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前不久,在举世瞩目的世纪大战中,上赛季三冠王巴塞罗那兵不血刃,不仅在比分上取得完胜——4-0横扫皇马,场面上更是完全占据了主动。自那之后,巴萨又6-1碾压罗马,4-0踏过皇家社会,虽然最近联赛欧冠遭遇两连平,但是毫无疑问,巴萨绝对算得上当今欧洲足坛最恐怖的力量之一。
和瓜迪奥拉治下的巴萨相比,恩里克的这支巴萨更加直接简洁,虽然他们同样非常善于用控球瓦解对手。瓜迪奥拉当年十分仰仗强大的中场组合——哈维、伊涅斯塔和布斯克茨,恩里克则依赖可能是足球历史上最好的攻击三叉戟——梅西、内马尔和苏亚雷斯。
“事实上,2009年那支获得六冠王的巴萨比皇马强出太多了,我们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和他们进行竞争,但他们的级别比皇马高出太多。”时任皇马主帅胡安德-拉莫斯如是评价当年那支宇宙队。如今,6年过去了,那个曾经风靡一时的话题又重新回到了足球世界:如何阻止巴塞罗那?
本文将结合《442》专栏作家Kiyan Sobhani的五点意见,对此进行分析。
战略1:高位逼抢
对于巴塞罗那来说,控球是一种融进血液里的东西,当他们在对方半场控球组织进攻时,往往能把对手耍得团团转,不论多小的空间,他们总能踢得游刃有余。但是,当巴萨的后卫们在本方半场控球时,他们其实是有些惧怕对方拼抢的,如果说“惧怕”显得过于严重的话,那也至少是“感到不舒服”——非常容易丢掉球权。
对于皇马和贝尼特斯来说,这一点绝对需要在赛后好好总结。在与巴萨的比赛中,不论是C罗、本泽马、贝尔还是J罗,他们在前场只是象征性地紧逼,并没有给巴萨的后卫和门将造成太大压力,这也使得巴萨总能轻松推进到前场,然后稳稳地发动进攻。
这方面,塞尔塔显然可以当皇马的老师,他们本赛季曾在主场4-1横扫不可一世的巴萨,靠得就是几位前锋球员在前场不惜力的拼抢。以巴萨的第二粒失球为例,当时皮克正在中圈内带球并准备传球,此时塞尔塔前锋诺利托和阿斯帕斯迅速对皮克形成双人包夹,并成功断球反击得手。
战略2:紧密联系,伺机反击
这个方法其实也不稀奇,安切洛蒂便是其中翘楚。上赛季,在伯纳乌球场的那次国家德比中,皇马3-1逆转巴萨,安切洛蒂用的正是这个方法。意大利人当时派上摩德里奇、克罗斯和J罗搭档组成中场,并要求此三人尽可能保持足够近的距离,此举的目的便是,保证其中有人拿球后可以有迅速出球的路径。
这样一来,一旦皇马得球,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三位中场球员迅速传递后向前推进,然后将球交到前场的C罗、本泽马和伊斯科脚下,正是这种瞬间打击,让巴萨当场比赛吃了不少苦头。
战略3:挤压中场空间
还是以上文刚刚提到的那场国家德比为例,安切洛蒂也再次成为主角。在那场比赛中,安切洛蒂要求伊斯科经常回撤到中场,与摩德里奇、克罗斯和J罗组成4中场配置,这让皇马在阵型站位上更加紧凑,也挤压了巴萨中场球员的活动空间。
试想,如果当场比赛皇马派上的是贝尔,而非伊斯科,那情况很可能会大不一样。贝尔没法像伊斯科一样为中场提供稳定支援,这极容易造成皇马阵型上的前后脱节,进而中场失势。本赛季的国家德比或许也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在前场BBC基本不回防的情况下,贝尼特斯的球队经常只能通过长传组织进攻,中场几乎拱手让给了巴萨。
瓦伦西亚前不久1-1逼平状态正火的巴萨,球队在中场派上了五名球员,虽然右路防线被内马尔冲击地七零八落,但是瓦伦西亚5中场+前锋帕科的踢法,还是让巴萨感到非常难受。
战略4:耐心,铁桶阵
作为世界足坛数一数二的豪强,巴萨的比赛风格往往是以我为主,很少会根据对手的情况进行过多战术部署。不管对手是谁,巴萨往往都会尝试去踢自己的比赛,去控球并成为战局的掌控者。所以,当你面对巴萨这样对手的时候,耐心是至关重要的,有时候主动把控球权交出去也未尝不可。
今年2月份,马拉加客场1-0力克巴萨,其控球率低到令人瞠目结舌——27%。其实,在面对巴萨的时候,这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应战方法,一度也非常流行。2010年欧冠半决赛,国际米兰踏过巴萨晋级,时任主帅穆里尼奥用的也是这种策略。
对于类似的铁桶阵,恩里克说:“我本来希望对手的这种踢法只是偶然为之,但如今已经演化成一种常态,对手收缩防守,我们却很难找到击破的方法。”这样的踢法需要极强的耐心,决心以及一点点运气。
战略5:专人盯防布斯克茨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一点其实并不好理解,为什么不是梅西、内马尔、苏亚雷斯或者伊涅斯塔?不过,对于另外一部分人来说,这一点又是不言而喻的。
在巴萨,几乎任何东西都和布斯克茨有关,尽管他不是那个进球的球员,绝大多数时候,助攻也不会来自于他,但他肯定是其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巴萨刚刚在欧冠赛场6-1横扫罗马,布斯克茨70脚传球成功66次,比任何一位中场球员都多。想要切断巴萨的中场?派专人全场盯防布斯克茨试试吧。
(Echo)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