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杆身能量传递的原理
挥杆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对于挥杆的人而言是较稳定的。如何将这个能量尽可能多的通过杆身传递到杆头是杆身研发人员永无止境的追求。
杆身在挥杆过程中,最主要的作用是传递能量。越好的杆身,所用原材料就越高级,研发周期越长,价格越贵,能量传递能力越强。
在上杆初始阶段,杆头的速度逐渐加快,但产生的力量不足以令杆身弯折(load),这时,几乎没有能量被浪费。
在上杆顶点,球杆处于相对静止的瞬间,随着下杆过程的启动,身体产生的巨大能量开始向杆身传导。由于杆头的重量较大,所以杆头被留在了杆身的后面(lag),导致杆身受力开始弯折(load)。在杆身弯折的同时,杆身开始变形(deformation)。在接近冲击球(impact)的瞬间,手完成释放(release)动作,杆身开始复原。将携带的能量释放。在这一环节,杆身的性能得以展现。使用高端材料的杆身变形小,复原能力强,稳定性好,并带有强有力的反弹(KICK),而普通杆身的变形大,复原能力弱,稳定性差,反弹少(KICK)。这就是高端杆身可以传递更多能量的主要原因。
三、软硬度的定义
杆身业界有个特点,没有标准。抛开复杂的杆身特性不说,仅仅一个杆身硬度标识,就千差万别。A厂家的S硬度很可能是B厂家的R,也有可能是C厂家的X。这令工房技师非常头疼,因此,诞生了另外一个标准,也是唯一目前被大家接受的标准——杆身震动频率。单位为CPM(Cycle Per Minute)。简单的来说,CPM值越高,杆身越硬,CPM值越低,杆身越软。CPM只是一个纯粹的数值,并不映射相应的硬度字母标识如R,S,X等。但现在也有一些独立杆身厂家将R,S,X等字母对应到不同的CPM,也开始逐渐被球杆定制业界所接受,但这个标准和球杆厂商的标准依然完全不同。
很早以前,业界传言软杆身打的远,由此引发了一场暗战。球杆厂商开始将杆身越做越软,甚至有些厂商将以前的R直接标上了S。由于软杆身的感觉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这一招很奏效,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所能购买到的产品尽管杆身上印了一个大大的S,对于挥杆速度超过100MPH的人而言,也依然软的像挥鞭子。这对于短打者是好事,但对于长打者而言,这无疑令他们丧失了开球的乐趣。更何况越软的杆身还会加大散射率,对于挥杆速度较快的人而言,更加大了他们的痛苦。不要以为挥杆速度慢的人就会得到什么好处,原厂杆身的品质甚至都不能为挥杆速度较慢的人带来什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