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亚锦赛拷问CBA造血机制 若全派替补恐小组难出线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9月19日05:28  扬子晚报微博

  男篮亚锦赛小组赛第一阶段打完,三场完胜并不能消除人们对中国男篮的怀疑。因为,相对于对手伊朗的主力替补多点开花,中国男篮替补席上的表现着实让人失望。用一位广东老记的话说:“男篮除了5名主力,其他人不会打球。若让替补打,小组赛肯定出不了线。”我们标榜为职业的CBA联赛已经16个年头了,依然在靠老将支撑,为何迟迟培养不出下一个姚明,下一个胡卫东呢?

  现象——

  替补疲软 观众跺脚

  “一上主力就拉分,一上替补就被追分。”这是男篮小组赛的真实写照。

  小组赛最后一个对手阿联酋队,基本上就是上个月参加深圳大运会的阵容。在大运会上,以CBA“菜鸟”组成的中国大运男篮,还以85比80战胜对手,可见这支阿联酋“学生军”的实力属于“草鸟”级别。

  正是因为对手实力太弱,中国队干脆将有些体能透支的王治郅“雪藏”了起来,连出场名单都没有进入。中国队的开局十分顺利,打出了一个12比0的得分高潮。主帅邓华德看到对手的实力实在太差,逐步将主力球员放在替补席休息,让替补球员上场锻炼。孰料,中国队替补球员的表现太不给力,甚至在很长时间内被阿联酋队打得没有脾气。

  下半场,中国队不得不再次派上主力阵容,重新确立比分优势。此时,主帅邓华德也不敢使用全替补阵容,而是采用一两名主力球员带替补的阵容,令阿联酋队大幅度追分的情况没有再次出现。

  赛后,中国队的年轻后卫于澍龙承认,年轻球员在场上的表现确实与老队员有很大差距,还不具备在关键时刻独当一面的能力。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男篮替补的疲软让武汉的球迷很不满意,每当中国替补打出臭球时,球迷们都为对手助威,面对身高比自己几乎低一头的阿联酋内线,替补席上的张兆旭和苏伟(微博)都能够在内线轻松摘下篮板,但二次进攻不是投偏就是被对手干扰。张兆旭在一次篮下强攻中甚至出现连摘三个篮板却没有把球打进的场面。看得观众直跺脚。

  释疑——

  没有好后卫 选材有误区

  亚锦赛小组赛第一阶段结束,中国男篮能否夺得本届亚锦赛冠军依然是个大大的问号。从小组赛第一阶段看,男篮表现最为出色的球员是易建联(微博),朱芳雨(微博)则是全队表现最稳定的球员,而最不稳定的,无疑是控球后卫,特别是替补席上的控球后卫。

  “你发现没有,刘炜(微博)或者孙悦在场上还好一点,一旦他们下去了,中国队就乱了,替补席上根本就没有能帮助球队稳住阵脚的后卫。”央视转播嘉宾张卫平对记者说。

  确实,本届亚锦赛上,中国男篮似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控卫危机。“西亚的本土控卫,包括那些‘归化’后的外籍球员,在技术水平上比中国球员一点儿也不差。他们此前所欠缺的只是掌控球队的能力,而现在,他们在整体意识上有所提高,所以更难对付了。对于中国男篮来说,在缺少姚明的情况下,对控卫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前国手张云松(微博)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西亚男篮普遍在进步,而我们在控球后卫的培养上,仍处于停滞阶段。事实上,自从出现了王治郅、巴特尔(微博)、姚明、易建联等出色的内线球员后,控球后卫就成了最大的弱点。

  CBA职业化已经16个年头了,为何培养不出自己的纳什(微博)和基德?“我觉得首先是在选材上。”前国家队后卫张云松说,“在青少年球员的培养上,我们有些过于追求高大化了。一些很好的后卫球员,在初中、高中阶段,往往因为身高不足就被淘汰了。”“从技术角度看,我们在后卫培养上缺乏一种延续性。”张云松举例说,“历届韩国队的后卫都有一样的特点:追求快速、准确以及具有大局意识。这说明人家在后卫的培养上,无论在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阶段,一直延续着统一的模式。反观中国,每个俱乐部队的后卫特点都不一样。这就是不同的教练对控卫位置认识不同的反映。” 

  争论——

  有人怪外援 有人骂体制

  中国篮球(微博)近来没出什么人,已经是篮球圈内的共识。至于什么原因,却众说纷纭,声音大抵分两种,一种责怪篮协的外援政策,剥夺了国内年轻球员的上场时间,一种矛头直指中国篮球的培养体制。

  原江苏南钢俱乐部总经理周伟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篮球联赛应该只找一名外援,这名外援的水平可以很高,如果你肯花钱,把科比找来都没问题,不过一定要保证国内球员,特别是有潜力的年轻球员的上场时间。他认为,CBA联赛中,各家俱乐部最关键的时刻,球都是在外援手里,国内球员没有机会在关键时刻展示自己,长期自信心受到压制,在国际比赛中,指望这些队员能顶上来不太现实。周总举了王仕鹏(微博)的例子:“王仕鹏以前在广东队也不突出,就是06年世锦赛投进绝杀,把自信心打出来了,你看他现在多有霸气。所以说,对年轻队员必须要给机会。”

  亚锦赛期间,记者碰到了一位来自江苏参加教练培训班的篮球教练,他也认为外援太多强势,阻碍了CBA的健康发展。他说:“外援是标,体制是本,这个道理确实没错,不过治本是个长期的过程,如何治的问题还需要时间探讨,但是治标就不一样,如果觉得治标的效果不大就放弃吗?这就相当于一个重病之人我们明明只知道给他止疼药除了缓解暂时的疼痛外别无它用,但是还是得吃,病人舒服点才能有体力扛过长期的治本过程吧。现在的CBA外援实力越来越高,几乎已经到了“没打过几年NBA(微博)你都不好意思跟别的外援打招呼”的级别了,很多人说跟比自己水平高的人打才能获得大的提高,不过大家想一想现实中如果一个小学生跟一群高中生在一起打球,不管打多久这个小学生的进步都很有限吧,因为在场上小孩子根本接不到球,所以在目前CBA外援水平高出本土球员如此之多的情况下,我觉得限制一下还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为篮协的外援政策找依据。一位在位的CBA球队主帅认为:“请高水平外援的成本在那里摆着,如果你有好的本土球员能培养成稳定的得分点或者队内王牌,那就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既积累了人气又削减了成本,俱乐部当然喜欢。但问题就是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再加上传统的体校模式,培养出来的年轻球员不堪大用,俱乐部为了短期获利只能聘请高水平外援来保证成绩和票房。不过从这就可以看出,外援是标,体制问题是本,与其去探讨外援,不如关注如何改变我们国内球员的培养模式,如何让我们的年轻人有更好的身体、技术、意识和战术素养,否则你联赛没了外援,也就是一群菜鸟在瞎胡闹,本质上对提高整体篮球水平没有任何好处。” 

  特派记者 刁勇(本报武汉电)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1男篮亚锦赛专题 |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专题 

更多关于 男篮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