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上英利两个汉字广告让球迷倍感亲切,然而在同样影响力巨大的欧洲杯赛场边,却缺少中国元素,尤其是在商业方面。
在中国经济日渐融入世界经济的大背景下,在欧洲杯被普遍关注的现实情况下,中国企业却完全冷对这个可以展示自己的舞台。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种算法
欧洲杯投入产出比太高
根据欧足联官方此前公布的数据,本届欧洲杯欧足联总共将获得16亿美元的收入,主要来自电视转播和赛场广告牌赞助,欧洲杯总共31场比赛,场均收入超过5161万美元。2010年世界杯,国际足联公布的总收入约为36亿美元,比赛场次为64场,场均约为5625万美元。从场均收入看,欧洲杯与世界杯差距不大,或许这其中最大的差距就是来自中国企业的态度。
在中央电视台的直播中,成都商报记者发现,本届欧洲杯期间插播的广告主要为汽车、啤酒等,这些广告涉及的群体比较集中于男性。因为时差的原因,欧洲杯进行的时间都在凌晨,对于中国球迷来说,能在此时坚持收看比赛的都是相对固定的球迷群体,或许这也能解释中国商家不愿出手欧洲杯的原因———收视群体相对单一,收视率并不高。
根据欧足联的估算,本届欧洲杯场均电视观众能达到1.5亿,决赛有可能会到2.5亿。南非世界杯,官方公布的电视观众数据总数高达320亿,场均达到5亿,仅此一项数据就可看出,世界杯的影响力从收视率上显示远远超过欧洲杯。之前,央视体育频道总兼江和平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透露,根据央视的统计,世界乒乓球(微博)锦标赛决赛的电视观众远高于世界杯决赛。
“欧洲杯更重要的是一项地区性的比赛,与中国的关系不大,而且许多企业的业务并不在欧洲,即使想打开欧洲市场,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所以大家都会选择放弃”,一家大型国产运动品牌体育总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据这些商家了解,如可口可乐赞助,也不是美国总公司赞助,而是欧洲分公司提出的赞助方案,因为总公司只赞助全球性赛事。
一种错过
英利模式其实很难复制
在2010年世界杯上,此前在中国球迷群体中默默无闻的英利集团,因为在世界杯上的闪亮登场可谓惊艳中国。一位知情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微博)》采访时透露:“英利与世界杯结缘是误打误撞,并不是做了一定时间的市场调研后制定了世界杯的战略。当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有一家赞助企业退出了,英利用很大的折扣顺利拿到了赞助权。”
在英利取得成功后,中国的光伏企业开始用足球全面打开欧洲尤其是德国市场。尚德赞助霍芬海姆、晶科能源则赞助勒沃库森。不过,因为本届比赛在东欧国家进行,这些光伏企业在东欧没有市场,因此没有一家介入到欧洲杯赛场。欧洲杯大中华区独家代理机构盛开国际体育CEO冯涛在分析中国企业的行为时评价说:“中国企业对品牌所带来的价值还没有足够的意识。”根据调查,中国去年在欧洲的投资高达100亿美元,但这些投资都没有明显的品牌标识。
“我现在给你2亿元,你能让我们企业的Logo(标识)在赛场的滚动广告牌上出现几分钟?”在欧洲杯战幕拉开后,冯涛透露自己总会接到这样的电话,但中国企业在发现这块巨大的蛋糕的时候,却已经为时已晚。“北京奥运会开幕前有个体育论坛,奥委会和国际足联的大型比赛的负责人都在北京,但是我发现没有中国的企业谈之后的比赛,大家都只把目光放在北京奥运会上,这实际上放弃了一次介入的最好机会。因为大多数的重大赛事赞助,都是提前至少2年或4年就已经签约。”
一方面是中国没有介入国际大型赛事的经验,等这些企业想介入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了最好的机会。“大型比赛的赞助都有很强的排他性,如果不是提前介入,普通企业根本很难进入其中”,一家体育经纪公司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以2006年世界杯为例,当时可口可乐以2000万美元成为最高级别的全球合作伙伴,当时百事可乐曾报价翻倍希望拿到这个赞助权,但国际足联断然拒绝,这就是长期延续下来的赞助模式带来的好处。而中国企业以目前的能力,想要撼动这些长期赞助商的品牌地位,似乎根本没有这个能力。
一种策略
企业疯抢欧洲杯高端派对
一家体育经纪公司的CEO分析,现在中国企业已经在追求知名度上非常理性,很重视目标客户的分析、广告投放的准确率等等指标。而这些指标综合下来,欧洲杯这样的比赛确实不太值得。不过,中国企业并不愿放弃这样世界性赛事的交流渠道,据冯涛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透露,尽管没有一家中国企业赞助欧洲杯,但是欧足联推出的“欧洲杯贵宾接待计划”在中国却非常走俏。已经有50家企业报名参加这个高端接待计划,报名的企业除体育产业外,还包括金融、地产、IT界的高管。
据悉,这样的高端接待能与各国名流、赞助商和欧足联官员在限量贵宾包厢内观看比赛。参加这样的高端接待,看一场半决赛和决赛的价格为9万元左右。不过,目前这个名额因为中国并没有赞助商,分给中国的非常少。 成都商报记者 张龑综合报道
欧洲杯足彩热卖:直达巨奖 竞彩串关赢大奖 新用户充20送10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