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体育讯 跌宕起伏的2010赛季吊足了大家的胃口,五位车手轮流领跑,悬念直到最后一站阿布扎比方才揭晓,“最精彩一季”的说法不胫而走。
那么“最精彩一季”之后呢?2011赛季还能让车迷找到比爽更爽,比HIGH更HIGH的感觉吗?答案是肯定的,会。
为啥?
殊不见,阿尔伯特公园赛道的发车线上将坐拥五位世界冠军,F1上一次出现此情此景还要追溯到1970年;当倍耐力取代了普利司通,当车手们不得不被迫进站2次、3次甚至是4次,进站策略也将再次成为赛场上的一道风景线;KERS复出了,可调节尾翼来了,双层扩散器和F-duct成为了历史,神马规则都是浮云,浮云背后又是神马呢。
车队篇——红牛仍是众矢之的
每当冬季测试结束时,大家最想知道的问题自然是:赛道之上谁最快?
然而,测试终归只是测试,且不说轮胎、载油这些基本变数,KERS和可调节尾翼的加入也让单圈速度更加看不清楚。所以,车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还是,一切等到澳大利亚再看。可即便如此,借由冬测管中窥豹还是绰绰有余的。
卫冕冠军红牛车队依然会是新赛季夺冠热门的首选答案。与近年通常使用旧款赛车参加首次冬测不同,红牛今年在首次测试时便推出了自己的新款赛车RB7,用领队霍纳尔的话说,这是红牛“迄今为止准备最充分的一季”。去年的巴林站排位,RB6可谓一鸣惊人,事后红牛才承认,整个冬季测试他们都没有采用过低油模式----今年也不例外,维特尔和韦伯的单圈成绩都是在重油或者中油的情况下做出,此言一出,想必会给其他车队不少压力。
阿隆索显然不吃这一套,“我们是(测试中)跑得最多的,问题最少的”,西班牙人有理由相信法拉利可以跟红牛在揭幕战上一较长短。去年阿布扎比战术上的败笔让红军痛定思痛,其结果就是戴尔下台,弗莱上位。法拉利欠阿隆索一个世界冠军,他们也被认为是新赛季最有机会挑战卫冕冠军红牛的一个。
然后,直到巴塞罗那最后一测的倒数第二天,奔驰车队总算冒了出来。该队早早放弃了2010赛季,着眼2011,尽管奔驰从瓦伦西亚首测开始就一再强调,W02的终极版本要到最后才会亮相,等待的过程却难免煎熬。第二次去到巴塞罗那,舒马赫和罗斯伯格仍旧等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升级套件逐步到位,最终舒马赫做出的1分21秒268的最快单圈好歹有所交代。
红牛,法拉利,奔驰,排排坐。迈凯轮呢?在说迈凯轮之前不妨来看一个数字。整个冬季,红牛和法拉利新车的测试公里总数都超过了6000公里,可是MP4-26才跑了3300公里。激进的设计通常是把双刃剑,至少就测试来看,迈队新车的可靠性实在不敢恭维。且在不少人眼里,迈凯轮延迟发布新车,首测选择旧车磨合轮胎乃是一大失误。
但就像阿隆索说的那样,“冬季测试不能说明全部”。实则虚之也好,虚则实之也罢。无论如何,以上四队仍将是揭幕战的焦点所在。
四大之后,新赛季中游集团的争夺或将更加激烈,威廉姆斯、雷诺、索伯包括Toro Rosso在冬季测试中都各有亮点。至于去年加盟F1的那三支新车队,新赛季增加的107%规则(针对排位赛)对他们来说可谓第一道关。
轮胎篇——倍耐力要的就是“不给力”
上赛季,因为取消了进站加油,如果没有天气因素的干扰,一场正赛便免不了早早进入easy模式。车手们不断挑战着普利司通轮胎的耐磨极限,而B字胎的表现也是相当给力,在蒙扎,维特尔愣是撑到倒数第二圈才进站更换“软胎”。想必今年,这样的情况将很难再现。
全新的轮胎供应商倍耐力,其研发宗旨就是要让比赛更加富于悬念,换句话说,一次进站搞定一场比赛的状况要尽量避免。车队在战术策略上必须转向hard模式。于是车手们有关轮胎不给力的抱怨在倍耐力而言无疑是一种“肯定”。毕竟这就是他们想要的效果。
更换轮胎商,对车队和车手来说都是大事一件,想想2007年,当米其林变成了普利司通,不管是阿隆索还是莱科宁都着实花了好长时间才得以适应。这一次的区别在于,大家面临的课题相同,机会均等。当然总得来说,高手们要相对更快一些。
而相比去年的普利司通轮胎,倍耐力轮胎另一大特点在于提升了前胎的强度,如此变化会导致赛车在过弯时更偏向于转向过度。对阿隆索、汉密尔顿和舒马赫等喜欢这种驾驶风格的车手来说,这样的变化显然是好事一桩。还有马萨,上赛季他的表现缺乏竞争力,被认为与轮胎有着直接关系,所以巴西人面对新赛季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至于车队方面,红牛在轮胎上的表现相对不俗,通过测试不难发现,RB7在长途中对轮胎的磨损相当有限,这也是他们在新赛季被看好的原因之一。
上周在巴塞罗那的测试,赛道温度一度已经达到理想的比赛时条件,车手对于轮胎的抱怨也少了一些。按照倍耐力的预计,新赛季每站赛事的进站次数将视具体赛道特点的不同、各队赛车性能的优劣甚至是各位车手风格的差别而异,1次、2次、3次都是可能的。
说到底,倍耐力没有普利司通耐磨对所有车手来说都一样。当轮胎进入hard模式,至少比赛在精彩度上只会有增无减。
规则篇——绞尽脑汁为超车
更多的超车场面,更精彩的比赛,是F1长期不变的追求,为此他们想方设法、绞尽脑汁地在规则上推陈出新,2011赛季同样也不例外。
类似F-duct、双层扩散器这样为个别车队发明的系统遭到禁用,撇开成本的问题不说,最主要也是因为它们对提高F1本身的观赏性帮助甚微。取而代之的是KERS的回归,以及可调节尾翼的出现。只是这两样东西的存在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超车次数,目前还是见仁见智。
与2009年KERS刚刚兴起时不同,新赛季除了莲花、维珍和HRT三支车队之外,其余车队都将装上该系统。而无论是自我研发、自我升级的,还是直接拿来主义的,之于KERS的最大问题主要就是如何处理赛车的配重。尤其又考虑到无法很快把握好倍耐力轮胎的特性,所以车队们才会同意仅在今年采用标准范围的赛车前后配重方案(前部占45.5%-46.7%,后部占53.3%-54.5%)。
如果说KERS的操作原理和作用相对直接,车手也可谓驾轻就熟的话,有关可调节尾翼的条条框框可就多了去了。首先,正赛中车手只能在国际汽联指定的直道部分调节翼片位置,当车进入刹车区域时,车手一踩刹车尾翼将自动复位;其次,只有当后车与前车的时间差距在1秒以内的时候后车才可以调节,与此同时,前车不能采取同样方式进行防守,除非其同样距离前车1秒之内;且,正赛开始后以及安全车撤离赛道后的两圈内,车手是不能调节翼片的。是不是光是看以上的规则就觉得有点眼晕了,这也是车手质疑其究竟能有多大实用性的原因所在。
此外,伴随着KERS和可调节翼片的启用,赛车的方向盘上又多出了几个按钮,着实够车手在比赛中忙活的了。
(蔡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