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朝行
很久以来,总想为张连伟写点什么。
转为职业球手以来,张连伟战绩彪炳。我的印象中,是1996年最为辉煌。我曾给媒体的朋友出了个文章题目:“张连伟在1996”。那一年,张连伟在国际,国内共拿了九个冠军。其中最为瞩目的,一个是和程军联手,在牙买加的世界杯预选赛中夺得冠军;一个是在年终印尼的VOLVO亚洲逐洞赛力挫群雄,一举夺冠,成为该年度的“亚洲之王”。
在这两个冠军中,都有值得一书的故事。世界杯预选赛中,主办者压根没想到中国选手夺冠,竟没有准备中国国旗,颁奖仪式上没能升中国国旗,只能在晚上的活动中,找来一面中国国旗,让张连伟和程军扯着旗,绕场跑了一圈,算是补救。
在印尼的比赛中,赛制是紧张激烈的逐洞赛,而且每天打两场,四天比赛下来,对选手技术、意志、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张连伟一路过关斩将,最后冠军之争遭遇韩国的姜旭顺。两人旗鼓相当,赛事呈白热化,17洞下来,竟是平手。最后一洞是四杆洞,球开出去,张连伟的球稍远,姜旭顺先打第二杆。当时,如潮的观赛者把18洞果岭围得密不透风。姜旭顺一球上去,激起一片掌声,显然球在果岭上的落点不错。张连伟正准备开第二杆。球场会所的广播喇叭响了。张连伟停了下来,面对着一片人群,示意让会所的广播停下来。待喇叭不再响了,张连伟稳住情绪,凝神一击,果岭上又是一片掌声。两人上了果岭一看,两个球一前一后,张连伟的球距旗杆3码左右,姜旭顺的球稍远,5码左右,他先推,球擦洞而过,距洞门约2尺。张连伟一声“OK”,示意对方可以捡球。姜旭顺有些疑虑地反问一句“OK”,因为那确不是一个十分有把握的距离。得到张连伟的肯定后才把球捡起,平了标准杆,此时,张连伟抖擞精神,屏息一推,球稳稳滚进洞口,以一个漂亮的“鸟击”完胜全场赛事。事后,那个“OK”球引起了一些争议。不少人认为在如此激烈的赛事中,轻易给对方“OK”,很容易让自己陷于被动。而我却知道张连伟那时已全在状态之中,根本无暇它顾,一心只想把自己的球推入洞。
这就是张连伟,这就是技术全面,心态稳定,一进入比赛就虎虎生威的张连伟。
很多人还不知道张连伟另一些纪录,和老虎-伍兹同组比赛两次,一次赢一次平;和蒙哥马利同组比赛两次,全赢;和尼克-费度同组比赛一次,赢;和约翰-达利同组比赛一次,赢。
遇强越强的张连伟。
在高尔夫真正进入才十几年的时间,球场及高尔夫人口很少的中国,却出了个排名在亚洲前列,在国际上能争一席之地的张连伟,不能不说是个异数。
所以我称之为“现象”了。
研究这个现象,我们知道,优秀的技术、身体和心理素质是张连伟成功的条件。而作为张连伟多年的同事和朋友,我却知道张连伟成功的最重要原因——执着和勤奋。
有好几次,张连伟从国外拿了冠军,知道他下了飞机回到球场,我去找他,最后都是在练习场找到他。更早些时候,我还听到他曾就着月光,在一个晚上打完一麻袋球的传闻,听到他宿舍周围的草地全给他打得没草的故事。看着他那带着时差,带着征战后的疲惫,但仍一丝不苟、一杆一杆顽强地击球的背影,我想我读懂了冠军的含义。
我写下以上这些文字,是慨叹,慨叹我们有些球员各方面条件不比张连伟差,但却远不及张连伟执着和勤奋;是希望,希望有更多的张连伟式的球员,天才加勤奋,为我们拿到更多的冠军。
衷心希望张连伟现象蔚为大观。
——200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