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尔夫品牌之路上奋斗的人 刘海英唬人广告聘教练

http://sports.sina.com.cn  2008年09月27日11:58  《羊城晚报-高尔夫周刊》
高尔夫品牌之路上奋斗的人刘海英唬人广告聘教练

草莽英雄:刘海英

  在邓小平的方略引导下,1997 年香港回归了中国,同年,还是小伙子的刘海英辞去某外资企业的工作,要在高尔夫领域打造中国的高尔夫运动品牌,他力排众议,坚持‘以品牌建设国家’而独行十年。这两件事表面上看没有联系,但都是中国大国崛起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引自刘海英之《 邓小平收回一块地,刘海英造了一个品牌》

  记者手记:

  “这么多年来我所做的每一个判断都是正确的。”

  “难道没有错过吗?"

  “没有。”

  在与刘海英的交谈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可思议的自信和坚定,甚至已经有点偏执。这么多年来,即使产品不被中国的高尔夫球友所接受,他也始终觉得自己的品牌是不需要做宣传的,“我的产品本身就是个宣传”。或许正是这种性格,让他义无反顾地在打造中国高尔夫品牌这条路上奋斗了这么多年,而且,还会继续下去。

   草莽英雄:刘海英(年龄:36岁  球龄:12年  最好杆数:75杆)

  让球杆刻上中文字

  刘海英在自己公司的网站上每个月都写博客,这就是其中的一篇。也许很多人看了会觉得这个人有点狂妄,但是刘海英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的品牌填补了中国高尔夫产业在产品上的品牌空缺,显示出了我们与外国的平等,他们能创造的中国也能,甚至还要比他们做得更好。

  十三年前,一个湖南农村的小伙子大学毕业后来到广州这座陌生的城市,开始了自己崭新的生活。得益于一口流利的日语,他顺利成为了一家世界五百强的日资企业的翻译。当时这家企业刚在广州落脚,什么都没有,所以给了他施展拳脚的空间,“进人企业半个月之后,由于拥有企业急需的知识产权和国际贸易方面的知识,我从一名普通的日语翻译被提升为总经理助理”。生活向他铺开了一条阳光大道。

  由于当时企业的老板是一个喜欢打高尔夫的日本人,作为助理的他有了频繁与高尔夫接触的机会。下场打了三场球,他就爱上了这项运动,爱上这项运动的规则、礼仪还有自律性、挑战性。但是,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他也感到了深深的困惑:为什么中国人打高尔夫用的都是国外品牌的产品,为什么不能让外国人用一支刻上中文字的球杆打球?

  两年后,当公司决定再与他签订五年劳动合同并派遣他前往日本时,他选择了离开,或许是自小在父亲耳濡目染下形成的强烈民族感作祟,他立志要创立一个高尔夫的民族品牌

  “现在听到公安还怕!”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熟悉高尔夫市场,离开日资企业后,他选择了去一家高尔夫练习场做卡类的销售工作,月工资仅六百元。从一家世界五百强的总经理助理到一个小销售员,中间有太大太大的落差,但他说自己一直没有后悔这样的选择,因为他看到的是未来的十年、二十年。1997年,他从练习场辞职,正式开始了“海英(s EA HERO ) ”品牌的探索。

  万事开头难。想找媒体为品牌做宣传,可是人家一开口就是二十万,一听说没钱下次索性连电话都不接了。要知道,他那时连生计都是个问题,常常是有了上顿没下顿,甚至连三十块钱的广州暂住证也办不起,“一到半夜公安就来抓人,没有一个安稳觉可以睡。现在听到公安还怕!”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用微薄的300 元资金做了第一支刻上自己名字“海英”的推杆,以600元的价格卖给了自己以前企业的老板,做成了第一笔生意。后来,老板觉得质量不错,球杆上又刻着中文字,觉得很新鲜很有趣,又把球杆推荐给了自己的朋友。于是,第二笔,第三笔生意陆续而来… …

  但是.中国的高尔夫球友对外国品牌的过分推崇,一直是刘海英心中的痛。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刘海英的产品受到了“封杀”。大部分球场一听是中国品牌的,连正眼都不瞧,一律不要;大部分球友一看产品刻着中文字,更是全盘否定。这让刘海英很有挫折感,他觉得自己的品牌并不比外国品牌差呀,不应该受到这样的“冷遇”。他曾用自己制造的一号木跟使用外国品牌的朋友比试开球,结果,他的一号木“很争气”, 漂亮地赢了一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专题:中国高尔夫报道专题 

更多关于 高尔夫 的新闻

    ·改革30年30城市变与迁 ·新浪《对话城市》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