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隆索VS雷克南:年轻一代比拼 谁能成伟大车手? | ||
---|---|---|
http://sports.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12:02 全体育 | ||
![]() ![]() 图片来源:新浪F1赛车频道 查看全部体育图片 循环图片 2005,他的故事,他的事故 文/舒非 如果欧洲站少一圈……
如果阿隆索得为自己摩纳哥站的两次抄近路买单…… 如果雷克南的迈凯轮赛车少几次练习赛中爆缸…… 如果赛季晚开始一个月,或干脆再多上几站…… 在许多人看来,正是这诸多“如果”的合理决定了2005赛季F1总冠军归属。 驾驶着最快的赛车、和阿隆索一样取得7次分站冠军的雷克南,继2003年后又一次扮演悲情人物,成为希腊神话中被命运击败的古典式英雄;至于阿隆索,F1历史上最年轻的车手总冠军、舒马赫时代的终结者,只不过偶然“偷”来了一座王冠:抄近路赶超对手是功利,获胜后手拍轮胎示威(对手雷克南因爆胎而退赛)是轻狂,新闻发布会上的谈吐是不知检点,为了求稳任由被套圈的红牛超车是胆怯——铺天盖地的诟病随荣誉而来,给阿隆索金光灿灿的奖杯染上几分铁锈的腥味…… 注意,质疑阿隆索的还不仅仅是车迷:在权威杂志《AutoSports(汽车运动)》年度最佳车手的评选中,阿隆索同样败给了手下败将雷克南,年度亚军似乎才是真的“年度第一”。 真的是这样吗? 故事VS事故 不妨套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在F1中,并非永远是最快的赛车赢得最后的胜利。雷诺的幸运和迈凯轮的不幸同样有其必然性所在。如果将阿隆索的胜利完全归结于运气,对西班牙人来说,实在有失公平。 首先,从团队来看,在2005赛季更早适应F1新规则的雷诺的确比其他车队占得了先机,但三站过后,迈凯轮业已显示出赛车速度上的绝对优势。在余下的4/5个赛季中,迈凯轮始终无法完成反超,这当然不能完全归为运气。速度和稳定是F1赛车赖以生存的两大法宝,缺一不可。拥有速度的雷克南接二连三在练习赛中爆缸,而车队在几个月中也一直未能解决赛车的稳定性问题,输也只能说是输在自己身上。相反,雷诺赛车却给了阿隆索十分稳定的支持,西班牙人在19站比赛中仅一次退出,车队的技术支持居功至伟。如果有“年度最佳团队”的评选,相信雷诺当选绝无非议。 其次,从车手来看,阿隆索和雷克南之间,更多的是风格之争,而非高下之分。所有F1车手都希望自己能驾驶最快的赛车,但真正伟大的车手能用技术弥补赛车性能上的某些不足。在许多人看来,只要给雷克南一辆好车,他就能给你带来冠军,这一点和他的芬兰同胞、前世界冠军哈基宁极为相似;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在相对弱势的情况下、阿隆索取得的胜利就不值得尊敬。面对着更快的迈凯轮,阿隆索必须将赛车性能发挥到极致,必须要完美地通过每一个弯道,做好每一个单圈,而这一切更近似舒马赫的风格。 在赛道上,“冰人”雷克南是个充满战斗激情的斗士,但他有时也会因急躁而犯一些错误,付出沉重的代价,欧洲站最后一圈爆胎就是一例,其实在比赛最后阶段雷克南赛车的轮胎已经出现问题,但他选择留在赛道上赌博,结果10分变成了0分,相反,如果他当时选择进站换胎的话可能反倒能挽回8分。而阿隆索在比赛中则总是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冷静,他是一个能够控制整场比赛节奏的车手,很少去冒不必要的风险,甚至能为了胜利“忍辱负重”,所以他总能完成比赛取得积分。换句话说,雷克南的风格近似塞纳,而阿隆索则完全是“教授”普罗斯特的克隆版,而这两种风格之高下最终只能归于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无解问题:在F1中,激情与胜利,究竟哪样更重要? 抛开风格不论,雷克南和阿隆索的技术在年轻一代中同样出类拔萃。从车迷的角度来看,雷克南式一骑绝尘的胜利更让人印象深刻,而日本站最后关头压倒两辆雷诺赛车夺冠的情景更挣得了不少同情分。在两人的直接对话中,雷克南似乎占据上风,这也让阿隆索的胜利更无法令人信服。果真如此吗?抑或这只是选择性失忆的结果?不要忘了今年的伊莫拉赛道,西班牙人在舒马赫的穷追不舍下守到了最后,而一年前的雷克南却在相同情况下自己滑出了赛道。如果抛开赛车性能差异不谈,阿隆索在技术上是最接近舒马赫的——他们都能驾驶并非最好的赛车赢得最后的胜利。 