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擂台赛征文》——我与擂台赛的独特缘分
作者:成都锦江区 张真如
写这篇文章时,我还只是个未到11岁的小姑娘。三十年前让全中国人精神振奋的擂台赛离我很远,怎么会与我有缘分呢?
不光有缘分,缘分还深着呢。
这个故事要从我在妈妈肚子里说起。爸爸说,我们院子里有13个孩子是在同一年来到这个世界的。很多孩子都接受了胎教。比如有的孩子爸爸为了促进孩子视力的发育,会用手电筒的光照妈妈的肚皮,之后孩子生出来后有点斜视;有的孩子爸爸总是把收音机放在妈妈肚皮上,结果孩子生下来后,情绪不稳,原因是干扰了孩子的自然发育。我爸爸妈妈给我的胎教也干预了我的自然发育。我爸爸说我在妈妈肚子中时,每天爸爸妈妈都会散步。这时他们的话题时常谈到将来怎么培养我。妈妈说起同事的孩子怎么学特长,怎么选小学,这个话题引发了爸爸的众多畅想,他说起了围棋,谈到了中日围棋擂台赛带给他的影响,他说这些话题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将来要让我的孩子学围棋。”
开始,妈妈不太理解,那时她对围棋还一窍不通。可是爸爸讲的那些擂台赛的故事影响了她,她赞同了爸爸的观点。
爸爸有了目标后,立即有了行动。河边经常有卖旧书的书摊,这时爸爸就会停下来,在这里他掏到了四本著名教练写的围棋启蒙教科书。这些书都是现在不再重版的。爸爸说:“这些书留给孩子大一点时用。”之后,爸爸妈妈去大超市时,爸爸突然想到了什么,接着在货柜里找到了围棋买下来,说:“留给孩子大点时用。”当我在妈妈肚子里六、七个月时,妈妈的肚子已经挺得好大,这时爸爸不知道在哪听说吴清源大师出了一本《中的精神》,于是带着妈妈来到书店,在逛了两家书店后买到了这本书。爸爸说:“留给孩子做睡前故事。”
我在妈妈肚子里10个月,爸爸不知道陪妈妈说了多少话,其中一大部分内容都是由擂台赛引发的内容,围棋这儿,围棋那儿,滔滔不绝。
这些围棋话题和围棋故事伴随我一天天的发育,成了给我的胎教。爸爸不但和妈妈谈围棋,散步时遇到小区内的熟人也会七拐八拐把话题拐到了围棋上,很多人会好奇我爸爸对围棋的热情怎么会那么高?动力来自哪?
点燃爸爸这个动力的是我,因为他在给我做未来的培养规划。可是埋在爸爸心里的动力源泉却是中日围棋擂台赛。
爸爸说他在15岁时随爷爷奶奶离开了冰天雪地的北国,来到温暖如春的南国。在北方时,家里的生活条件、周围的文化环境都让爸爸接触不到当天的报纸;到了广州后,生活条件和周围的文化氛围都有了改变,于是家里也像别人家一样订了份报纸,从此,每天都有很多新鲜的内容进入爸爸的思想中,其中最吸引人的是武打小说的连载。没多久,《羊城晚报》体育版出现了新的内容——中日围棋擂台赛,它释放出比武打小说大得多的魅力,牢牢地吸引了爸爸的兴趣。从此,每天爸爸都盼着看到那些精彩的比赛消息,每天课间休息时,爸爸与周围的男同学也对这些体育消息进行热烈地讨论。爸爸说:“当时看到江铸久一胜再胜,心里兴奋极了。后来江铸久5连胜后,日本高手一路打败我们一名又一名队员,好着急啊。
因为中日围棋擂台赛,爸爸推开了围棋的大门,看到丰富多彩的棋坛故事。之后,因为聂卫平神奇的11连胜,围棋精神和文化浓缩成一颗种子种在在爸爸心里。
后来,因为学习忙碌,工作忙碌,一晃近二十年过去了,那颗围棋种子被各种生活、工作留下的心思压在心底。
想不到的是,这颗种子冬眠了这么久,却突然因为我的到来骤然间破土而出,抽枝吐叶,进而期待着枝繁叶茂的一天。
很快我5岁了。那时每到下午四点钟,爸爸或者妈妈就会把我从幼儿园接回家。可是这一天放学时,妈妈抱起我就往公交车站走。我以为妈妈要带我去玩,哪知道从这一天起,我稚嫩的小手开始抓起围棋子,进入了围棋的世界。
