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民晚报:围棋常青树越来越少 娃娃军越来越多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9月07日19:06  新民晚报

  “棋坛常青树”,曾几何时,是多少成名老将追逐的目标。而如今,在竞争空前激烈的棋坛,哪怕是贵为世界冠军,要想“常青”,面临的困难之大,已超乎想象。新人不断涌现,顶尖棋手差距越来越小,围棋,这项古老而深邃的东方竞技之术,正进入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期。而随之而来的一个现象是,棋手的职业“黄金期”,不仅大大提前,也有缩短的趋势。

  不论“境界” 只讲输赢

  44岁的俞斌,35岁的常昊(微博)和周鹤洋,34岁的罗洗河,32岁的丁伟,昨天的围甲赛场上,一共有48位棋手出战,而年纪超过30岁的,只有区区5人。而立之年,曾经是棋手走向成熟的一个年龄标志,而如今,超过30岁还能征战在第一线,已是无可争议的“稀有动物”。

  时光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常青树”,曾经是围棋界的热门词汇。当时夺得世界冠军的棋手,年龄几乎都在30岁以上。1995年,聂卫平(微博)马晓春首次会师世界大赛决赛,马晓春是31岁,而聂卫平已是43岁。日本名将大竹英雄、林海峰,登顶世界冠军时甚至都超过50岁。如今,年过半百还想拿世界冠军,已经是一个奢谈。

  为何短短十余年时间,棋坛“常青树”越来越少,顶尖棋手的年纪越来越轻?在职业高手看来,这其实就是现代围棋的一个发展趋势。曾经,围棋界讲究的是境界,注重的是美学。因为,围棋的深奥和极富变化,如果没有十年甚至几十年浸淫其间,难有大成。而围棋作为一门艺术,“难看”自然也难以入主流棋界法眼。

  但如今,“境界”已经被实实在在的“暴力美学”彻底打倒,棋手比赛动辄大砍大杀,不仅拼技术,还要较量身体。往往满盘充斥残酷无比的算路对决,棋手一旦精力不济,稍有误算,很快就败下阵来。而为了获胜,棋型难看,招法丑陋,早已无所谓。“地沟流”、“僵尸流”招法,大行其道。像聂卫平、马晓春等老将,对付一两盘或许还可以,但若参加赛程极为紧凑的大赛,很难有所作为。

  网络时代 成名趁早

  年轻棋手甚至是“娃娃军”的强力冲击,是棋坛“常青树”几乎难以生存的最重要原因。“成名要趁早”,这句话在如今的围棋界,可谓是至理名言。

  15岁的芈昱廷,今年在围甲曾豪取九连胜。要知道,这位稚气未脱的少年战胜的对手中,不乏像古力这样的顶尖高手。放在十多年前,这样的情景简直难以想象。但在如今棋坛,这样的少年英豪,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古力曾多次感慨,“现在就算对一个小孩,要想轻松赢一盘,都不太可能了。”

  进入新世纪后,迎来网络时代的围棋,正开始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刻变革。纵观2000多年的围棋史,棋手学棋几乎都延续“师傅授艺”模式,而如今,有了网络,任何一名小棋手,都可以有成千上万个师傅,“在电脑上下棋,坐在你对面,可能是李昌镐,也可能是古力。”

  除了海量的对弈选择外,技术上的交流也因为有了网络,变得空前便捷。比如古力、李世石下的一盘棋,可以在1小时之内,被无数人研究。在这种背景下,任何棋手要想掌握“秘密武器”、“独门绝技”变得越来越难。用常昊的话说,“现在的小棋手,什么招都会,都见过,技术上真的已经具备非常高的水准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如今棋界更新换代的速度,早已远超以往。“常青树”,并非真的绝迹江湖,而是对棋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中国队总教练俞斌,目前依然征战在一线,而且保持了较高的水准。

  本报记者 徐东海 张建东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围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