或许弯道技术更能说明两位车手的不同风格。阿隆索在伊莫拉展示了自己完美的弯道技术,在入弯前他总要先用难以察觉的动作来触动刹车,然后猛地一下踩住,以此实现最大程度的减速,同时让空气动力学的效用发挥到最大;随后,阿隆索松开刹车,任雷诺赛车在弯道滑出一个近乎切线的轨道,以保证赛车在弯道中间达到速度最低点,而等到R25终于冲出弯道时,其速度之快又迅速回复。西班牙人在每个弯道为每个千分之一秒拼搏,这也是他经常能在与迈凯轮的较量中创造最快圈速的原因,要知道在直道上,雷诺和迈凯轮几乎不是一个级别。 与阿隆索不同,雷克南过弯时采取延缓刹车减速,他宁可来一个“惊险”的转弯也不愿意放弃追求在直道尽头所能达到的最高速,而这一切需要赛车的调校永远处于最佳状态。他能不断创造最快圈速,但这种驾驶风格对于赛车的损耗之大显而易见;他能让赛车性超出极限的快,且绝不会因此而犯错,但一旦赛车出现问题时,他就可能比别人犯下更多的错误。 纵观2005赛季,阿隆索的幸运在于雷诺为他提供了一部完全适合其驾驶风格的赛车:虽然这辆赛车谈不上最快,但它却是最稳定的。阿隆索能利用自己的技术在每一个弯道去挽回直道上的损失,即使无法夺冠,也能保证登上领奖台。 而雷克南的不幸也正在于此。迈凯轮赛车虽然速度够快但略欠稳定,赛车状况良好时雷克南一骑绝尘,但有时却在练习赛就累趴下了。“生尽欢,死无憾”固然是赛车手梦寐以求的一种境界,但比赛,更多时候比的恰恰是“谁比谁活得更长”。 伪拉丁VS“伪”北欧 尽管阿隆索在赛道上击败了雷克南,但在场下人气的比拼中,他却明显处于下风。雷克南才是媒体的宠儿,车迷的宠儿。尽管阿隆索才是“后舒马赫时代”第一个世界冠军,很大一部分车迷却愿意将雷克南当作德国人的接班人。 许多人已经忘了,成名之初的舒马赫其实也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主,1994年澳大利亚站和希尔撞车、1997年欧洲站撞向维伦纽夫,曾经也是他似乎永远洗刷不清的污点。然而,当你不断取得胜利,那些批评你的人总有一天会闭嘴。如今的舒马赫已经成为F1的神,曾经充满争议的故事再无人提起,以前种种饱受非议的行为现在被车迷们以“个性”释之——在一个成王败寇的时代,历史永远只向胜利者献媚。 阿隆索是西班牙人,但这个年轻人身上却绝少拉丁人天生的奔放。他已经是西班牙的超级英雄,但却选择生活在国外。大多数F1车手喜欢定居在逃税天堂摩纳哥,进而享受这里的灯红酒绿,但阿隆索却选择了英国牛津。生活在这个大学城中,不仅可以更接近雷诺在英国的基地,更能远离那些让人分心的诱惑。雷克南、巴顿的私生活经常成为大小报纸的头版头条,但比赛之外的阿隆索几乎悄无声息,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而这一点又和舒马赫极其相似。阿隆索知道低调的价值,懂得尊重别人的价值,也明白自己该怎样做事——为了专注于赛场,他选择逃避媒体。每场比赛后,阿隆索总是很喜欢研究其他对手碰到了什么事,他整天呆在赛道上,琢磨着,自得其乐。与此同时,阿隆索也是一个擅长交流的人,F1车手们是出了名的难以接近,阿隆索堪称F1世界中的费德勒。他从来不轻视任何人,习惯性地在车库里吃饭(和早年的舒马赫相似),这事实上也是另一种个性表达。 而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有着“冰人”之称的雷克南却没能继续自己的宁静,虽然在新闻发布会时他依然冷漠、冷静、金口难开,但在和F1赛车无关的场合下,在人不太多的社交场合中,他却也可能成为滔滔不绝的话匣子。在刚进入F1的头几年里,雷克南听从了同胞哈基宁的建议——打开耳朵,闭上嘴巴。他很少和同行谈论赛车技术、享乐或者女人,尽管相貌俊美的他已然为自己赢得了无数车迷。但成名后,雷克南却悄悄发生了一些变化,他酗酒的消息登上了英国小报的头条,他和酒吧女郎共眠的场景被妻子“捉奸”。然而,尽管迈凯轮车队一贯以稳重高贵闻名,但车队经理丹尼斯却向来相对宽容,对手下爱将偶尔的出轨,他选择视而不见,更何况雷克南是车队的宠儿,是车队未来夺冠的希望所在。最终,芬兰人没有为这些负面新闻付出代价,而媒体们也从此更愿追捧这样一位随时可能带来新闻的明星。 显然,赛场外的阿隆索和雷克南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一如当年的塞纳和普罗斯特。赛道之外两人不存在竞争,或者说,暂时还没能形成竞争。阿隆索不具备(似乎也不在意)足够的人气,他关注的是自己的成绩;而媒体显然比雷克南本人更关注芬兰人的人气。