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呼唤公众高尔夫 专访上海市高协主席祝嘉铭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14:05 中华合作时报-华人高尔夫周刊 | ||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 本报记者 华明 上海是我国开展高尔夫运动的主要区域之一,高尔夫在上海体现出明显的商务高尔夫特色,这和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一脉相承。长三角以上海市区为圆点,高尔夫球场星罗棋布在江浙沪的水汊、山间、海边。江南初秋,中国高尔夫球协会副主席、上海市高尔夫球协会主席祝嘉铭接受本报主编华明(以下简称记者)的访谈,畅谈上海高尔夫发展历程和前景 华明:跟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上海的高尔夫发展有何特色? 祝嘉铭:最大的特点就是发展迅速。中国高尔夫二十年的历程中,而上海高尔夫的发展仅只有十年。现在,长三角一带的球场就有20多个,这于上海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上海外资企业比较多,世界500强驻中国办事处很多都在上海。在最初的三四年,打球的大部分是外国人,大概占到百分之七八十,现在本地人逐渐增多。另外一个特点是,打球的白领越来越多,他们的平均年龄在三十岁左右,他们打高尔夫,除了商务需求以外,他们觉得这是一项高尚的、健康的运动。在陆家嘴练习场和大都会练习场,一到周末就出现球包排队的火爆场面,如果在正式球场,打一场球起码要6个小时,因为在球场上要堵车。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说明大家对高尔夫跟过去相比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华明:在国内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上海的高尔夫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什么? 祝嘉铭:一个是上海经济的飞速发展,另外就是上海市高协所作的努力。 华明:上海市高尔夫球协会跟当地的球会之间是如何互动的? 祝嘉铭:协会给球会提供一个平台,培养年轻选手、组织比赛、举办研讨会等等,这些是上海市高协的职责。高协的工作宗旨就是普及推广高尔夫运动,可是以前球场很少,打球的人也不多,赛事赞助商也没有,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普及高尔夫?所以,在1995年我们就开始搞上海公开赛,让赛事慢慢推广。 我们和球会建立团体会员的关系,我们有义务帮球会做好服务,他们为我们提供场地,我们之间是一种鱼水关系。高尔夫球注重规范和礼仪,而球会和访客沟通起来会有一定难度,这时我们就带头做了两个告示牌,把高尔夫礼仪规范的标准写在上面,摆放到球会。这个告示牌不大,但是起到了规范市场的作用,同时也树立了上海市高协的权威。现在江苏、浙江周边的球场都放了这个告示牌。这是全国唯一一家协会这样做的。 另外,培养青少年选手以及在上海推广一流的赛事等等,都是高协所做的工作。我们力争把比赛放在上海,为的是给上海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以一流赛事、一流人才、一流城市的形象带动上海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华明:上海市高协对于长江三角地区的高尔夫球发展有什么规划? 祝嘉铭:作为上海市高协,我们有几个愿望:一,我们要培养优秀的职业选手。高尔夫这个项目技巧性比较高,不像足球篮球那样对抗性很强,在民族性格、身体条件方面,高尔夫完全适合中国人,中国人完全可以有高水平的发挥。韩国女子高尔夫就是一个例子,世界前50名里面,很多都是韩国人。二,我们希望把选手送到美国去训练,或者请国际一流的教练到中国来。三,希望中国在上海搞类似PGA的比赛,高尔夫是一个高尚运动,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以它在世界上影响比较大,很多大企业都愿意赞助。 华明:您认为阻碍中国高尔夫发展的最大瓶颈是什么? 祝嘉铭:就是人们对高尔夫运动的认识还存在一个误区。高尔夫头上戴着一个贵族的帽子,摘除这个帽子要靠媒体对高尔夫运动不断加强正面宣传。虽然打球的人在增多,但是老百姓对于这个运动的认识远远不够。马来西亚国家土地面积不大,但球场就有200多个,球场多了,打球越来越便宜,普通消费仅需100元人民币,甚至有的球会连会员制都取消了。 高尔夫是个非常高尚的运动,讲诚信,自己跟自己较量,这么高尚的一个运动怎么会不能普及呢?在国内打高尔夫,如果是普通访客,一场球四五百元。我相信,十年二十年以后中国的高尔夫球场会越来越多,打球会越来越便宜,对于高尔夫这种不正确的理解和流言将不攻自破。 华明:让高尔夫更加普及有哪些途径? 祝嘉铭:两个条件:一,赛事的影响力;二,修建公众球场,价格大家都能接受。利用滩涂荒地修建球场,利国利民,国家的经济得到发展,百姓也有了健身的场所。我建议在中国比较好的城市利用滩涂多建一些公共球场。我们的工作最大的困难就是没有培养选手的基地,没有公共球场。 华明:您觉得国外的球场跟中国球场相比差距在哪里? 祝嘉铭:最大的差别在于中国球场造得太奢侈。国外球场的会馆很简单,管理人员也不多,中国的球场会馆造得太豪华,其实是没有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