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欧洲最强进攻为何沦落意甲倒数第5 AC米兰发生了什么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09:33 新浪体育
欧洲最强进攻为何沦落意甲倒数第5AC米兰发生了什么

不顺啊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新浪体育讯 7场比赛打进6球,AC米兰的进球数目前与切沃、利沃诺并列意甲进攻榜倒数第五,与上赛季那支一个赛季打进83球,位列欧洲五大联赛第一的AC米兰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

  在主场输给巴勒莫的赛后,安切洛蒂不得不承认了“进球荒”的存在:“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找不到进球的办法了。”

  在过去,舍甫琴科是AC米兰进攻的“轴”,抽掉了这根“轴”之后,前场的一切都要重组,卡卡在这场比赛中刻意克制了自己的进球欲望,没想到效果更糟,给吉拉迪诺的两次传球,都被对方后卫抢先破坏,给因扎吉送出的两次妙传,因扎吉却没能领会,结果,本场比赛的两次最有威胁的射门,还是来自卡卡和皮尔洛的远射,赛后除了卡卡本人,AC米兰几乎每个人都在说这两脚射门,这看似是聊以自慰的遮羞布,其实是AC米兰的最大尴尬。

  上一轮

冠军杯
AC米兰
打破进球荒,依靠的就是卡卡的远射,现在,最接近进球的仍是卡卡的远射,是的,AC米兰渗透不到禁区里。

  现在AC米兰最大的问题在于第一个进球,奥利维拉为什么能够在首场对拉齐奥光芒四射,而在后来变得像个“隐形人”?原因就在两个字:空间。对拉齐奥,奥利维拉上场时AC米兰是1-0领先,拉齐奥需要压上进球,这给了前锋必要的空间。但要赢得这样的反击空间,你首先要还是在阵地战中进球,而现在,这成了AC米兰的最大问题。

  少了舍甫琴科,少了禁区弧顶的横向扯动和远射,少了肋部的强行突破,少了在禁区前和卡卡、西多夫的敲球配合,卡卡也试图和因扎吉、吉拉迪诺完成同样的配合,但精度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吉拉迪诺擅长的是背身拿球,因扎吉的威胁需在点球点以内的距离,圭多林用一招造越位“废”了因扎吉(全场越位4次),同时封死给吉拉迪诺的传球,不让他抢先倚人拿球,上半时,吉拉迪诺只有6次传球,尽管里面包括了两次威胁传球。

  中路和肋部渗透不进去,边路成了AC米兰唯一的手段,但这样一来,防守AC米兰就太容易了。边路打得再热闹,最后还是要落到那一下传中,只要“捂死”AC米兰的两名前锋,遏住最后一传,中路争不到头球或是不能舒服得争到头球,AC米兰就没有可能进球。

  回过头来说,实际上很少有球队能够通过简单的边路起球赢得更多的机会,虽然AC米兰队员和安切洛蒂都表示“制造了很多机会”,但在OPTA的数据统计上,迪达的扑救是4次,冯塔纳是0次,AC米兰的很多机会,都是“没有形成射门的机会”。放弃了中路和肋部的进攻,只能是失败。

  除了舍甫琴科离去的影响之外,队员的状态也成问题,上赛季因扎吉和吉拉迪诺搭档共有14次,其中9次搭档首发,这9次战绩是9战全胜,这或许也是安切洛蒂为什么优先选择吉拉迪诺而不是奥利维拉和因扎吉搭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因扎吉和吉拉迪诺的14次搭档中,吉拉迪诺只打进了3个运动战进球,仅分布在2场比赛中,因扎吉则是4个进球,但全年吉拉迪诺运动战进球16个(还有一个点球),因扎吉则是12个。应当说,这本来就是一种倾向于“牺牲吉拉迪诺”的组合。所以说莫菲奥劝他如果想进球就要变得更“坏”一点,不无道理。

  上赛季这样的组合首发,不乏3-1胜

尤文图斯,5-1大胜乌迪内斯这样的经典战例,但本赛季就不同了。在这样的组合下,吉拉进球少不是问题,但问题是在球荒的争议中,他的心态越来越不稳定,导致状态的下降,在过去擅长的接球、倚人、做球上,吉拉迪诺总显得在接球时注意力不集中,都做慢半拍,而因扎吉则是受年龄的影响,体能大不如前,本赛季,因扎吉还没有一个来自下半时的进球。在上赛季带来9场胜利的组合失灵的情况下,AC米兰又无法拿出上赛季另两套非常好用的组合:舍瓦+因扎吉、舍瓦+吉拉迪诺来改变节奏。

  舍甫琴科的离去固然损失了AC米兰锋线的多样性,但因扎吉-吉拉迪诺的组合也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重复”,最大的问题在于状态,两位前锋的状态、全队的状态。上赛季,AC米兰是在0-3输给巴勒莫的比赛后如梦初醒,开始抢分,这一次同样是巴勒莫,同样是完败,是否会唤醒沉睡中的AC米兰?

  (沈飞)


  手机上网看澳盘 随时随地迎大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830,000

评论】【足球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