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少留洋非中国足球救命稻草 理性之举还是盲目之措?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9月29日09:13  中国体育报

  人在“落水”之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伸出双手拼命去抓那根看似存在的“救命稻草”。这是“求生”的本能,不管有用没用,先抓一根再说。人况且如此,对于长时间在低谷中徘徊的中国足球来说,“稻草”的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在启动校园足球两年后,中国足协最近连续向海外派出“留学生”——先是48名球员在葡萄牙登陆,随后又将有20人在法国“抢滩”。培养后备力量的系列举措之一在短时间内相继落实,中国足协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培养后备力量并不是朝夕之功,就算有心拔苗,也未见得能助长,所以做这个事情得有耐心,需要从长计议。只不过,在谋划这项大计前,决策者要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科学预期,如果任其自由发挥,那么该决策是否理性,不言而喻。

  中国足协近期以不同的形式先后向海外派出“留学生”的举动固然值得肯定,但由此也反映出,我们此前并没有成熟的、可供借鉴的后备力量海外培养模式,只能是再次摸着石头过河——运气好,可以过去;运气不好,还得回来。

  1993年,中国足协曾推出“健力宝模式”,将一批精挑细选的少年送往巴西。4年之后,当人们对这些“精英”寄予厚望时,他们并没有带给中国足球真正的希望。此后数年,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变得默默无闻,而像李金羽(微博)那样善于制造各种庆祝动作的射手,在中国足球队(微博)的关键性比赛中,又有什么作为呢?

  尽管中国足协现在重启青少年留洋之路,但这究竟是理性之举,还是盲目之措,无疑值得深思。以刚刚开启的“勒芒模式”为例,即将赴法的首批球员年龄在13岁至17岁之间,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将要形成,心理状态易波动之际,虽然组织者为他们的学习、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但脱离了此前熟悉的大环境,到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还要面临随时可能被淘汰的危险,这些少年承受了许多本不该这个年龄承受的东西,这种压力会把他们引向何方?

  期待成功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但事物的发展并不以愿望为轨道,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意外了。对于中国足球而言,我们亲眼所见的意外远远多于愿望最终实现,因此对青少年海外留学,还是要多加审视。若干年后,我们希望看到中国足球的“海外投资”获得丰厚回报,但对于“海归”变“海待”的尴尬,同样要有心理准备,毕竟中国足球曾有前车之鉴。

  “海外投资”或许是中国足球摆脱人才危机的途径之一,但它绝不是救命稻草。以稻草在水面上产生的浮力,能承载中国足球的重量吗?“稻草”给予“落水”之人的只是些许心理安慰,如果靠它救命,最终的结果恐怕人们都能想象到。

  本报记者 李刚

分享到:

相关专题:中国球员海外追踪专题 

更多关于 留洋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