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风暴

四大改变创造价值--F1中国站上海今年做得更出色


http://sports.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2:10 新闻午报

  伴随着阿隆索的一骑绝尘以及雷诺的双冠王,F1中国站终于为今年的F1大奖赛画上了一个相对比较圆满的句号。而抛开场内频繁发生的事故不提,昨天的上海赛车场继去年之后再一次出现了爆满的场面,赛事的相关服务也由于有了第一年的经验而变得忙而不乱,中国站正在慢慢变成一场符合国际标准的世界性赛事。

  变化   1 比赛真正落入凡间

  在本次F1大奖赛举行前,上海赛车场副总经理,中汽联副主席郁知非就曾经表示,要让F1中国大奖赛真正落入凡间,让每一个前来观看比赛的车迷都有种亲切感。

  从三天的比赛来看,落入凡间的口号已经深入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脑中。观众们在还没抵达上赛场时,沿途就会感受到浓重的比赛氛围。飘荡在空中的汽球,挂满整个

赛车场周围的广告牌,都将F1的辐射力扩展到了周边5公里左右的范围。而到了赛场内部,一片接着一片的车队展示区更是让人目不暇接。

  据了解,在比赛还有几天就要开幕的时候,郁知非听说上赛场某些食品供应商准备在这里向顾客狠宰一刀,于是他立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交涉。“他们原本准备把一瓶水的价格定在10元,我就和他们说,这个价格不是所有人能接受的,别以为来看比赛的人都很有钱,其中有不少人是省吃俭用才买到票的。”

  据记者观察,赛车场周围的食品销售商店基本上还是以一种比较合理的价格向车迷出售,而大部分人在吃方面所花费的钱也仅仅与看一场电影相同。

  变化   2 车迷水平趋向职业

  今年前来上赛场观看比赛的车迷数与去年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其中不少人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专家,观看水平也大有提高。

  据悉,不少车迷团体已经取消了会员的地域性,上海乃至全国几乎都有他们的成员。就法拉利的支持者来说,不少外地的车迷此次专门利用双休日的机会来上海观看比赛,他们身着统一的车队队服,摇着特意制作的大面队旗,为喜欢的车手加油助威。此外,车迷们选择看台的位置也更为理性,不再将高端票价锁定为唯一目标,不少人都选择了既廉价又能享受“太阳浴”的草地票。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站也已经引起了不少国外车迷的关注。在本次的比赛中,国外车迷占据了不少看台,有的是专门从西班牙赶来看阿隆索夺取双冠王的,有的则是KIMI的铁杆粉丝。“上赛场并不仅仅希望吸引国内车迷,其他地方其他国家的车迷也是我们的顾客,希望明年他们能继续来支持我们。”针对车迷群体在素质上的变化,郁知非兴奋地说道。

  变化   3 裁判水准更为专业

  今年,上赛场在裁判以及工作人员的数量上进行了裁减,裁判人数由去年的1200人降低为997人,其中医务裁判由126人减少至99人。在调整的过程中,保留了大部分技术骨干和裁判骨干,志愿者人数也相对减少。但是,数量上的减少并不等同于质量上的下降,通过对裁判队伍的精简和强化训练使指挥更加精干有序、顺畅高效。

  昨天比赛后,尽管迈凯伦车队把出事的原因归咎为上赛场的场地问题,但就连他们也把赞美声送给了一直在场外服务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这种精神让我们钦佩,要知道这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在蒙托亚的赛车带起窨井盖后,赛车场出动了安全车,此时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抢救以及检修赛道。“那个时候其实我们也蛮紧张的,比赛之前查看赛道都挺安全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由于赛道本身具有排水沟,功能是排去积水,上面有盖子,我觉得可能是重力大了把盖子掀起来了。”赛后,一名裁判在回忆起事发的过程时分析道。此后,裁判们开始沿着赛道一个一个检查窨井盖,并在可疑的盖子上狠命地踩上两脚,保证了随后比赛的安全性。

  变化   4 交通有序

  去上赛场开F1,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只有一个交通工具———坐赛车场的班车。主办者在吸取了去年的经验后,在今年的组织上改变了以往的单一方式,而这也为今年的F1的成功举办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去年,上赛场虽然将首年中国站办成了一届成功的大赛,但在交通问题上,在会后的总结期间仍然得到了不少的批评。今年,他们采取了多项措施,如缩小控制范围、放宽对

出租车的进场限制以及对周边货运车辆及时进行分流,以确保观众及时抵达上赛场。而从记者的亲身体验来看,这一系列的措施的确做到了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当记者坐上班车后,基本上只要一个小时左右就能抵达上赛场,而且没有任何交通阻塞的问题。而到了赛车场之后,观众们也基本上只要步行十来分钟,就能抵达各自的看台。此外,自驾车的车主也在这几天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服务,除了最后一天由于人数骤增外,前几天的交通基本上没有情况出现,而停车这一老大难的问题也随着分照停车而变得相当轻松。

  不过,在返回上海市区的过程中,交通还是引出了一系列的麻烦。由于在短时间内一下涌出了十几万人,赛场附近的交通一下无法承担,出现了短时间拥堵的情况。而记者坐班车返回市区的时间,也由原本的一小时变为了近两小时,这一问题值得上赛场在明年的比赛中好好思考一番。

  -本报记者|鲍华麟|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300篇。


 

评论】【体育沙龙】【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