一晃儿,五年多过去了,在这个新天地里,我不是天才,计算速度比很多孩子慢,业余段位赛也不顺利,磕磕碰碰的,其中,从3段升4段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按常理,围棋该是我的爱好,兴趣,不该是我的梦想和未来;可是,我与围棋的关系不但不因为我的进步慢而疏远,反而时常出现一些与众不同的现象。比如我在考业余一段前,去和我的围棋老师下棋,他先说我最近下棋下得少,生疏了;下着下着,他又说我下的一个局部是“业余5段的孩子都走不出来的”。再比如我刚刚七岁时,接受职业二段老师的指导,结果我在让四子棋里只输了四颗子,而我与围棋学习中断八个月后,再与这位老师下,让九个子都赢不了她,直到第四次下,才赢了她。
这种大的反差和突然间出现的“灵光一闪”时不时就会出现一次。再比如,我在第3次升5段的比赛时,稀里糊涂地输了三局。当时在棋院门口遇到了一位成人5段,他是大学教授,平时,我周围刚升的业余5段的小同学都没谁下过他,他对我说:“你能赢我,你一定有5段水平。”结果一个星期后,我们约在一起下一盘,赢了他。之后在另一个对局里,赢了另一位奕城7段的老师,这个老师不服,之后又约在一起下了两盘,他让我先,一盘我输了,一盘打平了,老师说我有5段以上的水平,但是之后,我的围棋成绩又开始一般。
然而这些并不影响我与围棋的缘分进一步加深。在我身上出现的与众不同的现象继续增多,且越来越不被理解。比如那些比我聪明厉害的小朋友为了能读好的中学,很多人都减少了学棋时间,投入到奥数的题海中,可是我不但不去学奥数,反而增加了围棋时间,先是下午不上课,接着是全天不上课,只是在考试前两周左右回学校。那些熟悉我的同学和家长都很惊讶,有些人也会想不明白,其中一位家长对我爸爸说:“你们很有魄力。虽然她围棋的战绩不那么好,可是你们还继续学,而且加大时间学。”
这些“怪事”也引起我的思考,为什么我会有这些“与众不同”?
终于,我在爸爸给我讲的故事里找到了答案。
在我出生后,围棋文化由胎教变成了睡前故事。爸爸将围棋高手的自传都搬回了家里,陈祖德老师的《超越自我》,常昊老师的《我是常昊》,还有不少日本高手、韩国高手的传记;大概因为当年对江铸久老师五连胜的印象太深了,我们家的书柜里不断出现印着江铸久、芮乃伟的围棋书。不过,爸爸一直没买《风中旅人》,因为爸爸的不忍心去回顾江铸久、芮乃伟老师为下棋漂泊异乡的那段故事。
在我所有的围棋书中当然少不了聂卫平老师的自传《围棋人生》。读这本自传时,爸爸又会被拉回到中日围棋擂台赛的那段经历里,接着和我讲起擂台赛上的故事。
这些围棋高手的故事围绕着我。每次爸爸读睡前故事时,必读5页。有时还重复读。
虽然很多故事现在已经记忆不清晰,但是当时这些故事是伴随我成长的,这个过程已经让这些故事的精髓不断融入我一天天成长的心灵、血脉中,孕育着我在对待围棋与众不同的态度,孕育了我对围棋文化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
有时,爸爸让我把做死活题时的思路、打棋谱时的领悟讲出来,我的表达时常得到爸爸的夸奖,说我将来能成一位很棒的讲棋高手。
有时,我在下训练棋、比赛中,也会得到来自围棋高手的精神的触动。比如我在一次比赛中,下得不好。那时我的脑海里突然冒出了第一届擂台赛聂卫平对小林光一的故事。 这个故事爸爸给我讲了好多遍,此时故事冒出来就好像我身临其境,——这场比赛把中国队逼上的悬崖,失败就是整个中国围棋队的失败。这么重要的比赛,小林光一竟然形势占优。这个时候,一着不慎必然满盘皆输。聂卫平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知道自己身后有亿万双眼睛满怀期待,他绝对不能让全国人民失望。于是聂卫平进入长考中,在之后的一个小时里,他设计了一种又一种方案,最后选择了最复杂、最可能让对手出错的方案,结果小林光一真的出错。
——这个故事成了我的一位“围棋老师”,我也会在我的棋局处于劣势时给我的对手制造复杂,完成逆转。我现在还领悟到在整盘棋里制造复杂,用复杂锻炼我的棋力。可惜我的计算力和棋理都不成熟,设想的方案经常实现不了。
