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剖析四川围棋:棋童盲目去道场 没老师辅导自生自灭

http://sports.sina.com.cn  2010年12月20日05:51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微博 ]

  “底气不足,集体失常。”身为职业九段的成都棋院副院长宋雪林前天从专业角度一针见血点出了四川围棋今年围甲降级的原因。其实,四川围棋底气不足的根本原因还是后备人才的缺乏,成都号称“棋城”,本不该人才凋零,但自2002年古灵益成功入段成为职业棋手后,八年来四川围棋却无人入段。今年7月在河北石家庄举行的全国定段赛上,四川只有1人报名。“棋城”为何陷入了长久的“定段荒”?学棋的孩子并不少,为何定段如此艰难?为此,成都商报记者走访了成都围棋界的相关人士及学生家长,探究“棋城”难产职业棋手的原因。

  “职业”现状

  人才稀缺 到处引援

  中国围棋定段赛始于1988年,22年来共有306人通过定段赛成为职业棋手,其中成都籍棋手有7人:1989年李莹,1996年杨一、刘熙,1997年李劼,1999年郑策,2000年曹又尹(当时名为曹呈),2002年古灵益。李莹和刘熙、郑策如今早已淡出,一线棋手只有杨一、古灵益和李劼,三人目前均效力于刚刚从围甲联赛中降级的四川娇子队,另一名女棋手曹又尹很早出川,现为国家女队成员。22年来成都7人定段,相对于“棋城”名号来说,这个比例并不高。而在古灵益之后,如今成都已经八年没有再产生职业棋手。今年的定段赛,四川惟一的参赛选手也没能进入定段赛本赛,距离争夺定段名额相差甚远。

  人才短缺,川队只能更多地采用吸纳人才的方式来充实队伍。目前队中的新人、15岁的党毅飞来自山西,他在2008年落户成都棋院。此前,四川队还从贵州队商借过15岁的彭立尧一年,去年曾签下史上最年轻的初段杨鼎新。在本土职业棋手稀缺的情况下,商借、引援成为四川队征战甲级联赛的必要手段,但这并非长久之计。因为从培养一个地区围棋环境和土壤的角度来说,本土人才仍是延续“棋城”血脉的重要一环。

  拔苗助长

  没打好基础过早去道场

  翻阅这几年全国定段成功的棋手名册,会发现他们都来自于某某某道场,以北京的道场居多,其中聂卫平围棋道场、马晓春围棋道场大名鼎鼎。围棋专业人士这样形容:“17岁以下的少年棋手要想定段,非投身各大道场不可,道场就像流水线,生产出一批又一批的职业棋手。”如今,中国的90后棋手几乎都有在道场学棋的经历。“家长都执着地认为,学到一定程度就要往北京道场送,不然娃娃就当不了职业棋手。”四川围棋队主教练李亮从来不否认道场的作用。

  年仅11岁的伍李瑞棋力业余5段,他已经在北京的马晓春道场学棋三年了。马道场将学生分成12到13个组,每组6个人,按照每月一次的训练赛成绩决定组别,目前伍李瑞排在第6组。今年他第一次参加了全国定段赛,差一盘棋(胜利)打进本赛。伍李瑞是普通工薪家庭的孩子,三年学棋下来,数十万元的花费让家里积蓄消耗殆尽,还有欠款。“伍李瑞还算不错,定段赛差点进本赛,但残酷一点说,他这样其实很难成为职业棋手。”李亮说,不是他想泼冷水,而是这样盲目过早去道场毫无意义,“我知道的一些孩子都是这样,最后废掉了。”在培养出郑策、古灵益等人的李亮看来,没有打好基本功,棋力尚不能在四川业余棋界数一数二,如此水平就去道场“淘金”扼杀了不少成都的好苗子。“去北京道场学棋前,应该在当地跟着职业棋手系统学习,将基本功打牢。”李亮说,如果跳过这样的步骤,盲目去北京道场“拔高”学习,只会浪费财力又浪费时间。“你去了北京道场,你的水平无法进入最靠前的那个组别,是不会有人管你的,那时候就是每天下棋,晚上做死活题,没有老师专门辅导你,有点像自生自灭。”李亮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一本棋界人士写的《道场日记》的书里就曾详细描述过道场的生活,道场只会关心排名前几位有希望冲段的,排名靠后的只能站在后面听,久而久之,一些孩子就开始随波逐流,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李亮说,家长对道场的认识误区让成都流失了不少好苗子。“有的家长把娃娃送往道场几年发现不对,回来继续学,准备夯实基础的时候,最好的年龄已经过了。”作为专业教练,李亮也试图跟家长沟通,但是现在信息渠道的广泛以及道场的“魔力”,让很多家长变得盲目地执着。“我不能说这是成都缺少冲段少年的全部原因,但是在过去的几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天赋成为职业棋手,一旦错过了最好的时候就非常可惜。”李亮说,过去打上职业的成都棋手,无不是按着类似的路子走过来,“比如古灵益、杨一、刘熙,他们都是当时跟着成都的职业高手学棋,杀遍本地的绿林高手后再去北京道场,那时候他们的水平在北京道场是靠前的,不会没人管,冲段的可能性也高了很多。”

  说起成都八年没有职业棋手的话题,李亮颇为感慨,他无奈地说,现在这批适龄冲段的成都棋手他已经不指望了,“过几年成都会有的,因为我们现在有了培训中心,这里的孩子都是按照入门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这样一步步学上来,相信即便是孩子学到高级班,他们的家长也不会再那么盲目想送去北京道场,那时候肯定是先在本地找职业高手教棋,打好基础。”

