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向东 陈 元
核心提示
全国智力运动会是我国四大综合性运动会之一,比赛项目都是以智力为主的棋牌类。河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人口众多,其中荥阳被誉为“中国象棋之都”,洛阳、开封两大古都也都是围棋之都,按说应该在智运会上名列前茅,可现实却是大相径庭。
昔日辉煌难再续
在2009年首届成都智运会上,我省最好成绩是李天罡/姚佳慧所取得的围棋混双第5名;在刚结束的第二届武汉智运会上,姚佳慧获得女子业余组铜牌,这也是我省获得的唯一一枚奖牌。桥牌、象棋、五子棋之类更是陪太子读书而已,国象干脆高挂“免战牌”。这样的成绩与我省文化大省的地位实在难以吻合,也让我省的棋艺爱好者汗颜。其原因何在?
河南棋牌院院长毕勇刚言简意赅:“河南队的每一场对弈,都是业余爱好者与专业棋手的较量,结局可想而知!”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我省围棋队曾经辉煌一时,不但外地许多高手来投,而且培养了刘小光、汪见虹和丰云等本土高手,他们多次获得全国个人冠军,在世界大赛中也曾多次代表中国参赛。洛阳还是全国第二个职业棋手总段位超过百段的城市,仅次于上海;国际象棋河南也曾星光熠熠,吴少斌、梁志华都获得过全国冠军。但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回忆:河南围棋队在丙级队中徘徊,女队连参加全国团体赛的阵容都凑不齐。国际象棋全国赛场上也是多年难觅河南棋手身影。
都是体制惹的祸
以往风光无限的河南棋类运动为什么会从高峰跌落?一言以蔽之,还是体制惹的祸。1993年七运会后,国家体委决定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不再列入全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于是许多省纷纷下马这些项目,河南也不例外:专业运动队取消,推向社会,自我发展。没有了“皇粮”,也没了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壤,河南棋类迅速滑坡:1999年国家体育总局创办了全国围棋甲级联赛,我省勉强还能组队参加,但2000年从甲级队掉下后,一直未能重返甲级队行列,反而又跌落到了丙级队,沉沦至今。至于国际象棋队淡出江湖很久了。
象棋在我省的普及率相当高,可从来没有专业队。2008年3月13日,成立河南启福棋牌俱乐部,以全国象棋团体锦标赛亚军身份成功升入甲级联赛。在2009甲级联赛中,他们荣获第七名。但河南队毕竟是一支年轻队伍,队员平均年龄仅为22岁,虽然朝气蓬勃斗志旺盛,但在棋艺上尚有较大不足,经验更是匮乏,2010年在群雄的围攻下降级,2011年也未能升级,目前仍然在乙级队徘徊。
因为没有了龙头带动,所以河南的棋类运动就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者:有些好苗子被别人挖走,成名棋手也被迫远投他乡。像围棋队,近年来风光无限的周鹤洋、王檄、马笑冰、时越、汪涛等河南籍棋手没有一个能为家乡效力,在河南学棋入段的曹又尹最终为北京队效力;象棋也是如此,大师李少庚为了编制投到四川,女子大师刘欢为了能有好的大学上而加盟北京。
“孔雀”何日再飞回
其实,我省从来不缺乏智力运动的群众土壤,普及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以围棋为例,目前全省每个市都有围棋培训班,各类专兼职围棋教师400多人,围棋段位赛已经举办了26届,参赛人数从第一届的70多人到今年的4000多人,全国罕见,每年都能涌现出一批好苗子,但由于缺少职业队这个“出路”,许多优秀少年棋手的家长无奈花巨资把他们送到北京等地培训,这些人获得职业段位后,自然要考虑到投资的回报,所以谁给的酬劳多就为谁效力,河南没有职业队,自然就吸引不住高手了。
河南智力运动想一扫屡屡兵败智运会的尴尬,出路只有一个,那就是走职业化的道路,这在山东省已经有成功范例。过去山东并没有专业队,下棋的人也很少,但山东省棋牌中心联合媒体组建了俱乐部,由报社出面寻求企业赞助,一方面在全国各地招兵买马,一方面自己培养少年棋手,目前已经大见成效,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几个项目都人才济济,围棋拿了联赛冠军,国际象棋更是培养出了世界上最年轻的棋后侯逸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山东这种成功的样板,我省完全可以予以借鉴和改进。只要政府支持,在编制等方面予以扶持,还是有企业愿意投入的。即使目前成立职业俱乐部条件还不成熟,但搞一个高级别的培训班同样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年轻棋手看到希望,培养并留住自己的后备人才。一旦条件成熟成立了职业队,不但本地的棋手有了出路,那些东南飞的“孔雀”也一样有可能飞回来,为家乡效力。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