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愿这样困在网中央 第四媒体成高尔夫产业新战场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3月29日08:58 中华合作时报-华人高尔夫周刊 | ||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 本报记者 杨柳 随着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迅速发展,高尔夫的相关产业也正在逐步的崛起,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也位列其中,逐步成为高尔夫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 高球发展为依托
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但是其迅猛的势头却为各界看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高尔夫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作为网络载体,高尔夫网络的发展也在逐步的升温中。 中国女子高尔夫网董事长李月红表示,高尔夫网络的兴起与高尔夫这项运动在中国的逐渐升温是相关联的,高尔夫网络的发展正是以高尔夫运动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为依托的,是高尔夫运动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产物。 “高尔夫运动在中国起步比较晚,前期的发展也相对缓慢,真正迅速的发展是从非典时期开始的。由于非典疫情,人们无法正常的工作,而很多户外运动也都已经被禁止了,高尔夫成为了众多户外运动中的幸存者,因此大量的运动爱好者开始接触这项运动。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高尔夫运动吸收了一大批铁杆爱好者。” 中国高尔夫用品网的创始人邹涛之所以兴起创建网站的念头,也是因为“国内高尔夫人口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长,高尔夫用品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正是在拥有了广大的高尔夫爱好者,高尔夫运动稳步上升的基础上,天南地北的球友、球场以及行业内的厂商开始需要一个迅速、有效的交流平台,而网络资讯的迅速性、无地域限制性以及互动的平台作用极大的满足了打球者的需求,高尔夫网络也因此而生。 网外事物成主体 虽然高尔夫网络门户不断兴起,但是经营者的目光似乎并没有过多的停留在网络媒介本身上,这也成为了中国高尔夫网络发展的一大怪现状。 “就目前中国的绝大多数高尔夫网络本身来说,它是不赚钱的,甚至是赔钱的。”李月红说,“就拿中国女子高尔夫网来说,目前网站的经营是毫无利益可言的,网站的性质主要还是以服务为主。” 既然高尔夫网络不赚钱,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将目光聚集在高尔夫的网络建设上呢? 邹涛在创建中国高尔夫用品网时,看到国内高尔夫用品行业的巨大商机,而高尔夫用品展销会又受到场地、时间、区域的限制,在看好了网络的及时性、融合性和互动性等优势后,他开始全力打造自己的高尔夫用品网站,并首创“国际高尔夫网上展销会”,将国内外三百多家球场、练习场、公司、生产厂家联络在一起。 作为载体的高尔夫网络虽然本身是不具有太大的盈利性的,但是投资兴建高尔夫网络的人更多的是看好网络平台上巨大的信息及人力资源。将这些资源收归于自己所用,进一步发展高尔夫网络之外的相关高尔夫产业,如高尔夫用品的销售、高尔夫活动的组织以及球会会员卡的销售等等,这些才是真正的盈利点所在。 李月红认为,“这些外在的收入,往往成为网站建设以及维护费用的最主要的来源。” 自身建设待加强 目前国内最具权威及规模的高尔夫门户网站当属新浪网高尔夫频道(频道截屏图见左上)。该频道主编张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新浪高尔夫频道自2002年9月开通以来,不断对自身进行完善。比起创建初期,现在的新浪高尔夫频道服务功能增加,信息量不断增大,对各大巡回赛事的报道力度与日俱增。除此之外,新浪网高尔夫频道还采取了有奖征文等形式增加与网友之间的互动。目前,新浪高尔夫频道每天的IP浏览量已经达到了2万人次。” “中国高尔夫网络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仅仅在两三年以前,高尔夫相关的网络门户也只有几家而已,在我注册中国女子高尔夫网的域名时,中国高尔夫网站也并不是很多,可是就是这两三年的时间,中国的高尔夫网站一下子发展到几百家,速度是相当惊人的。”李月红对记者说,打开网络搜索引擎,相关“高尔夫网”的信息竟然高达400多万条。高尔夫的专业网站、网站内的高尔夫频道以及全国各地球会的门户网站,数目之多,数不胜数。 然而在高尔夫网络迅速发展的同时,其背后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网站性质的单一、内容的匮乏、更新速度的缓慢以及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成为了高尔夫网络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几大诟病。 虽然中国目前的高尔夫网站数目众多,但是其发展的程度、规模却参差不齐,绝大多数网站毫无自身特色可言,更多的高尔夫网站只能用门庭冷落来形容,根本无法达到服务高尔夫爱好者、成为其交流平台、信息散集地的功能。 除已形成规模的几大知名高尔夫门户网站外,相当多的高尔夫网站都面临着自身建设亟待加强的问题。 高尔夫网络的发展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第四媒体”与传统媒体在高尔夫的同一轨道上形成优势互补、资源互换的共赢局面,是大势所趋。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