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F1待了很久的人,通常有些习惯。比如:银石赛道的下午,谁都会带一件套头衫和外套;每年的澳洲,没有人不准备防晒霜;至于上海嘛——无论是10月还是4月,应该都是T恤的天下。今年不一样,直到昨日的排位赛,盘旋多日的冷空气才逐渐消散。而之前的几天,据说是137年来,上海同时期气温最低的时间段。这意味着只有那些经常上网查看预报的人,才会在出发前带上对的衣服。不过,F1上海站正在改变的,不仅仅是天气……
一路并肩,还是暗战起伏?
A迷局
尽管“冬天”比往常都要来的长,但当大家都纷纷涌向上赛道围场时,他们心里都明白这将是一个精彩的周末。
新规则,老车王,以及赛场内外的起起伏伏,这些都让我们的期望值升高不少。
低调马萨
4月15日,即使是开赛前的周四,冷空气还在肆虐,围场内的工作组做着最后的准备力求万事大吉。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你所见到的每一个人都对即将开始的比赛充满了期待。
穿着鲜红衣服的马萨优哉游哉地走了过来,没有多少人认出他来。这倒是个奇怪的现象,法拉利车手已成名多年,为何却始终得不到相应的人气——“噢,当然,我很难和那个叫舒马赫的家伙相比。”他倒不在意,“这个不重要,关键的是,我能闭上眼睛然后就是周日(正赛时间)。”
处处飘洒着可以被传递的兴奋,让这看起来是一个有巨大吸引力的比赛,但同时,这或许也是最累人的周末。
冠军拍档
面容最疲倦的应算是巴顿和汉密尔顿。举世瞩目的F1冠军拍档,两个“关系不明”的英国人——这有着足够的噱头,让迈凯轮无论走到哪里,都成为焦点所在。来到上海后,迎接他们两个的,不仅有相当密集的商业活动,还有无穷无尽“有意思”或者“雷得嘎嘎”的问题。
事实上,F1的历史上,一支车队同时拥有两位年轻气盛的世界冠军未必是好事,因为这里的潜台词就是,这支车队要“摆平”这两位车手可麻烦了。迈凯轮当然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阿隆索和汉密尔顿在2007年闹得不可开交,最终谁也没拿到当年的车手总冠军——这次呢?
秀场功底
从表面工作来看,巴顿功底不错。
“队友”关系是围场内外的热门话题。面对不依不饶的记者,会说话的巴顿应付自如。“与刘易斯合作是很有乐趣的事。”
有记者吞吞吐吐地问道,“好吧,那为什么你们住不同的酒店?”“Yup!”巴顿以一个典型的F1式搪塞回答道。
值得一提的是,提到两人的关系时,汉密尔顿也用到了“处得不错”这个词,但又声称两人住在不同国家,私下没什么交集。
4月15日晚,四季酒店,尊尼获加组织的媒体见面会。众目睽睽下,巴顿和汉密尔顿举起了事先准备好的两幅中文字画,分头写着“一路并肩”、“永远向前”——很显然,车队高层和赞助商都在力图证明什么。
倒是有一个细节。“你认识韩寒吗?”有记者“刁难”汉密尔顿。后者貌似被雷击了,他惊讶地睁大眼睛,眼神逐渐放空。机警的巴顿立马帮队友解围:“当然,我记得韩寒,他是我的手下败将(去年鸟巢的车王争霸赛)。”一旁的小汉如释重负,回报的是,一个感谢的微笑……
好吧,我承认,现在依旧看不出来两个人真正的关系——朋友,还是对手?一路并肩,还是暗战起伏?
舒马赫,你还剩下什么?
B迷局
舒马赫是一个复杂的符号。有时,我们需要耐心一点,才能逐渐解开这个方程式。
再看车王
我们都曾见过他赛道上不可一世的凌然,以及Youtube上触手可及的他大力射门的视频,在加之他“我要重回巅峰”的献辞以及传言他私下生活中对于马匹的热衷。
舒马赫其实是一类濒危物种中的一员——老派传统的赛车手。尤其是当你看到他和那些成长在网络时代的车手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感受会更深。
梅赛德斯奔驰车队的见面会,41岁的舒马赫很放松,当现场大屏幕在播放车队宣传片时,他的手指跟着现场音乐有节奏地敲击着桌面——这让你很容易想起,黑帮电影里的大佬。
反观身旁的罗斯伯格,一副翩翩少年的稚嫩。和新生代竞争,这或者也是舒马赫回归的理由,“要说我重新回来的灵感,我想正是来自我身边的年轻人,他们很棒,会给我带来独一无二的挑战,我乐于迎接这样的挑战,因为这种感觉非常奇妙。”舒马赫说。
见招拆招
去年圣诞前夕宣布复出时,舒马赫强调的是远离F1三年后的“新鲜感”。
德国老将在上海证明了“新鲜感”的存在——面对着话筒森林和摄影咔嚓,舒马赫坚定不移地保持着平静、放松和搞笑。
问到赛季开始后糟糕的前三站,老车王见招拆招,“我当然更喜欢站到领奖台上,但比赛过程中的战斗已经让我很开心了。有刮蹭、有意外、有无奈,我已经学会了不去奢望不现实的东西。在既有条件下做到最好,这是我的心得!”
