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报》徐茜:思考赛车圈(之三)——职业

http://sports.sina.com.cn 2007年03月28日18:18  新浪体育

  到2006年:

  ×中国拥有在中汽联正式注册的车手已经超过3000名;

  ×中国每年举办各类正式赛事超过80场;

  ×2006年,F1上海站观众人数达到30万,同时成为中国收益最高的体育项目;

  ×2006年,A1 GP在中国举办2场比赛,分站上海、北京;

  ×2006年,中国越野赛报名参赛车辆超过80辆,超过国际同级别赛车规模;

  ……

  从规模、场地、参赛车辆和人员来看,中国汽车运动的赛事规格越来越高,中国已然成为亚太区赛车运动强国。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汽车运动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从业者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了呢?去问其中的每个人,找来的答案估计都会是:苦笑!

  遥想20年前“港京

拉力赛”的盛况,回顾中间几起几落的跌宕,再看今天数字的辉煌,
赛车
在中国的命运实在富有戏剧性(这一点至今未被影视界大腕发现确实遗憾),但我们就此沉浸在故事所演绎的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也很危险。

  因为,用真正的经济学理论衡量,汽车运动在中国还没成行成市,20年的长篇连续剧故事中,人物、事件、场景等充其量发生了一些量变而不是质变。

  这么说的依据在于:与类似的娱乐业、相关的汽车业、不搭界的其它许多行业相比,这个行业迄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一批职业车手、职业经理人、职业车队、职业俱乐部、职业赛事组织机构等等。

  在商业社会里,所谓“职业”是一种生存语言,它意味着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满足某种社会需求,于是需要通过规范操作、专业精神、团队合作、忠诚度等,令所从事的工作纳入约定俗成的标准之中。中国的服务行业、IT行业、

汽车行业、家电行业等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相信但凡“出来混的”对此都心知肚明。

  但是,在中国赛车业现状里,“职业”还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概念,除了个别“优秀生”(往往来自港台地区),大部分人对于车手应该怎么做、车队应该怎么管、赛事应该怎么运营等心里没底,也没人能给出一个可以服众的“规范”,“专业”则往往被异化为“好成绩”,“团队”的聚散更是家常便饭,利益则是维系“忠诚度”的最大砝码。

  大家按照各自的经验和想法行事,谁也说不出个优劣长短来,适者生存。对此,圈子里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土贼”。

  这一切源于早年间中国赛车的玩家们相对比较“纯洁”,多半是兴趣使然,偶然的际遇一脚跨进这个门槛,从此任劳任怨一发不可收拾,玩赛车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娱自乐的心结。但那时候,偌大个中国也就那么几个“病人”,中汽联开年会摆一个大桌子就都可以坐下了。

  现如今,这个圈子呈几何级数增长着,俨然一个大家庭。更可怕的是,这些年,由国内国际赛事组织操办的赛事已经越来越职业,这同时意味着与赛事相关的方方面面的运营成本也在走高。这时候,如果其它环节的职业化进程不跟上,中国汽车运动的发展始终存在着隐忧,会发育成一个长不大的畸形儿。

  时不时也会听到某某被父母从小送出国学习赛车,也有自己(或者父母)把一辈子绑定赛车开始有意识经营的,更看到越来越多的厂队参战、外援车手加盟、国际赛事推广公司及赛事机构在中国紧锣密鼓试水、评估。

  “职业”的脚步声似乎很近了,那么,大家准备好了吗?

  (撰文:徐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0,60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