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甜甜:我的高尔夫攻略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8月15日10:07 高尔夫星期三 | ||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作者:陈甜甜 如果说不会网球我还可以去小区的网球场上先练上几把,可高尔夫,我从来没想过会要和它有什么亲密接触。所以当老师对我说推荐我去国内专业的高尔夫杂志进行社会实践时,一个似乎是我的声音立刻惊呼:“高尔夫?是那个一群开口并购上市闭口油价汇率的‘大人物’们在绿茵树影间悠闲地追着一个小球,非得要把它塞进小洞里的高尔夫?”
“是的。就是G-O-L-F,高尔夫。好好准备一下吧,下周一去杂志社报到。” 所以,很显然,这篇文章根本不是什么提升高尔夫球技术增加球场魅力的秘籍宝典,这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高尔夫球新闻记者的涉入行业来的零星心得札记。而在此之前,这个家伙居然连高尔夫球场有几个洞都不知道呢。 攻略一:高尔夫基本常识魔鬼训练 老师的一番叮嘱,让领了“圣旨”的我诚惶诚恐,赶紧上网搜索高尔夫相关的一切信息。原来,国内几家大的网站如新浪早已开辟了高尔夫的专栏版块。看来,高尔夫这小球在国内的人气越来越旺了,我还真是落伍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记者来说,语言是最重要的工具。所以,这首当其冲的第一步,就是掌握高尔夫的专业术语。找来高尔夫术语一看,立马晕头转向起来。 “什么小鸟球,老鹰球,高尔夫难道和动物学有什么关系吗?”我把我的最新“发现”告诉在英国念书的同学。 同学哈哈大笑,“你还真是联想丰富啊。小鸟球英文叫birdie,可跟鸟类没关系,它是指低于标准杆一杆。Eagle呢,就是低于标准杆两杆。我们学校所在地St. Andrews就是高尔夫的发源地呢。我给你找了详细的高尔夫术语中英文对照表和一些基本常识,你把它们记熟了吧。” 得到这万水千山传来的支持,我雄心勃勃,从一杆进洞ace到博忌bogey,从球场礼仪到四大赛事,开始了我的高尔夫常识魔鬼训练之旅。 攻略二:练就高尔夫新闻的灵敏嗅觉 进入杂志社的第一份实战工作就是高尔夫新闻的编译。“做体育记者,眼界一定要宽要广,要善于思考。”杂志社的资深记者们一开始就对我这样说。“体育新闻不仅是报道最新的赛事情况,你要善于观察,看到一些别人看不到或者忽略的地方。所以,还是从国内外的高尔夫新闻报道中学习一下这种专项体育新闻的写作技法吧,绝对会是受益匪浅的。” 果真如前辈们所说,高尔夫新闻的趣味性不仅在于比赛过程和结果,赛场上的细节同样趣味盎然。比如,球手的细微动作表情和球童的配合反应,卡通图案装饰的妙趣横生的球具,观众的喝彩和反应,甚至天气的意外变化、风向、温度,这些都可以是很好的新闻素材。 看来,做一个好的高尔夫记者,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只对高尔夫绝对敏感的“新闻鼻”。 攻略三:亲临赛场的真实体验 没有亲临高尔夫比赛现场,绝对想象不到高尔夫运动其实并不那么悠闲。一百多万平米面积的球场,18个洞,光是徒步下来也累个半死,何况球手们还要绷紧着比赛的神经,球童们更要背着沉重的球具呢。所以,高尔夫绝对是一个需要体力、耐力和毅力的运动。 2006年BMW亚洲公开赛的现场观战,则让我对高尔夫赛事有了真切的认识。和任何大型的比赛一样,这也是一个集体合作的系统工程。不是一个球,几个洞,几只球杆就可以了,而是从球场维护到工作人员服务各个环节的安排设置,都必须有条不紊,还要体现高尔夫运动的特色——这是一项体现技巧和风度的运动。不仅球要打得睿智,球场风范更是重要。 几个月下来,点滴的感受让我对高尔夫这项运动逐渐喜爱起来。它并不是我以往偏见中的高高在上,它只是一项让人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展现聪明才智和优雅姿态的运动。或许让人和大自然更加贴近,这就是圣安德鲁斯的人们在6世纪时发明这项运动的初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