当然,舒马赫很难掩饰自己的雄心,尽管在排位赛上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他仍旧说“争夺上海站的冠军和赛季总冠军仍是自己的目标”,他甚至没有忘调侃一下对手迈凯轮车队:迈凯轮是英国车队,聘请的两名车手也是英国人;梅赛德斯来自德国,也起用了两名德国车手……“我不希望英国人听到这样的评价,英国人踢足球踢不过德国,我想我们的赛车也可以赢他们。”
人气之王
有意思的是,退役之前,舒马赫最后一个分站赛冠军就是在上海站获得的,当时情况和现在很相似,面临竞争对手的巨大压力,赛车性能也未达到最佳,但那年在上赛道,车王却最终上演大翻盘的好戏。
此番故地重游,舒米能否重演好戏?
不管怎么样,车王的人气犹在——每一个他出现的地方,刺耳的尖叫,汹涌的热情,泪眼婆娑的女车迷,长枪短炮的记者。这种画面,时隔三年,我们再度见识到了。
所以,无论舒马赫的F1生涯还能留下点什么,至少他刺激了票房,点燃了人气。这一点无需置疑。
上海站的明天,在哪儿?
C迷局
这已是F1第7次来到中国上海,同样,也是上海站与F1首期合约的最后一年。
七年之痒
七年,漫长的F1战史上,还算比较新鲜,但无疑上海站已经在围场人士心目中有了稳固的一席之地。
很多人习惯了她,并爱上了她。
在我到达上海后,一直都有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感觉弥漫其中。大家似乎都想方设法吸引目光。
首先,长着一副中国人脸庞的董荷斌,在接受采访时,还无法用中文交流,尽管如此,其经纪人王小姐的手机还是被打爆了,雷诺的三号车手上场比赛的机会微乎其微,但他依然有着独特的、令人着迷的“中国元素”。
然后,巴顿和传说中的“朋友”汉密尔顿站在一起,宣扬尊尼获加品牌的“喝酒要理性”的概念,大有“朋友,干了这杯酒”的势头。
周五练习赛那天,我们甚至还看见费斯切拉穿着一件雷人的礼服在围场里到处晃悠……
游乐结束?
实际上,这个圈子有着很多轻松时刻,并且逐渐向围场外的人传染。
一个形色匆匆的国外记者,一头撞上了新闻中心的玻璃门,而且不是在没人的时候,而是在房子里坐满了记者和工作人员的好时机;中国记者纷纷被邀请到“法拉利之家”吃正宗的意大利餐,这是七年来的头一遭,有人被甜蜜冲昏了头脑,感叹“仿佛置身意大利某个小镇”;国内某网站的女记者采访董荷斌,过于投入,忽略了在一旁的董妈妈——她甚至把董妈妈当成了服务员,“给我来杯茶,谢谢”……
对于众多偶尔能过着“F1生活”的人来说,上海站就像一个巨型游乐园。但事实上,游乐场面临着“熄灯关门”的命运。
依照上海方面当初与F1管理公司达成的合同协议,上海站的举办期限是2004年至2010年,今年是协约的最后一年。
伯尼的表态
4月16日,新闻中心,面对“上海站命运”的问题,F1大掌门伯尼重复着去年在这里说过的话,“2010年后,F1继续落户上海”,但请注意,他后面还跟了一句,“如果上海方面愿意的话,如果谈判一切顺利的话。”
出于对中国庞大市场的艳羡,伯尼当然期待着一份新的续约合同。但国际汽联的一个内部人士对记者透露,上海站上座率明显不足,可能会影响到新合约的签订。
其实,在这七年间,F1上海站屡屡展露出“不专业”的一面:上赛场入口处那块醒目的大招牌——“上海国际赛车场欢迎您”,下面英文的第一个单词“welcome”竟然拼成了“welocme”;而去年,维特尔夺冠后本该播放红牛车队注册国的国歌,应该是红牛老板马特基兹祖国奥地利的国歌,但喇叭里传出的居然是英国国歌……
神秘的评估报告
当年与国际汽联签订赛事合约,上海市政府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很大的原因是作为一个世界性赛事,F1能给上海这座城市带来无法估量的宣传效应。事实也证明,在上海申办和举办世博会过程中,F1中国大奖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另一方面,上赛道每矗立在那儿一天,其实都代表着无穷资产的流失。有数据表明,上赛场每年的亏损数额,达到惊人的2亿人民币。
这些年金融危机肆虐,加拿大站、法国站、德国站相继退出F1。去年,上海市政府也起草了一份“F1赛事对城市影响的评估报告”——一边是巨大的“亏损漏洞”,一边是诱人的“宣传效应”,上海媒体认为,上海站续约与否,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份报告。
赛事经营方上海久事国际赛事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杨亦斌这样说,“上海站办了这么久,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体育赛事,它身上承担的意义更为深远。”
下一个轮回在哪里?据悉,今年11月之前,关于上海站的命运将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所有人都在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