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文汇报:CBA商业运营下的迷茫

http://sports.sina.com.cn  2012年02月20日14:14  东方网-文汇报

  俱乐部动辄千万引援,联盟吸引创纪录的22家赞助商,CBA(微博)步入第17个年头,似乎越来越“不差钱”。

  可现实,远不如表面那般风光。自2005年篮协与盈方签下一纸“7+5”的长约以来,CBA的商业运营始终处于高度集权的状态——独揽经营大权的盈方统管商务开发,俱乐部除了坐等分成,只能依靠单一、畸形的创收模式,见缝插针寻找财路。

  职业体育,商业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在CBA这样的“职业”联盟里,俱乐部的商业运营早已被点了“穴”。球队老板只能感叹花钱容易赚钱难,未来“钱景”依旧迷茫。

  收支缺口困扰球队

  一场疯狂的军备竞赛,拉开了本赛季CBA的序幕。JR史密斯(微博)300万美元,肯扬·马丁265万美元,钱德勒200万美元……为了不在引援上落于人后,不少俱乐部不惜血本重金投入。仅财大气粗的新疆队一家,就豪掷8000万元搭建冠军班底,如此大手笔的确令人震惊。

  按照过去几个赛季估算,一支CBA球队每赛季的开支平均为2500万元左右,而大部分球队的总收入还不足1000万元。随着大牌外援涌入,资金投入进一步加码,原本就已存在的收支缺口进一步拉大。同样以新疆队为例,本赛季成功吸引22家赞助商,当属联盟中商业运作最成功的俱乐部。但相比于球队的巨额支出,这笔收入也不过杯水车薪。

  造成CBA球队入不敷出的原因,主要在于商业运营渠道过于狭窄。冠名、门票以及少数场地广告,几乎就是俱乐部手中全部的“吸金”平台。“在非常有限的运作空间里,我们绞尽脑汁,几乎做到了极致。”上海男篮副总经理钱安柯不止一次表示,商业运作的确很难拓展开去。

  如果说,篮协在CBA关注度有限的情况下将商务开发打包给盈方,不失为一种资源集中运作的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CBA越来越受到球迷和商家的青睐,曾经的商业运营模式显然难以适应其快速发展。如今很多时候,俱乐部并非没有能力和资源去“吸金”,却被束缚在当下模式的条条框框里。原本可能获得的收入增长,变得可望而不可及。

  权益下放尴尬遇冷

  面对来自俱乐部的抱怨,盈方和篮协并非无动于衷。按照当初签订的合同,今年是双方第一阶段合作的最后一年。虽然续约没有悬念,盈方还是开始尝试改变。

  根据CBA联赛委员会决议,本赛季各俱乐部新增两项商业权益——赛场罚球圈广告和比赛服短裤广告。消息一出,俱乐部纷纷为政策开放鼓掌叫好,但同时也表现出种种疑虑。一方面,篮协为罚球圈广告统一设定了300万元的门槛,并要求赞助商类别不得与联赛保护产品类别相冲突,这使得俱乐部招商难度和自主性加大。此外,联赛开始时已近年尾,不少商家的预算计划早在年前就已制订完成,临时“搬救兵”显得非常匆忙。

  随着常规赛落下帷幕,商家们的冷淡反应,印证了球队老板的疑虑。大多数CBA赛场的罚球圈广告位,始终处于“裸奔”状态。直到三天前,本赛季首度杀入季后赛的山西队,还在通过工作人员的微博呼吁:“仍有罚球圈广告位亟待招商”。与此同时,还有部分投资人感叹,就算将两处广告都推销出去,获得的四五百万元收入,也根本无法解决经营上的困难。

  不过,尴尬遇冷也好,步子太小也罢,迈出商业权益下放这一步,已经就是很大的进步。若是再不改变,联盟管理者们只能祈求,投资人继续怀有“赔本赚吆喝”的热情和勇气。心甘情愿将大笔投入换算成企业“广告费”,又或者干脆当作“形象工程”,否则,以原有的商业运营模式,俱乐部根本无法生存下去。

  本报记者 谷苗

分享到:

相关专题: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专题 

更多关于 CBA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