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新浪首页 > 高尔夫频道 > 中国报道 > 中华合作时报·华人高尔夫周刊 > 正文
各地球友蜂拥深圳 中国公众高尔夫球场为何这样少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2月23日14:55 中华合作时报-华人高尔夫周刊
各地球友蜂拥深圳中国公众高尔夫球场为何这样少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 章列兵

  发展了20年的中国高尔夫球终于有了公众概念的球场,它们都坐落在深圳——一家是龙岗公众高尔夫球俱乐部,开业已经2年有余,目前是27洞的规模,平日价格在300元左右,包括球童和球车的共同使用权;另外一家是与其距离不远的光明公众球会,也正在建设成27个洞,平日价格是400元左右,包括球童和球车的共同使用权。目前,这两家球场都不发行
会员卡,只接待散客,这是与会员制球场最明显的区别。由于费用相对于会员制球场比较便宜,所以这两家球场经常宾客盈门,在周末几乎没有临时“插队”的可能,甚至有时一天接待客人多达500多名。据我了解,前来打球的客人多是香港白领阶层,这些人没有条件在香港本地打球(原因是会员卡太贵、价格过高等),于是喜欢到深圳公众球场一试身手。

  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深圳的本地居民如何享受各种球场的优惠?据说,这种球场作为深圳市群众体育运动的组成部分,享受了政府划拨土地的优惠,投资和建设成本明显降低。在这样的基础上,球场赢利是不言而喻的,并且散客越多,现金流越顺畅。正是这一点,让一些私人俱乐部羡慕不已,因为他们在土地的投资方面负担沉重。在这样的优惠条件下,深圳居民要与外地人竞争本来就不多的打球席位,自然增加了难度。

  在国外一些城市的

高尔夫球场,有“本地人优先”等照顾本地客人的案例,美国一些公众球场在节假日基本不接待外地客人,除非有本地人陪同或球场当天没有本地人订场;日本一些球场也设有本地客人打球优先权。相比之下,深圳的公众球场,在场位经常稀缺的情况下,还经常被“外来人”占据,令当地人大呼“不公平”。

  然而,球场也有球场的苦衷。龙岗公众球场的何总曾经就这个问题向我诉苦:“刚开场时,几乎都是香港客人在支付着球场的维护费用,现在我们的客人多了,就对他们采取不平等政策,从感情上说不过去。况且如果本地客人的数量无法满足球场的需要,外来的客人又被挤走了,我们怎么办?”此话确实也有道理。

  事实上,深圳真正的工薪阶层公众仍然缺乏对“公众球场”进行持续性消费的能力。以月薪3000元的职员为例,他们每月用于运动健身方面的费用不会超过1000元,一个月内靠工资享受高尔夫球的次数最多2至3场,如果算上小费、饮料和餐费等额外费用,打球的次数会更少。

  这又为我们带来新的思考:我们国家的“公众球场”为何这样少?我认为,这与高尔夫球场建设初期的社会观念有紧密关系。当初建设球场时,为了抬高会员卡价格,球场从设计之初就追求“高大全”,设计师要国际著名球手,最好是老尼(尼克劳斯),顶不济也要小尼(尼克·费度),会所要大空间,客房要高等级,果岭和球道都要种美国进口草,施工也要外国公司。这样就使造价居高不下,一个18洞球场没有上亿人民币根本不可能开工。结果,我国建成的近200个球场几乎都是锦标赛级别,随便哪个都可以承接国际大赛。而另一方面,当时几乎只有在深圳观澜湖球会举办的“世界杯”还算得上顶级国际赛事,而其它的好球场就在初学者的“刨地”运动中艰辛地维持。与我们相比,美国作为高尔夫球运动最发达的国家,拥有25000个球场,但我们注意到,美国球场中的绝大多数是公众球场,那些建设在社区中间,不够长度,不够复杂或者仅仅9个洞的球场占了一多半。正是这些球场让公众享受到了这项最普通却最高雅的运动,仅仅几美元就可以打一场球,甚至比网球、

乒乓球还便宜。这,才是真正的“公众”概念。

  由深圳面临的问题联想开来,我不知是该为我们现在拥有了几个“公众球场”感到高兴还是悲哀。但可以肯定,任何一项运动只有面向大众才会有最广阔的出路。如果有关方面能够利用大量的闲置土地或不适合用于耕种的诸如废地、滩涂等土地资源建设更多的公众球场,中国的公众有可能真正成为球场的主人,中国高尔夫运动实现大众化、普及化才会不是一句空话套话。

  (作者为资深新闻工作者、高尔夫专栏作家)

  授权新浪网高尔夫频道独家转载,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