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分修出了高尔夫 郑思浩:打球就像风险管理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9:02 假日休闲报·高尔夫周刊 | ||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郑思浩是典型的海归派,这从他标准的中英文混杂的口音就可以感受出来。做技术出身的他,在谈到高尔夫时,更多关注和谈论的是细节,比如用杆的距离、球道和障碍的设计……Playing on the course is like managing risk(打球就像是风险管理),这是郑思浩对高尔夫内涵的理解。 修学分修出了高尔夫
12年前,郑思浩还在美国Virginia Tech攻读硕士学位。时间已经是最后一个学期了,除了下午和晚上的毕业论文准备阶段外,上午的时间基本是空闲的。 高尔夫在美国的普及之广泛,使这项运动成了很多大学的选修课程,学生在毕业时,还要拿到学分才可顺利过关。由于同班的另一个学生选修了这门课,想找个伴,就把郑思浩拉进了高尔夫的世界里。于是,那个学期的那些清晨时光,总能在高尔夫的训练场上看到郑思浩的身影,从那时起,这项运动陪伴他至今。 先是开始上理论课,然后在练习场里练习,到最后真正下场打,郑思浩说,就像是一个慢热的过程,他是慢慢喜欢上高尔夫的。在美国打球是一件很方便的事,当时在硅谷工作的他,周围的球场很多,而且距离工作的地方也不远,价钱格外便宜,所以,他经常会在工作的中间偷跑出来去打场球,然后再回去继续工作。 现在的他,很怀念那段美国的工作时光。当事业转回到祖国北京后,他说,从来没敢在工作期间打过球,连这样的念头都不敢有。一是北京球场大多都比较远,去一次几乎一天的时间就浪费掉了;然后回国,也是创业的阶段,一切都是刚刚开始,北京工作的速度和忙碌,也制约着他打高尔夫念头的冒出。只有每次去美国出差的时候,或者是正常的假期里,去不同的国家度假时,才能痛痛快快、丝毫不顾及地打几场球,过足球瘾。 只要走路就好 从接触高尔夫之初,郑思浩美国式的高尔夫教育里就没有球童、球车的概念,大多的场景是:自己背着包,一路走下来、打下来,最好的情况是有小车可以拉着球包走。所以,即使回到了中国,郑思浩仍然习惯走路打球,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开球车。他说:“只要能让我走路打球,我就很满足了。” 说起最难忘的打球经历时,都是发生在美国。曾经和好朋友的一次度假中,他们选择了去美国南卡罗莱纳州的Myrtle海滩,那里就像是高尔夫的天堂,整个小镇仅不同风格的高尔夫球场就有80多个(现在也许已经100个了)。而大多数球场都是出自名家之手,如罗伯特·琼斯一世、皮特·戴伊、杰克·尼克劳斯、阿诺德·帕尔默、格雷格·诺曼等等,无论是英国林克斯风格,还是美国东北部经典的森林球场,或者是像佛罗里达式的充满水障碍的球场,对热爱高尔夫的人来说,这里是天堂,也是贪婪者的游戏。那一次度假,郑思浩和同伴几乎都玩疯了,每天至少打36洞。 而最让他记忆深刻的是三年前,发生在三藩市Tahoe球场的一次经历,那一次竟让他找到了当职业的感受。那里是一片火山地区,山地气候,打球那天,刚开始艳阳高照,打完3、4个洞后,突然狂风大起,灰尘满天,最后的风速甚至达到40英里/每小时。郑思浩回忆说:“那恐怕是我打球以来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次恶劣气候。很多人忍受不了如此强烈的风速和尘土,都中途退场了。”郑思浩骨子里有一股韧劲,他最不喜欢的就是半途而废的事情发生,工作如此,打球也如此。结果,球场里仅剩下了他这一组人,他和他的朋友,逆风前进,风大到可以把球吹到90度直角拐弯的方向,在果岭推杆也是如此,可以把球吹到任意的方向,那是让他记忆深刻的高难度气候挑战。转场后的球场到了山的背面,一下子狂风似乎停止,郑思浩仿佛又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顺风而行,球飞得很远,有一种战胜最危难时刻后的收获的喜悦。在一个长度480码的Par4洞上,郑思浩说他甚至找到了当泰格的职业感觉,只用了1号木和P杆,两杆就攻上了果岭。 