还有时,我会自动地满怀兴趣地融入到与擂台赛相关的见闻中。比如西南王杯,聂卫平老师在下棋时,我会在他的棋桌旁一站好久;比如我从校门口出来,学校保安40多岁,知道我去学围棋,就对着我说:“聂卫平很厉害。”我心里立即产生一种震撼,马上对接我的爸爸说:“他也知道聂卫平,知道擂台赛。”再比如聂卫平棋圣的讲座《我的中国梦》,爸爸听了后在饭桌上分享,我的耳朵立即张开,一个个小故事从耳朵里钻入我的脑海里,——在第一届擂台赛最关键的比赛前,小林光一对记者们说:“我是代表日本的,我怎么能输。”聂卫平听到后心里很不满意:“你代表日本不能输,我代表中国就能输吗?”之后,聂卫平特意找中国乒乓球队借来一件运动装,胸前印着“中国”,之后雄赳赳坐在了小林光一的面前。
我的表现中有一点要特别提一下。因为我的计算不稳定,比很多机灵的男生慢,于是,我的围棋老是打勺子。我的一位老师、职业六段说我的棋常会突然间出现“神来之笔”,然后断送了整盘棋。——每次打勺子,或者犯低级错误,我心里很难过,眼泪哗哗流,大家都以为我受不了,实际上不用担心,我的胎教里有来自围棋擂台赛引发的围棋文化和精神,这些内容让我形成了独特的调节能力,难受之后很快又会回到棋盘前,为一点进步、为一个妙手重新快乐起来。那些围棋文化融入我的身心后也会经常起作用,当我不如好些男孩子在棋感上机敏,我就会想到聂卫平老师小时候和他弟弟的故事。那时聂卫平老师总是赢不了他的弟弟,弟弟总会下出神出鬼没的一手棋击败他。可是今天哥哥成了围棋大师,成了棋坛上围棋精神的代言人,弟弟却不知道是不是还热爱围棋?于是当我不如那些男生时,我就会把他们比作聂卫平的弟弟。
因为擂台赛引发的围棋精神和文化成了我的胎教和睡前故事,这些熏陶潜移默化起到的作用还有很多,就不在一一提及。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我和擂台赛的独特缘分是什么了吧?但是这个缘分并没有到此截止,它还在升级。
聂卫平老师有“我的围棋梦”,只要对围棋有好处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做;
我也有我的围棋梦,——中日围棋擂台赛已经过去三十年,它产生的影响力,它留下的围棋文化和精神孕育了我对围棋的缘分和灵性,那么,我长大后能为围棋做点什么?做点什么才能让围棋精神和文化继往开来?
我爸爸时常说,希望我拥有职业棋手的棋力,之后读大学、读研究生,研究围棋文化,弘扬围棋文化,他说三十年前的围棋擂台赛的棋手为围棋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围棋精神,三十年间的棋手为围棋留下了丰富多彩的围棋技术,可是围棋文化和围棋技术相比,落后了很多,新一代的棋手应该更多贡献围棋文化。
这些话我似懂非懂,但是我喜欢下棋,喜欢体会围棋,喜欢做更多与围棋有关的事情,当我周围比我优秀的围棋女生们纷纷去读奥数,陷入文化课的题海中时,我还在坚持,坚持笨鸟持续飞。(说到这里,一定不想大家误会,特别是小朋友不能误会,这几个月我虽然只是考试前两周左右回学校上课,可是我并没有丢掉基础的文化课。围棋文化需要有文化、有棋力的棋手去开发,我怎么能丢掉文化课呢?这学期是我第一次用停学、考试前回学校的模式上学,期末的成绩中语文还是考了全班第一。数学差点,但是也超了90分,都怪我计算太慢,题答完了就收卷了,如果有回头检查的时间,我一定能多考几分。)
好了,我的文章就先写到这里了。新的文章要在围棋棋盘上用棋子去“写”了。如果多年后中国棋坛上出现了一位围棋文化型棋手,能写围棋少儿小说,能让围棋文化生动起来,这时大家别奇怪,因为有个女生曾经有与众不同的胎教,有着与围棋擂台赛独特的缘分。
——感谢三十年前的围棋擂台赛,感谢让“擂台赛文化和精神”重新被我们温习的这次征文活动。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