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F1策略报告-新加坡站:软胎起步成制胜关键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9月29日15:03  新浪体育微博
维特尔距离封王只有一步之遥维特尔距离封王只有一步之遥

  新浪体育讯 尽管瓦特尔问鼎本赛季年度冠军已基本成为定局,但是诸位车手还是在新加坡共同演绎了一场高潮迭起的争冠好戏。毫无疑问本场比赛最出色的除了那些世界冠军们,还有取得第六好成绩的迪-雷斯塔。F1著名评论员詹姆斯-阿伦(James Allen)(微博)将通过策略告诉你英国人是如何变身夜战黑马的。

  新加坡站的策略和预期的有所差别,周日策略家们的主要考虑是轮胎的热衰竭问题,尤其是后胎。新加坡是一条比较耗油的赛道,起步时的载油要比大奖赛的平均油量多10公斤。重载油、刹车和牵引力造成了轮胎表面的温度持续偏高。

  比赛前,大家探讨的结论是起步车手会用三停策略。前四位的车手就是这么打算的,但是这似乎不怎么有远见,比赛中安全车带跑了超过四圈后,一些策略家开始考虑改用两停。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一位两停的车手早早证明了这才是成功的策略,并赢得了其他车队的争相模仿。

两停还是三停,起跑的时候谁心里也没谱。两停还是三停,起跑的时候谁心里也没谱。

  迪·雷斯塔成用胎楷模

  当保温毯被揭下的一刻,第十位起步的保罗·迪-雷斯塔立刻赢得了关注,因为他选择用软胎起步。而其余前十位的车手,包括他的队友舒蒂尔(第九位)和奔驰的舒马赫(第八位)全部搭载超软胎。没有跑Q3是两人做此选择的原因,策略早在排位赛前就已有部署。

  练习赛时,印度力量就表示车的节奏不错,更示意尽管在Q2比奔驰慢半秒,正赛他们有可能比对方快。他们知道奔驰今年大半个赛季都饱受轮胎衰竭问题的困扰,所以车队的策略是起步时使用较硬的配方,争取比奔驰少进一次站。同时,他们认为正赛时,软胎和超软胎的表现不会像其他人预计的那么大,这对他们的比赛至关重要。

  抱着这种想法,没有跑Q3的雷斯塔计划用全新的软胎尽可能延后一停的时间。与此同时,他的主要对手,舒蒂尔、舒马赫和罗斯伯格全部用超软胎起步。由于在Q2中使用了两套超软胎,舒蒂尔必须这么做。但用旧胎对他来说是个麻烦,意味他的第一停必须很早。而奔驰的问题则是他们的油箱偏小,无法使用吹气扩散器达到最好的效果,因为那会比较耗油。

  罗斯伯格和舒蒂尔分别在第9和第11圈进站。而雷斯塔一直坚持到第19圈。但是英国人这招未必对所有人都奏效。前提是相对于超软胎,印度力量同样能用软胎跑出很好的节奏。一停之后,所有人都意识到了软胎才是正确的选择。所以瓦特尔、巴顿、韦伯和阿隆索都学雷斯塔的样,在一停时换上了新的软胎,出乎了倍耐力的预料。

  在起步的几圈,舒蒂尔更快,但是第六圈时,雷斯塔已经在圈速上实现了反超。重载油的情况下,超软胎遇到了热衰竭的问题,尤其是后轮。很明显雷斯塔的软胎才是正确的选择。

  第22圈,当罗斯伯格第二次进站时,印度力量车手超越了他。罗斯伯格换上的超软胎,要比舒蒂尔的软胎少跑了8圈。第26圈,雷斯塔正好卡在舒马赫引发安全车之前超越了队友,随后两位印度力量车手均在安全车时进站。不过由于佩雷兹同时进站,车队不得不让舒蒂尔等候,这让他损失了4秒,落到了罗斯伯格的后面。现在,雷斯塔、罗斯伯格和舒蒂尔都换上了新的软胎。不过雷斯塔利用最后一停后的超长用胎甩开了对手,取得了职业生涯第六名的成绩。现在看来,车手们没有用软胎起步真够奇怪。甚至连印度力量认为一定会用这招的佩雷兹也没有。只有维珍的车手、小林和佩特洛夫这么做了。

  而更近一步的疑问是,为什么舒马赫没有选择和雷斯塔使用相同的策略?和雷斯塔不同的是,舒马赫排位赛时省下了一套新的超软胎,所以他认为最理想的比赛策略是用超软胎跑冲刺前三节,然后用软胎完成最后一节。这套“冲刺”策略让他一直跑得辛苦。正如我们所见,追得太猛的结果就是,第29圈他不幸撞上了佩雷兹,引发了安全车。

迪雷斯塔获得第六名,他证明软胎起步才是正确的选择。迪雷斯塔获得第六名,他证明软胎起步才是正确的选择。

  安全车造福了谁?

  有安全车的时候总是有人欢喜有人愁。汉密尔顿就通过安全车,弥补了之前因为进站换鼻翼和受罚而损失的时间。同时,这对领先的车手们来说也是件好事。在安全车的帮助下,车辆在比赛中段重新整队,领先车手们省下了一半套圈的时间。而这也让巴顿落后瓦特尔的18秒一并消失殆尽。但不幸的是重新起步时,他和德国人之间还夹着特鲁利、里尤兹和小林。把他们统统搞定之后,巴顿和瓦特尔的差距又被拉到了10秒。

  虽然起步不错的阿隆索还是很有冲击领奖台的实力,但是无论用哪种胎都挺慢的法拉利,在策略使用上非常被动。并且在新加坡轮胎衰竭的情况要比以往更糟,跃马只能无奈选择起步时使用超软胎,其余的三节全部使用软胎。

  F1策略报告 由UBS为您带来

  (撰文:James Allen (微博) / 编译:Kasey Chen)

  (KaseyChen)

分享到:

相关专题:F1名家专栏专题 

更多关于 F1策略报告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