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量体裁杆 选好你的球具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06月08日16:02  《高球志》

文/王通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觉得很有道理:中国人在提问题的时候,其实心中早就有了答案。至少在选杆的这件事情上,我所遇到及听到的情况,十有八九都是这样。

  要打高尔夫了,该买什么样的球杆才合适?秦兄提出了这个令我非常困扰的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如果有请教练的话,还是听教练的专业意见了。秦兄的回答让我更加困惑:“教练已经推荐了碳素的R硬度杆身MX25,但是我看了相关的资料,觉得那款MP67很漂亮,我很喜欢。”

  “通常情况下,打到80杆左右的人才会打刀背型的MP67,MX25相对更容易,更适合你这样初学的选手,但最好的选择还是ZEPHYR。”

  “OK,我会努力学球,用MP67来激励自己。”

  一周后,秦兄买了轻量不锈钢杆身的MP67。

  半年后,我们同组下场。发球台上,秦兄在击中甜点后,兴奋地与我们分享刀背铁杆锐利的击球感。可惜四个三杆洞,我仅仅分享了一次这样的快感。其它三次不是下水、就是钻入沙坑。当然下水之后的原地击球,即便击中了甜蜜点、顺利攻上果岭,也无心再言其它。

  我唯有真心期盼,秦兄能尽快达成心愿,将MP67尽快得心应手。毕竟把球言欢是我们相聚的主题。当初买的球杆究竟适合不适合?肯定不是我们在球场上探讨的话题。

  高尔夫运动需要选手将技巧与力量进行巧妙结合——通过稳定的、正确的挥杆动作,将身体的力量由球杆传递出去、将球击出。

  在入门初期,选手的挥杆动作还没有稳定的情况下。较轻的碳素球杆,较软的R硬度,可以帮助选手轻松挥击,迅速掌握挥杆的动作要领。入门级选手不能保证每次的击球都能够顺利滑过草坪,击中甜蜜点。挥杆时发生杆头先触地的情况下,具备了更高弹性的碳素杆身球杆肯定要比钢杆身球杆更容易帮助杆头滑过地面,保证挥杆动作的完整性。

  与碳素、钢杆身的道理一样,凹背、刀背杆头也是如此,要用杆面的中心区域,也就是甜蜜区将球击出。挖空了杆底后部的凹背铁杆的甜蜜区域,自然也要比刀背杆头大。在击球点出现一定范围偏离的情况下,凹背杆头击出直弹道的概率也要比刀背杆头高。就入门级选手而言,碳素的凹背系列铁杆足矣。

  不可否认,欧版的初学者铁杆杆身都是钢质。一些身体素质较好或者有相当自信的选手,在初学高尔夫时用的也是钢杆身。即使这样,最好选择轻量不锈钢的凹背铁杆,而不要选择更重的Dynamic gold杆身。

  杆颈部分还要注意鹅颈与直颈杆头的区分。直颈杆头可以带来视觉及打感上强烈的一体感,鹅颈杆头仿佛将球包在杆面中,具有更强的包容感。通常情况下,鹅颈杆头适合低水平选手,直颈杆头适合高水平选手。

  量体裁衣

  一段时间后,选手的动作也渐渐稳定下来。随着挥杆的速度逐渐加快,很可能出现击球弹道经常偏左或偏右的情况。在对挥杆动作进行必要微调的同时,选手也需要注意目前的杆身是否适合自己的挥杆速度和挥杆节奏。身材特别高大或矮小的选手,还可以考虑进行适当的“量体裁衣”,来确认杆身的长度、球杆的着地角、握把的粗细是否符合自己的身体条件。

  100杆左右的选手,基本上不太需要特别细致的数据规范。确认大致的杆身硬度范围,杆身长度、球杆着地角即可。通常一些品牌的试打会上,会免费为选手提供测量杆头速度和挥杆节奏的服务。球杆着地角的测试,则可通过贴上了测试胶条的球杆在测试打板进行挥击来完成。

  80-90杆水平的选手,可以考虑到高尔夫量身定制中心或高球工房做一下测试,为自己的球杆进行“量体裁衣”。更换握把粗细度、将着地角上调或下压一度等小改动之后,长期困扰自己的右曲或左曲球的问题也许就会迎刃而解。

  对于低差点或职业选手来说,根据起飞角度、倒旋率、侧旋率等相关测试数据,来要。国外的职业选手对于自己所用球杆可谓了如指掌。随着国内球具技师水平、相关设备硬件水平的不断提高,职业选手们也开始意识到了球杆配置的科学性和重要性。他们不再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来选择球杆,而是根据测试的数据、球杆技师的专业意见来综合判断适合自己的球杆配置。

  职业级传奇

  分享一则英国公开赛两连冠、美国PGA锦标赛冠军的大满贯得主哈灵顿的小段子。也许这才是靠球杆吃饭的职业选手对于球杆应该了解的深入度。

2007年汇丰冠军赛,哈灵顿在工房里找技师调试球杆。球星对球杆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007年汇丰冠军赛,哈灵顿在工房里找技师调试球杆。球星对球杆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2007年上海佘山的汇丰冠军赛上,哈灵顿在第三轮下场前来到了美津浓workshop工房。当时的哈灵顿已经是英国公开赛的冠军,不少观众纷纷前来索要签名。但当时他在工房里究竟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很多人都不得而知。

  据美津浓技师回忆,哈灵顿拿出一支挖起杆,请他们测量一下杆头的着地角。问清楚实际的测量角度后,哈灵顿请他们帮忙把角度调整至另一设置,并表示说,要马上拿到练习场试打一下,如果有问题,可能还要回来请他们帮忙调整。但是后来哈灵顿并没有回来,也没有下文。

  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个中的奥妙却令人拍案叫绝!通常情况下,职业选手不会选择在晋级之后随便调整自己的球具,如同狙击手在上战场之前不会临阵换枪一样。通过技师们环环相扣的分析,我终于明白了哈灵顿此举的意义所在。

  职业选手对于自己的球杆配置可谓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哈灵顿在打完两轮之后,发现自己的那支挖起杆有些不对劲,于是找到了美津浓workshop技师。尽管击球过程中的反馈让哈灵顿开始警觉,但他依然需要实际测量的数据来证明究竟是球杆发生了变化,还是自己挥杆的动作出现了问题。

  哈灵顿先请技师帮忙测量了这支挖起杆的着地角、杆头倾角。看看是否因为球杆碰撞等原因,导致杆头发生了肉眼无法观察的变化。测量的结果确实证明了球杆着地角已经改动。哈灵顿于是请技师将着地角做出调整。

  即便技师将球杆调整到了当初的设置,哈灵顿依然还要通过实际的试打来证明——调整后的球杆是否能得到理想的击球效果。如果还是不顺手,可能还要继续做下一步的调整。

  以前也曾听说过尼克佛度的段子。他会要求球具赞助商的技师分别将握把胶布厚度分为1层、2层、3层,经过反复的试打比较后,他才会选择适合自己的那种配置。即使是拥有高超控球能力的职业选手,依然会从细微的差别中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球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人的话果然没有错。对于球具深入了解即便不是哈灵顿夺冠的充分条件,也是他夺冠的必要条件。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高尔夫常识栏目专题 

更多关于 高尔夫 球杆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