比,观众的消费增加了60%,主要是因为一周入场观众人数的增加。2006年总共有26万人入场,而2002年有14.7万人。爱尔兰同时受益于赛事之外观众的消费,与2002年相比,这一项增加了50%。另外观众在比赛期间逗留的时间更长,花费得更多。而且,普遍认为,这份报告是相对保守的报告,他们只将可计算的,直接与莱德杯相关的消费纳入其中,而没有计算如果莱德杯不举行,那些不会发生的消费。根据精心选用的经济模式,2006年莱德杯的整体经济影响达到2.4亿欧元。在高球赛事中取得14个大满贯冠军的老虎也一连几年成为世界身价最高的运动员的称号的持有者,他的每一个广告代言合同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水涨船高,成为全球运动员身价的标杆。这一运动为赛事主办方、球手、赞助商创造的三赢格局由此足见。

  另一方面,由于高尔夫赛事的特殊性, 通常赞助商都是资产数十亿美金的大公司。一般说来,每场美巡赛几乎都要花费600万-700万美元,用于奖金、电视合同以及赛事运营。“这还仅仅是开始,”圣裘德锦标赛赞助商斯坦福德金融集团首席市场总监苏珊·汉姆说,“除了赞助费,你还必须盛情款待客户、媒体等,这也需要大笔的开支。虽然我们很清楚这些付出是值得的,但是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观察其他金融公司的反应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除了美巡赛和冠名赞助商承担奖金、电视合同等开支之外,每场赛事的组织者也需要承担近200万-300万美元的经费预算,包括球场租金、球员及志愿者的饮食等方面的开支。这样的故事,在亚洲等新兴国家比如中国,同样得到了延续。奢侈品和金融寡头成为新的高尔夫赛事赞助商,比如汇丰冠军赛或者欧米茄观澜湖高尔夫世界杯,赞助商通过常年的赛事赞助,即影响到直接的用户,更注重成长中的新一代用户,通过这些新的用户,在未来5-10年内争夺市场份额。

  如此版本,人们可以用“成功的高尔夫赛事,赞助商总是相似的”来总括。

  “汇丰冠军赛”  金融与智慧的合谋

  在2004年,中国的高尔夫人,还在为终于有欧巡赛大规模登录中国而兴奋的时侯,大多数人还没有想到,更大的兴奋还在后面等着。在2005年,汇丰冠军赛横空出世。它的出现,可谓大大的拓展了中国高尔夫人对于职业赛事的认知空间。在以往,尽管人们也经常在电视上看过四大满贯赛与世锦赛,也知道怎样的阵容是真正强大的阵容,但是,人们并没有想过要将大满贯阵容与中国的高尔夫联系起来,人们认为,这些明星,每年能抽空来那么几个,捧一下在中国赛事的场,走穴也罢,拿出场费也罢,只要这些球星卖力表演,对得起观众,就很让人满足了。那时侯,人们报道高尔夫赛事的语调,大多以“八星闪耀”之类的话语来描述,没想过大满贯阵容会整齐地出现在中国赛事上。

  汇丰冠军赛的出现,一下引爆了中国高尔夫人的神经。首先,它让世界第一老虎·伍兹在时隔4年之后,再次来到中国,参加他在中国的第一场职业比赛;其次,它的总奖金高达500万美金,在2005年的亚洲,是奖金最高的职业赛事,成为亚洲赛事的旗舰。再次,除了老虎,世界排名前50的球手纷纷加盟汇丰冠军赛,使得首届赛事立即成为“亚洲的大满贯赛事”,将全球高尔夫的注意力一下子拉到了中国。此后,在2009年,汇丰冠军赛更是升级为世锦赛,总奖金提升至700万美金,老虎与米克尔森更是第一次在亚洲球场上同台竞技,同样开创了亚洲高尔夫的历史。

  说到这里,人们可能会问,汇丰为何会在中国高尔夫领域投入如此心血。汇丰方面表示,汇丰希望为推动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助一臂之力。高尔夫运动的特征和汇丰的企业性格和从事业务的方式完全吻合。国际性、包容性、和诚实性是高尔夫运动的特征,同时也是汇丰的特征。

