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象棋彰显中国元素 上海名将期待智运会继续辉煌

http://sports.sina.com.cn  2009年10月26日10:39  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陈 敏

  最近的国际象棋界里,中国人风光十足。正在阿根廷举行的世青赛上,暂列男子组和女子组第一名的均是来自中国的小将。上周举行的国际棋联大会上,中国国际象棋队总教练叶江川荣膺“2008年度最佳女棋手教练员奖”。“明年的奥林匹克团体赛中,中国女队要争取夺回冠军。”叶江川之所以能如此表示,是因为中国女棋手们一直以来雄厚的实力,也因为整个国际象棋在中国的基础很好,为中国在国际棋坛上的稳步前进带来了不断的动力。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至今,中国国际象棋运动开始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前发展。继谢军之后,许昱华和诸宸接连戴上世界棋后的皇冠,中国国象女队则6夺国象女子世界团体冠军,成为女子国际象棋领域中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当年排在世界二十位之后的中国国象男队也打入了六强。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局面呢?北京棋院院长、中国第一位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谢军认为:“现在的国际象棋不仅存在一个中国学派,而且融入了中国元素。”

  谢军解释说,国际象棋是一个在欧美国家广为流行并深受欢迎的项目,所以它自然而然地会被打上西方文化的烙印。如西方人喜欢思辨,爱进行理论思维,表现在国际象棋上,就是更加注重布局的整体构思和残局的微观设计,所谓“意在棋先”。这有些类似于艺术创作,实际上在许多欧美国家,人们就是把一些漂亮的棋局当作艺术品来欣赏的。而在中国,由于最早一批中国国际象棋棋手大都是由中国象棋改行下国象的,因而他们下的国际象棋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中国烙印”。

  这种状况表现在国际象棋中就是,外国棋手在布局和残局方面功夫更深一些,而中国棋手中盘的战斗力更强。

  上世纪90年代,时任中国集训队总教练的刘文哲在他长达40万字的一书中,提出了国际象棋领域中的“中国学派”这一概念。他指出,中国棋手在国际棋坛上的崛起,并不仅仅是借助于个别棋手天赋,更得益于东方人的思维方式,并进一步将这一思维方式概括为象棋思维、战略思维、中国思维三大支柱。这是中国对国际象棋的贡献,也是中国国际象棋选手的骄傲。

  近十年来,中国国际象棋人口呈几何倍数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上海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学棋、下棋的“国际象棋热”正不断升温,今年全年计划中的地方性各种比赛多达十二项,每个月都有比赛,且报名参赛者众多,几乎每个比赛在三四百人左右,门庭若市。

  即将于11月13日至23日在四川成都举行的首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上,上海国际象棋选手们将为“国际象棋热”添上一把火。其中的领衔人物、世界冠军倪华,在去年北京举行的首届世界智运会上,勇夺国际象棋快棋混合团体和国际象棋快棋团体2项冠军,同时摘取国际象棋超快棋团体银牌,将智运会2金1银收入囊中,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代表团的领军人物之一。此次全国智运会上的国际象棋比赛包括8个小项,分别是:男子团体快棋、女子团体快棋、男子个人快棋、女子个人快棋、男子个人超快棋、女子个人超快棋、少年男子团体慢棋、少年女子团体慢棋。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