  家长顾虑

  冲段少年走在十字路口

  盲目去道场,如果说这是成都职业棋手难产的全部原因,显然难让人信服,成都商报记者发现,其实,家长的犹豫也制约了学棋孩子的选择,有的人在小学阶段就有成为职业棋手的苗头,但家长关键时候却开始面临两难的选择,是继续冲段还是回头读书?而在很多孩子回头读书的时候,他们的职业棋手梦也渐行渐远。

  19岁的夏茂杰现在就读于成都某知名重点中学,他是与古灵益同时代学棋的,在李亮眼中他是当年最接近于成为职业棋手的孩子。如今,还有不到半年他就要像很多普通中学生一样参加高考了。夏茂杰当时走了李亮眼中正确的学棋道路,并在9岁时去了北京道场。他参加了5次全国定段赛,后三次与胜利擦肩而过,那几年,他为了学棋放弃了学业,直到他2004年放弃冲段回到成都时,发现同龄人都已经比他高了两个年级。“在我看来,孩子去冲击职业棋手是很冒险的,不是说花费,而是一种渺茫感。”其父夏伟说,在陪夏茂杰冲段的那几年,他最大的感触就是整个家庭陷入了沉重的压抑感,夏茂杰经历的胜负世界需要强大的承受力。“与其这样,我觉得还是回头读书,毕竟成为职业棋手对他人生帮助有好大是个未知数,但是文化是一生都需要的。而且我觉得只懂围棋也有些可怕,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古力、李昌镐,那样人生的乐趣也少了很多。”在夏伟看来,夏茂杰有冲段经历是好事,但当时在十字路口的选择也是对的,“我很佩服专业棋手,他们能够在胜负世界苦修。夏茂杰那时候回头,好在学业还没落下很多。”

  很多家长比夏伟更早面临这样的问题。11岁的赵俊哲6岁学棋,8岁进入四川省少年队,目前上午上学,下午半天学棋。李亮说,赵俊哲是有希望冲上去的,但是,赵俊哲的父亲赵险峰却有更多想法。“基本想法就是学业不能丢,如果他像李老师说的,可以跟本地的业余高手拼一下,那样可以停一年学业去北京冲段。”赵险峰说,即使这样他也看不清未来的路,“我还真没想过停学一年冲段不成功又怎么办,毕竟我们家长都知道,冲段比考北大、清华还难,这种风险的确很大。”暑假过后,赵俊哲就要上六年级了,赵险峰说,儿子对围棋的兴趣依旧很大。“但是前几天开家长会,老师说了,到六年级面临升学压力,建议把爱好暂时放到一旁。”赵险峰说,“我想任何一个家长都会为难,不放弃学业冲段的可能性就变小了,但是放弃了不知道多久才能冲上,耽误了学业怎么办?”

  一年一度的定段赛残酷程度甚于高考,让学生和家长屡屡退却,已经不再教学生的宋雪林也有些理解:“学棋成为职业棋手这条路很窄,当然成为职业棋手会有一片新天地,但是哪个人敢轻易下这样的赌注呢?”

  氛围变淡

  青少年培养不受重视

  成都业余高手吴战影经营的江口醇围棋俱乐部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围棋教学场所,共有700余人在这里学棋。除了李亮所在的四川省队有7个定段赛参赛名额外,江口醇俱乐部是成都另外一个拥有定段赛参赛名额的学棋场所。说到成都这么多年没有职业棋手,吴战影痛心地表示,这已经是老生常谈,“在我这个成都老业余棋手看来,成都早就不是‘棋城’了,现在的氛围比起当年淡了很多,这样子还能出职业棋手才怪!”

  吴战影说,他的俱乐部看似规模大,实际上也在苦苦支撑,“现在成都全部学棋的人不到3000,而在围棋开展得很好的上海,随便一个比赛就有上千人参加,完全没法比。”在吴战影看来,封闭意识是让成都的围棋市场成为一潭死水的根本原因。据悉,一位曾在各地开发围棋市场的深圳人士来到成都,试图开发这里的围棋市场,不过他最终决定放弃,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办法开发”。“一个最鲜明的对比就是,南京并没有围甲队伍,但那里的围棋市场搞得有声有色,当地的俱乐部轮番举办比赛,俱乐部的好苗子也是层出不穷,但我们这里行不通。”一位成都棋界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这样的情况已经持续了好些年,在外地你可以常常看到职业棋手挂牌经营的“围棋教室”,但是成都这样的资源都集中在一家,“比如李亮,他现在在成都棋院的培训中心工作,就没法出来自己办班教学生。”

  吴战影说,另一方面,培养职业棋手需要重视青少年的培养,“这五年来,高端职业培养这块的确做得不错,我们也有自己的围甲队伍,但是青少年普及这块大大欠缺。”吴战影回忆,以前成都常有的青少年业余棋赛早已不见踪影,“仅有的几次升段赛,也就是组织机构收几次报名费,失去了办赛的根本意义。”成都本地围棋氛围逐渐变淡,让学棋的人看不到希望,学棋的人也越来越少,“东北地区近年来出职业棋手不少,但是人家是3万学棋的人里面出10~20个,我们这里只有3000人,出1个就算不错。去北京道场学一年就是10万花费,有多少家庭有这个钱?又没有联合培养的优惠政策,自然大家都把学棋当作爱好。”对于“棋城”何时才能再出职业棋手,吴战影并不愿意回答,“悲观点说,如果继续这样,成都是很难产生职业棋手了。”

  成都商报记者 盖源源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四川 围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