阿隆索选择了一条舒马赫似的生活,只要他不断取得胜利,媒体对他的亲睐也是迟早的事,而关于他的功利和小气将不再有人提起;而雷克南却无法从媒体的聚光灯下脱身,在胜利时,人气会为他锦上添花,但一旦长期屈居人下,他并非没有成为“库特哈德第二”的可能。 人总有老的一天,而要达到舒马赫这样“老来俏”的境界,没有世界冠军或者只有一两个世界冠军都是远远不够的——于是,阿隆索选择“背叛”雷诺,投奔迈凯轮;于是,雷克南距离红色法拉利越来越近…… 伟大VS变数 早在两年前,阿隆索和雷克南之争就已拉开序幕:谁会成为舒马赫的接班人?那一年,雷克南取得了车手亚军,直到最后一站都还有逆转舒马赫的可能,而阿隆索则打破了一系列F1纪录——他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分站赛冠军、最年轻的杆位获得者、最年轻登上领奖台的车手,其在匈牙利站将舒马赫套圈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和阿隆索的车手总冠军相比,雷克南的“年度最佳车手”称号显然只是一个安慰奖,在两人“瑜亮之争”第一集中西班牙人显然占了先机。对阿隆索来说,年轻是他最大的资本,他比许多伟大车手有更多时间去开创自己的时代,而一切征兆也对他有利:舒马赫也是在自己的第三个F1完整赛季(1991年他仅参加了6站比赛)取得世界冠军,他也是被布里亚托利慧眼看中,他第一个世界冠军也是在贝纳通车队(雷诺的前身)取得——这也正是阿隆索的支持者将他视为舒马赫第二的原因。 但历史同时显示,如果阿隆索要成就伟大,其前途必然充满变数。舒马赫虽然在贝纳通取得了两个世界冠军,但他真正的成功却是在法拉利,1996年那次转会堪称惊天动地,当时谁也无法理解德国人为何要从冠军车队转至成绩平平的法拉利。伟大之路有着惊人的相似,方吉奥的5次世界冠军分别代表5支不同车队取得,普罗斯特的4个世界冠军也历经迈凯轮和威廉姆斯,即使是为迈凯轮夺得了3次世界冠军的塞纳,也在职业生涯后期转会威廉姆斯,只是伊莫拉悲剧中断了他可能更惊人的表演。 对阿隆索而言,未来充满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将历史改写。1997年的维伦纽夫在进入F1的第二个年头就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但1999年他加盟英美,从此再没能取得任何分站胜利,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墨守陈规往往意味着与伟大无缘,但变数也可能意味着歧途。 平心而论,现在的雷诺还算不上一支伟大的车队,上赛季初,雷诺高层就曾传出如果今年车队不夺冠,就将退出F1的论调。雷诺对F1的忠诚度是无法与法拉利、迈凯轮、威廉姆斯这些传统车队相比的,他们的投入在各车队中也只能算中等。阿隆索与雷诺的合同在2006年后到期,新科世界冠军选择了更有前途的迈凯轮,而雷诺也可能在2007年彻底退出F1车坛。 相比之下,雷克南的伟大之路更充满挑战,因为他需要一部跑得最快且性能稳定的赛车。如果2006年迈凯轮不能解决稳定性问题,无法提供雷克南一辆能让他成为冠军的赛车的话(纽维的离去加深了这种疑虑),即使尚未如传闻所称已与法拉利私定终身,芬兰人也总有一天会离开,阿隆索的到来更将这种可能变成了几乎确定的事实。上赛季中期,法拉利的经理让·托德和技术主管罗斯·布朗都曾毫不讳言,他们准备向芬兰人开出一份极具诱惑力的合同,就等雷克南点头了——但去年冬天阿隆索的火速转会却显示车队已不相信他们最终能留下芬兰人。再换句话说,雷克南总会在不远的未来成为车手总冠军,尽管到那时他未必披着迈凯轮银色的战袍。但要明白,冲击冠军的机会并非时常出现,你失去一次就少了一次,而雷克南已经浪费了两次。 2006年,F1的规则又将出现重大变化,V8引擎、新排位赛、可以更换轮胎,这实际上是对规则的复古,再加上已经宣布06赛季后退出F1的米其林注定无心恋战,许多人相信红色法拉利将卷土重来。2005年规则最大的受益者雷诺和阿隆索将面临新的挑战,迈凯轮同样如此。至于2007年……他们会成为为银箭一统天下通力合作的亲密战友?很难想象。最可能的图景是:红色的雷克南、银色的阿隆索,在赛道上你追我逐,为新的东家上演全新的历史。 只有伟大的对手才会成就伟大的车手,曼塞尔、普罗斯特成就了塞纳,希尔、哈基宁成就了舒马赫;现在轮到了阿隆索和雷克南,在变数发生前的2006年,继续期待自己的故事、对方的事故。 ![]() ![]() 52期《全体育》杂志封面 循环图片 《全体育》发行电话:67196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