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叶江川退出奥赛当“弃子” 四大愁之外也有满身豪气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10:46 体坛周报
叶江川退出奥赛当“弃子”四大愁之外也有满身豪气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特约记者殷昊报道 叶江川将不再参加今后的国际象棋奥林匹克团体赛。这个多年来一直与奥赛紧紧相连的名字,将从此不再出现在奥赛中国队名单之中。

  这是叶江川淡出比赛、专心行政事务的前兆吧?叶江川说:“退出奥赛主要是为了培养年轻人。他们需要的是锻炼,应该把机会让给他们。我行政事务繁忙,又要指点女队,实在分身乏术。如果时间精力允许,我以后会偶尔参加一两个重要比赛。”

  不知不觉间,叶江川已经45岁了,蓦然回首,黄金期已经远去。作为教练,或许风华正茂;作为管理者,这样的年纪刚刚“不惑”,但在经历从棋手到教练再到管理者的转变后,其间的辛苦,叶江川从来都不愿过多的提及。做棋手的单纯,做教练的自豪,都在他肩负中国国际象棋当家人重任后,化作了无限美好的记忆,偶尔会出现在他的千里梦中。

  棋手时期的叶江川,见证了中国国际

象棋发展的一段艰难岁月。七十年代末,他被山西队送到国家集训队代训。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他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翻来覆去地打谱。买不起国外资料,就专程到外地借棋谱抄。厚厚的笔记本,每天十几个小时,硬是整整抄了15天。为了请教高手,他背着铺盖,乘火车走遍各省。买不起卧铺,就买站票。住不起旅馆,就住在小学校、体育馆。盛夏,课桌上免不了蚊叮虫咬;严冬,
乒乓球
台搭成大通铺,和棋友挤着取暖。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叶江川的棋艺突飞猛进。从初学到夺得全国冠军,他只用了三年零八个月,可谓奇迹。此后,他一共赢得了7次全国冠军,为中国队赢得了4届亚洲团体冠军,12次参加世界奥林匹克团体赛,这恐怕也是后人无法企及的纪录。

  此外,叶江川还保留着许多纪录:中国第一个等级分突破2600、国象世锦赛中国棋手最佳名次、逼和卡斯帕罗夫等等。

  教练时期的叶江川,是中国一跃成为世界棋坛强国的功臣。1991年谢军首夺世界冠军,他和戚惊萱组成的教练组令世界惊叹。从此他和谢军成为“黄金搭档”,10年间共4次蝉联女子个人世界冠军。2000年,他又指导许昱华获得

世界杯冠军,并在2002年力助许昱华卫冕成功。1998年至2004年,中国女队在奥林匹克团体赛的四连冠,亦凝聚了他无尽的心血。那时他有“三包”的外号:上午被谢军包,中午被赵雪包,晚上被许昱华包。也被称作“铁人”,每天帮队员研究至深夜,自己还要上场比赛(奇特的是,叶江川自己成绩竟特别出色)。他的房间里总是被棋书资料塞满,无论从哪一角度伸手,都能摸到棋书。如此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妻子时常抱怨,看队员比看她勤快多了。儿子出生55天之后,他才见到第一面。

  今天的叶江川更是大忙人。身兼国家队总教练、领队、国际象棋部主任、协会秘书长多个要职,忙得足不沾地,电话手机应接不暇,白发数量剧增,休息时间锐减。以前在技术上,他得心应手;如今行政却非他的强项,联络赞助,推动联赛,迎来送往,他疲于应对,喝酒喝高是常有的事。这样的生活,无论跟谁交换,恐怕都要头大三分。

  陈祖德曾这样赞扬叶江川:棋品好,人品好,有事业心,有大局观,为人谦逊,是一个完美的人。可谁能知道这“完美”的代价?他的妻子常常“劝导”儿子:“咱们干什么也不要下棋。”

  一肩多担,烦心事成倍增加。为扩大国象联赛影响,叶江川和谢军都披挂上阵,期间他两次被小将挑落下马,一次输给徒弟辈的卜祥志,一次败给更年轻的吴开宇。自出任国象部领导后,叶江川的等级分便开始下降,世界排名也跌落了近30名。他叹道:“实力还在,只是心气不一样了。”

  除了下棋越来越少,埋没一身功夫之外,叶江川心里还装着“四大愁”:2006年是国象比赛大年,他一愁女子世锦赛,二愁男子世界杯,三愁奥林匹克团体赛,四愁亚运会。中国队正值新老交替,稍有不慎即满盘皆输。叶江川为排兵布阵颇费思量,却找不到万全之策。他的焦虑,别人也难以体会和分担。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唯一令叶江川欣慰的是,他倾力推出的国象联赛,现正运行良好,成功走出市场化第一步。“明年联赛除了10支甲级队外,乙级队将达到近20支。协会已经收到了很多国外棋手的申请,他们也希望参加中国的国象联赛。可见,联赛虽然今年刚刚起步,在国内外却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说到这,叶江川恁地多出几分豪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9,600篇。


 

评论】【国象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