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媒:体育界引进“混血”球员乃饮鸩止渴非妙计

2015年08月21日08:15    大洋网-广州日报 收藏本文
受NBA选秀网站关注的北京男篮三队球员丘天受NBA选秀网站关注的北京男篮三队球员丘天

  ■策划 邬恺山 ■撰文 黄维 许蓓

  ■本期特邀嘉宾 广州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廖八根

  近日,北京男篮三队的中锋丘天饱受关注,他引起了美国选秀网站的关注,还出现在球探的报告里。他的父亲加尼尤是一位非裔美国人,母亲是北京人。这些年,在世界各国除了归化球员外,还逐渐出现了混血的高水平运动员。对这种身体素质必然存在先天优势的运动员,我们应采取什么态度?要把工作重心放到发掘这些先天素质就好的球员吗?对于运动项目来说,这样做能够全面提高水平?还是饮鸩止渴?

  某些方面,混血选手确有优势

  现状:各项目涌现混血选手

  黄维:从此前的华天、丁慧,到现在饱受NBA选秀网站关注的北京男篮三队球员丘天,都是混血选手。NBA一些专家对于丘天的分析是,“有爆发力、速度和弹跳,同时也具有柔韧性和灵活的手感”。非裔美国人和中国人的混血,似乎把两个人种的优势都结合了起来。

  许蓓:“运动基因”的确是科学的说法。比如,在“运动之母”田径的赛场上,就是以人种论英雄的,100米的速度之争、长跑的耐力之争,都是黑人的天下。有很多科学研究认为西非人种的生物力学和生理生化特征,使其比其他人种更适合短跑运动。

  廖八根:基因是个很奇妙的东西。我们大概了解一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这种基因的多态性和人体的耐力有关。我们此前研究的时候就发现,肯尼亚的一些耐力很好的长跑选手,他的这种基因形态比较多。还有研究发现,很多进入超级马拉松小组的运动员,他们身体中有种叫“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基”,有这种基因形态,他的耐力特好,跑起来不易疲劳。

  许蓓:我认为亚洲比较成功的混血运动员,都是“老天赏饭吃”,因为他们具备过人的运动基因,才能代表亚洲国家进入世界体坛。今年7月,在哥伦比亚卡利举行的世界少年田径锦标赛上,16岁的日本小将萨尼布朗两次刷新赛会纪录,并最终以10.28秒的成绩夺得男子100米冠军。萨尼布朗就是一位混血运动员,他的父亲是非洲加纳人——加纳属于西非地区,盛产“飞人”,而萨尼布朗的母亲则是纯正的日本人。

  黄维:所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不是所有先天运动基因出色的人,都能成为顶级运动员。就像前面提到的萨尼布朗,他先天出众,从而获得了日本国内媒体、田径机构的关注,并依靠自己的名气和外界的寄望,得到了更好的训练条件。

  发掘“混血高手”可遇不可求

  设想:能否定向选“混血”英才?

  黄维:此前有不少观点认为,随着社会的融合和“地球村”概念的逐渐成熟,甚至可以把挖掘更多的混血运动员作为某些项目的发展重心,以期更快地提高成绩。甚至有更加激进的看法, 认为可以主动去“造”一些混血运动员。

  许蓓:我觉得混血运动员是可遇不可求的,不能成为一种策略。首先你得看这个国家的对外开放程度。在日本,因为有美国驻军,本地人与黑人通婚会比东亚其他国家多,自然获得优秀运动基因的机会更多。在中国,比如在广州,只是近年才涌现了众多常住的非裔人士,但中非通婚并不是很常见。

  廖八根:这其实就是有一个概念,叫“基因选材”。这一概念很早就提出了,但很难应用到实践中。因为从运动科学角度来看,运动能力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也不是说由唯一一种基因决定的。高水平运动员也不是受单一基因影响,他的运动能力由很多基因共同决定。

  许蓓:要靠“混血造人”的策略来发展本国的竞技体育水平,考虑到婚嫁自由的原则,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不可能执行的策略。而且也并不是每一个混血儿都能具备出色的运动基因,即便天赋到位,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走上职业体育这条道路。

  廖八根: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基因选材也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界现在研究基因谱,只算刚入门。打个比方,爆发力是由“alpha辅肌动蛋白3”决定的,存在于快肌纤维中,诸如此类。

  黄维:我倒觉得这是一条可行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包容度的提升,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异族通婚的情况。且不说运动基因的研究成果,如果他们很小就展露出跑、跳的天赋,同时也愿意从事运动训练,为什么不让他们试试呢?

  “混血军团”或有深远社会效应

  未来:不只影响体育

  许蓓:混血运动员跟“雇佣军”不一样,归化的运动员是得不到本地人普遍的认同感的,但混血就不一样,他们身上有本地人的基因、母语是本国语言、生活习惯也与本地人没有差异。

  黄维:我认为美国就是一个例子——世界上的很多民族都在那一片土地上融合、发展。美国在许多项目上都十分强大,需要爆发力的项目有非裔选手,游泳上有白人选手,而在亚洲人擅长的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中,他们也有亚裔选手出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美国乒乓球队派出的王浩平、邢延华、张安和吴炫宁都是华裔选手。

  廖八根:纯粹从形态素质来说,混血选手对于许多项目的帮助还是很大的。从人体结构来看,变向能力好需要什么?骨盆小。那么男人的骨盆比女人小,非洲人的骨盆比亚洲人小,他们很多都是“倒三角”体格。而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物种的杂交是有利于“优胜劣汰”的。我们的文化、科技也是一个道理,有交流才能有进步。

  黄维:我担心的问题是,混血球员能把运动项目的发展水平推进到什么程度?很可能若干年后,这些运动项目虽然由于混血选手的身体素质原因,运动成绩提高了,但最终我们对于运动的理解还和其他运动强国有差距,我们还是未能追赶对手。这会不会导致“混血依赖症”呢?

  廖八根:其实竞技体育选材的标准就是“他能力强,我就选他”。倒不用顾虑重重。我个人认为,我们国家在运动发展上投入了那么多,三大球到现在进展还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如果以后混血军团真的能使我们的运动水平突飞猛进,这也是有可能的事情。

  许蓓:我觉得混血运动员的成功,可以看做体育文化“无国界”的一种体现吧。比如,如果有一天日本的萨尼布朗能代表亚洲站上奥运会、世锦赛的男子百米决赛跑道,我相信日本人和加纳人都会为他的成就感到高兴。

文章关键词:混血运动员CBA

点击下载【新浪体育客户端】,赛事视频直播尽在掌握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