很多人打球,往往打坏了以后,由于总记着前一洞打坏的经历,而影响了下一洞的发挥,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反应。在如何忘记这些“悲惨”经历,不把坏情绪带到打球过程中,郑思浩有这样一段高尔夫理论:把球场的18个洞分成3组,每6洞一组,把前6洞当作热身阶段,即使有一两个洞打得不好,也算是调整的过程;把中间的6个洞当作高峰阶段,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会高度集中,打出好球、好成绩就应该在这个阶段;到了最后的6个洞,按照周期原理,人的精力和体力都该有所下降,这个时候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也就自然可以降下来一些。 这种三段式理论是郑思浩帮助自己保持心态的秘诀,每一段,让自己的心态聚焦在一定的标准上,这样心态容易保持平和,而成绩自然就会稳定下来,不会大起,也不会大落,这不正是高尔夫想要追求的境界吗? 过目不忘球场设计 因为是技术出身、注重细节,郑思浩喜欢边打球边欣赏球场设计的微妙之处。而他对自己打过的球场,因为走路的关系,记忆可以放松下来,他训练出了几乎对每个球道、每个球洞都过目不忘的功力,尤其是对他所欣赏的球场设计师设计的作品,从设计里可以感受到智慧和人生的哲学。 郑思浩最喜欢的两个球场设计师是皮特·戴伊和罗伯特·琼斯一世。在比较两个大师的作品时,他说皮特·戴伊设计的球场有不同的风格,总是给你很多选择,经常可以发现在一个标准杆5杆的洞,分球道设计。站在他的球场里,你可以看到他脑中的各种规划,打球的人根据自己的风格,保守还是冒险等等,选择出最适合自己的路线。而罗伯特·琼斯的球场则正好相反,他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要告诉你捷径,应该怎么走,是不需要做选择。打这样完全不同风格的球场,就好像走完两次人生,思维微妙而兴趣盎然。 郑思浩打过世界各地的200多家球场,数目看起来,不算多,也不算少。他有一个收藏的习惯,就是每到一个球场,就会留下一个标有这个球场Logo的球作纪念。12年下来,已经有200多个了,散布在他北京和美国的家里。每次看到那么多小白球,拿起任何一个在手,看到Logo,他就能想起这个球场的球道是怎样的,这里应该左转,那里应该右转,好像是脑海中的18洞,用意念打完一场球。遗憾的是,回到中国后,在球场里,很少能买到这样的球,中国的球场好像还没有意识到在球上做推广,把自己的Logo打在球上,所以,对于中国球场的收藏就这样中断了,对他而言,是打球之余的遗憾之一。 这样的收藏和记忆放在了一起,郑思浩说他会享受高尔夫一直到老,而能够拥有这样享受的人,会很幸福。 打球就是风险管理 高尔夫是对精神和体力都有要求的运动。每个球场不同,每个洞不同,每一次选杆的决定不同,所以每一次的挥杆也不同。高尔夫的运动里处处充满了辩证的哲学理念,这就是郑思浩喜欢打不同球场的原因。就像他钟爱的旅游,去的地方多了,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特别是多样的文化。他无法想象自己不断地只打一个球场时的枯燥心境。 虽然,在高尔夫的成绩上,郑思浩是顺其自然的心态,但是他依然用高尔夫形象地比喻了工作中的管理过程:不管前方是风月无边的美景还是困难重重的险境,风险随处都是,面临着不同选择的人们,要知道如何找到那条正确的路,才是高尔夫给我们人生真正的启示。(张琛) 郑思浩球历 球龄:12年 差点:16—18 最好成绩:78杆 最喜欢的球手:厄尼·埃尔斯 打球习惯:喜欢野打,目前已打过200多个球场,并养成收藏每个球场Logo球的习惯 差异感受 1、在中国打球,人们的差点概念还不强烈,差点不是随场记录、随时更新的; 2、对规则的理解,很多打球的人还欠缺。 郑思浩简历 美国Wyse公司亚太区首席技术官。2005年加入美国Wyse公司, 任亚太部首席技术官。他领导公司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产品管理和战略市场运作, 此外也负责Wyse亚太部研发中心,并且成功地把超过一半的全球产品研发任务从美国硅谷迁移到中国。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