  此前,2003年,汇丰第一次赞助了高尔夫运动。这标志着汇丰赞助高尔夫运动国际计划的第一步。国际性是高尔夫运动的特征,也正汇丰的企业性格。中国是汇丰赞助高尔夫运动国际计划的又一重要内容。这不仅仅因为汇丰与中国有历史渊源。汇丰140年来,从未间断在中国的服务。而且也因为中国是世界上高尔夫运动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2004年,在中国人们打高尔夫的回合总数达到800万轮。不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高尔夫运动,而且各种媒体,如:报纸,电视和互联网,对高尔夫赛事的报道也越来越多。这些可喜的变化都会给汇丰带来巨大的机遇,不但让更多的本地和国际观众参与,同时也支持高尔夫在中国发展成为一项主要的运动。有数据显示,全球约有6000万热衷打高尔夫的人,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加,尤其在像中国这样的国家。

  高尔夫运动的特征和汇丰的企业性格和从事业务的方式完全吻合。国际性、包容性、和成熟性是高尔夫运动的特征,同时也是汇丰的特征。也因此,汇丰赞助汇丰冠军赛,让汇丰成为这个广受欢迎的、并越来越国际化的社区的一部分,要知道,“环球金融,本地智慧”正是汇丰立足全球的主题。

  瑞银  与香港公开赛的这5年

  在2005年开始,瑞士最大银行瑞银开始连续5年冠名赞助香港公开赛。从此,在这5年,自1959年开始响彻香江的香港公开赛翻开了它新的历史一页,这一亚洲历史最为悠久的赛事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瑞银香港公开赛。

  与2005年赛事相比,2009年比赛的总奖金额为250万美元,较2005年瑞银集团首度赞助时提高了约70万美元。在2009年赛事期间,瑞银集团亚太地区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谭信乐表示,能够在香港公开赛发展壮大并赢得崇高声望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瑞银感到格外自豪。事实上,在香港公开赛的第51个年头,它被列为是“迪拜竞赛”中计算积分排名的最后一场赛事,该赛事也因而变得更加充满戏剧性和刺激感,也是在香港公开赛上的冲刺,梁文冲最终得以进入奖金榜前60名,搭上了开往迪拜的末班车。有意思的是,香港公开赛不仅是迪拜竞赛的关键之战,也是亚巡赛奖金王的关键之战,由于香港公开赛在亚巡赛上也是奖金较高的赛事,奖金王的争夺者在这一赛事上的名次也极为重要,此前,凭借2009年新加坡公开赛亚军的收获,梁文冲将自己在2009年亚巡赛奖金王的排名冲到亚军的位置,对领跑者通差·贾第构成很大的威胁,可惜,在2009年香港公开赛上,梁文冲没能再进一步,取得更大的突破,与自己的第二个擦肩而过。

  在与瑞银合作的这5年历程中,一些经典镜头尤为值得人们回味。在2008年赛事上,瑞银香港公开赛已创造了一项记录——十四岁的黑纯一以最年经球手晋身欧巡赛决赛。黑纯一打破了西班牙球手加西亚所创下的记录,并与著名球手两届大满贯得主奥拉沙宝)在最后一轮的赛事中一起打球。

  在第50届赛事上,来自中国台湾的球手林文堂更是一举夺魁。在2008年赛事的关键时刻,34岁林文堂在四杆的第十八洞错过了五尺的小鸟推,与麦尔罗伊和摩连那利一起进入加洞赛。在第十八洞和球道上观看的观众,一定忘不了林文堂在加洞赛第一洞的第二杆。首先他的开球不幸的飞到树木后,当大家认为他只能将球打回球道,而唯之叹息时,他然拿出沙杆大力击球,穿过树木、越过水池,球落在洞旗前六英尺。就这样,林文堂以及麦尔罗伊在此洞均获得小鸟,将打出标准杆的摩连那利踢出局。比赛在第十八洞再次展开激战,轮到麦尔莱一记妙杆,弯过树林,攻上果岭。林文堂作出大反击,第二杆完美的将球打到距离球球洞咫尺之间。麦尔莱的推挥一失,冠军宝座即成为林文堂囊中之物,他成为继韩国的姜旭淳十年前夺标之后,首位摘冠的亚洲球手。

  事实上,有着瑞银集团的赞助,香港公开赛就是连一杆进洞大奖都分外不同。从2005年赛事开始,瑞银就在瑞银香港公开赛设立一杆进洞大奖。当年荷兰选手Robert-Jan Derksen在第十二洞的标准三杆洞一矢中的,赢得黄金大奖——奖品就是1公斤金条。无独有偶,在2006年十二月举行的瑞银香港公开赛上,中国球员梁文冲亦以同样的佳绩赢得黄金大奖,令现场球迷雀跃不已。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高尔夫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