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飞
中国站最终奉献给全世界观众一场精彩的战斗,完全没有辜负媒体和受众的热切期待,“火爆”一词真正得以延续到底,久事赛事公司总经理姜澜接受采访时使用的“井喷”,无论搁在哪个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官方在比赛结束后公布的18.5万现场观众数字,在9年F1历经了由盛转衰,并逐步回暖的过程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为即将迎来10年大庆的中国站增添了极大的信心。
数字的意义究竟体现在何处?赛后颁奖台上,奔驰赛车运动部主管豪格代表这个久负盛名的汽车品牌举起了厂商的冠军奖杯。随后,他对着电视镜头把领奖台上3位车手胸前的三叉星标志挨个儿指一遍。这个举动会呈现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电视画面中,6亿多观众将对此印象深刻。同时,豪格的行为也将夹杂在近2000多条新闻中,并通过平面和网络媒体迅速传播。奔驰应该给豪格颁发一枚金质荣誉勋章,白发老头为东家贡献的正面广告价值实在是难以估量。
F1运动的内涵和价值,就是在这种类似的细节中得到体现的。以小见大,F1运动所扮演的全球商业平台,已越来越获得中国这样的新兴F1国家的认可。回过头来看以前时常被提及的话题:F1运动与中国是否相互需要彼此?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角度上考虑,得出肯定的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去年在采访姜澜总经理时,他对这个概念已理解得很透彻,并进一步表明这是国家之间、跨国品牌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商业平台,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因此,媒体和受众必须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F1。
当前几年中国大奖赛在各方面呈下滑态势时,人们对这项运动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迷茫,质疑声不绝于耳,尤其是纠结在巨额的投入与实际效益产出之间的巨大差距。赛事运营的初期,无论是赛事公司自身,还是媒体受众,聚焦点始终离不开体育赛事最基本的营收点——门票收入。现场观众人数于是成了十分扎眼的目标,当人们发现赛车场硬件设施和赛事运营需要投入的巨额成本无法通过门票收入回收之后,一切矛盾都聚集到了“中国是否继续举办F1”的问题上。
客观地说,依靠门票收入抵消赛事整体运营成本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即使是F1运动根基深厚的欧洲国家,也没有一个举办国能实现这个愿望。很简单的原因,这是F1运动在商业运营上的特殊性决定的,伯尼每年向举办国收取的赛事承办费就足以让所有人陷入赔钱赚吆喝的境地中。在赛车运动毫无根基,甚至连汽车文化都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国就更是如此,套用久事公司内部的说法,以前的困境是,齐声叫卖门票,没人买,这一年就死翘翘。但从F1业界大环境来看,简单的责怪是有失公允的。
那么,问题的根源在哪里?2009年在比利时斯帕赛道,笔者采访伯尼时也有此一问,伯尼的回答简单明了,赛事运营方和媒体应该担负起推广F1运动的责任,让更多的中国观众了解这项运动,而不是毫无方法地做门票推销工作。伯尼虽然摆出观点,但未交代方法,而久事这两年,尤其是签订了第二个合同期之后,在推广方法上已有不少改进。F1之所以让人觉得遥不可及,是因为其在各方面离老百姓太远,如何拉近距离,是摆脱推广困境的有效途径。今年中国站在开赛前的热度出人意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赛事推广方开始重视利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网络平台进行预热,社交网站和视频通道的全方位投入,使推广效果立竿见影。加之F1赛事本身今年的诸多热点,瞬间将这么多年来培养的车迷热情迅速地调动起来。
年前与久事市场部黎微主任的多次交流,也让我感觉到他们在如何利用线上线下的活动亲近车迷方面动了不少脑筋。许多举措并非那么轰轰烈烈,但在激发车迷热情方面的效果是直接的,不能否认,在18.5万数字背后,在如何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转变背后,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车迷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
观念转变的另一种表现,是在伯尼将赛事内场的所有商业权利垄断在手的情况下,怎样充分利用赛事进行延伸性的商业开发,黎微主任提到最多的是“资源整合”。实际上,经过8年的推广,很多国内外企业品牌都希望在这个平台上展示自己,尴尬点在于,伯尼设置的门槛,让赛事运营方和品牌商都不知道如何行动。黎微主任的“资源整合”概念,正是希望找到一些方法来突破目前困境做的初步尝试。我们从这些努力中感觉到,久事在推广赛事方面做的努力,一方面是力图改变票房销售的乏力,更重要的是在摆脱对票房严重依赖的单一运营模式。
无论如何,在今年中国站火爆闭幕之后,我们对积极面的感受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从更高的高度来体会,正如姜澜曾经说过,F1为这个城市和国家带来的延伸效益,远远比一个赛事公司自身的经济效益大得多。而我正感觉到,在这个社会效益的带动之下,F1中国站也正向着积极的方向稳步地前进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