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首页> 综合体育> 棋牌> 正文 

国内外众多国象大师博学多才 竞技与教育应兼而有之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09月22日12:22 人民网-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李长云

  一问:棋类项目的竞技功能与教育功能孰重孰轻?

  1956年,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被列为我国正式体育项目。50年来,我国棋类项目的发展有目共睹。围棋项目,当前中、日、韩三国棋手争霸的格局已经定型;国际象棋
项目,中国男队长期雄踞亚洲冠军宝座,女队则位列世界强队之首;传统的中国象棋项目,中国选手在世界范围内一直鲜逢对手。

  但盛名之下,我国棋类项目的发展也有忧心事:竞技领域,围棋、国际象棋都存在发展的“瓶颈”:围棋面对韩、日棋手的强大实力难以突围;堪称国际象棋世界劲旅的中国男队想更进一步难上加难;而“高处不胜寒”的中国象棋面临的则是对外难以走向世界、对内群众基础日渐流失的严峻考验。

  不可否认,高度重视棋类项目的竞技功能,以国家队集训的形式提升中国棋类项目的水平,的确可以在短期内取得一定成效;我国棋类项目竞技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带动了社会各界尊棋、爱棋、学棋的热潮。遗憾的是,在我国,人们往往更多的强调棋类运动作为智力竞技体育项目的发展,棋类项目本身在教育方面所具备的独到功能却一直被有关方面所忽视。

  我国

传统文化一直将“琴、棋、书、画”并称。在现代体育运动中,“棋类是一项集体育、艺术、科学、文化于一体的项目”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棋类项目的竞技功能和教育功能理应并重,同时理应成为新时期棋类项目发展的方向。

  二问:强化棋类项目的教育功能前景如何?

  谈及强化棋类项目的文化教育功能,选择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甚广的国际象棋项目为例最为合适。

  与许多体育项目不同,国内外很多著名棋手都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谢军已经拿到博士学位,正在攻读博士后,诸宸、许昱华、王蕾、王频等一批著名棋手目前都在大学深造;国外棋手这样的例子更多:世界冠军中有许多博士研究生,如德国人拉斯克、荷兰人尤伟……俄罗斯前世界冠军阿列亨精通四国外语,著名棋手鲍特维尼克除棋艺高超外,还是一名出色的电气工程师……这些都从侧面证实了棋类项目所特有的教育功能。

  谈及强化国际象棋项目文化教育功能的发展前景,有必要从国际象棋在前苏联的发展谈起。苏联解体之前,其棋手曾长期称霸世界棋坛。它拥有的国际特级大师数量居世界首位,国际棋联每年公布两次的棋手等级分名册,前50名每次都是苏联人居半数以上。

  前苏联棋手何以能把持棋坛,历久不衰?原因很多,最主要是两条。其一是“国家重视”(党、政、工、青、妇、学校分头抓);其二是“群众基础广泛”(注册棋手400多万人,参加各种比赛的有4000多万人)。

  革命导师列宁曾多次谈到在广大群众中普及国际象棋的必要性,因为这有助于使他们摆脱沙俄时代遗留下来的酗酒、迷信和斗殴等不良习惯。由此,国际象棋在前苏联不仅成为占突出地位的体育项目,而且也是人民大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5年,德国《国际象棋消息报》这样写道:“苏联政府宣布国际象棋具有文化教育功能,这是件了不起的事。由于得到国家的有力支持,国际象棋已被当作一门艺术,这种现象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而国际象棋在前苏联的普及,也的确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提高了人们的身心素质。前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说:“我们军人对国际象棋给予很高评价,因为它可以使人养成遵守纪律的习惯,有助于意志耐力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前苏联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基则说:“国际象棋———循序渐进的、逻辑思维的最好学校。”

  棋理相通,从事围棋、象棋运动同样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

  三问:棋类项目该如何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

  前苏联和一些欧美国家充分挖掘国际象棋教育功能的成功实践,在很多方面可为我国棋类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

  积极推进棋类项目进课堂,是我国为普及棋类项目所做出的可贵尝试。历经几十年的摸索和努力,2001年2月23日,《关于在学校开展“围棋、国际象棋、象棋”三项棋类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终于由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联合下发。

  《通知》下发后,不仅幼儿园、小学从棋类进课堂中尝到了甜头,一些国内知名院校也逐渐开始对引进棋类项目表现出浓厚兴趣。清华大学2004年开设了国际象棋文化公共选修课,今年又开设了国际象棋实战演练课。

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也纷纷开设了棋类课程,搞起丰富多彩的棋类活动。比开设课程、搞活动更可贵的,是高校对棋类项目更深层次的认识:棋类项目是一个交流的载体,发展棋类项目不可急功近利,而应育人至上,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其实,不仅在高校中,即便将“育人为上”的棋类项目发展思路扩展到社会各界,同样也有深广的现实意义。由于长期偏重棋类项目的竞技功能,我国棋类项目的群众基础不容乐观。要想充分挖掘棋类项目的教育功能,使棋类项目真正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有必要将发展棋类项目的目标提升到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的高度来重新认识。

  有着千余年历史沉淀的棋类文化博大精深,让这笔文化财产在提升全民素质中发挥独特作用,相信必将结出累累硕果。当然,欲使棋类项目的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服务,需要棋类工作者在实践中勇于探索,更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68,000篇。


 

评论】【国象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