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姚明对男篮攻防剥茧抽丝 技战术顾问位置最适合他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9月15日22:28  新浪体育微博

  新浪体育讯 北京时间9月15日,中国队以101比49轻取巴林,赢得武汉亚锦赛开门红。此役姚明担任中央电视台的解说嘉宾,比赛期间,姚明侃侃而谈,点评比赛头头是道,既有专业性极强的剖析,也有令人捧腹的妙语。虽然只是亚锦赛首战,但姚明似乎已经完全适应了自己“解说员”的身份。

  比赛伊始,巴林队先是连续命中三分球,随后中国队以牙还牙,朱芳雨(微博)、孙悦、刘炜(微博)频频在外线发难,迅速扳回比分并反超。一次朱芳雨在底线命中三分球,姚明表示,根据如今的规则,底线投三分的难度比过去大了不少,“国际篮联扩大三分线之后,底线与边线的区域变小了,所以在那个(底线)区域投篮的话要非常小心,因为空间小了,投篮的难度会增加。”

  随后巴林队也在尝试追赶比分,为了避免被中国队内线球员封盖,他们连续两次使用抛投。这时姚明指出,抛投是当今世界篮坛的优秀控卫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动作,他还特别提到西班牙队的纳瓦罗。“他的抛投使用得非常多,而且很有效果,所以才被说成‘炸弹’,”姚明说,“对大个子来说,抛投最难对付的是就算还剩最后一秒,后卫还能选择传球还是投篮。”

  首节比赛结束前的一个回合,孙悦在中路持球,对手的逼抢非常积极,结果孙悦在首节还剩差不多10秒的时候发动进攻,结果中国队最后一投不中,被巴林打反击,险些命中。这时姚明则说:“其实这个球,孙悦应该再把时间压一压,等到还剩几秒的时候再进攻,这样的话,巴林就不可能得到最后那一投的机会。”显然姚明不是针对此球,而是从更长远的角度剖析孙悦的这次进攻选择。

  进入第二节,张兆旭连续抢下几个篮板球,身为上海队老板,姚明自然免不了对张兆旭评价一番,“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我觉得张兆旭有个好习惯,他总是把球举得很高,因为他知道只要一把球放到下面就会被‘偷’,”张兆旭与他同为中锋,姚明的点评很是专业。随后他突然喊了一句:“现在朱芳雨打的是大前锋啊,他现在是在带着年轻人打球,这很不错,他有经验而且有这个能力打大前锋,而且他是属于那种投射性大前锋。”

  第二节中国队连续通过抢断发动反击,迅速拉开比分,这时姚明说,进攻是建立在防守的基础之上,“防守如果做好了,那么进攻就会更大胆。”这时于嘉(微博)不忘调侃一句:“这话听着就像建立敌后根据地似的。”姚明听罢哈哈大笑。

  易建联(微博)在一次拼抢中脸部被对手打伤,姚明说,他过去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当你身为一支球队的核心,对手自然会用一些非常规办法对付你,我记得有的防守队员防守我的时候,甚至在手上涂上风凉油……上来就抹你的眼睛。”这番话逗得身边的于嘉一番狂笑。随后他还特意点评了易建联的表现,姚明说,易建联有速度,还能投篮,如果对手紧逼,易建联可以选择突破,离得太远易建联可以投篮,“所以放手易建联的时候,对手只能指望他投不进了。”

  首节中国队让对手得到20分,但第二节只让对手得4分,听到这个数据后,姚明哈哈大笑:“所以说初赛永远是制造天文数字的地方。”他所说的天文数字自然是单节只得2分的尴尬。

  进入下半场,比赛早已失去悬念,当邓华德开始调兵遣将的时候,姚明表示,他非常赞同邓华德的换人策略。“我比较喜欢他一个个把老将换下,再让年轻球员一个个上,因为这能让年轻球员在四个有感觉的球员身边打球,对他们寻找状态很有利,”姚明说。之后刘炜一条龙上篮得手,姚明不提刘炜,而是从更为全局化的方面分析刘炜的这次进攻。“这时就能看出大个子下快攻的威力了,别看刘炜上篮很轻松,实际上他身边的张兆旭对他帮助很大,因为这能让刘炜更加从容,就算投不进身后还有人可以补篮,对手也会因为张兆旭的关系不敢全力封堵他,”姚明说。

  王治郅此役第三节中段被换下场,在体能训练师马克的帮助下做拉伸放松,随后直接走回休息室。姚明认为,在小组赛中王治郅最理想的出场时间应该是在20分钟左右,“这一方面可以让王治郅保持状态,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比赛寻找感觉。”

  下半场丁锦辉(微博)的拼搏精神令姚明刮目相看,他说像丁锦辉这样的球员,作用并非只是抢到几个篮板或是得到几分,“他把自己的斗志注入到全队之中,感染了队友,为球队带来了良好的气氛,所以说他的作用不是数据就能全部体现出来的。”

  姚明的妙语绝不仅限于此,如今的他,点评比赛很是深入,是不是有点男篮技术顾问的意思?这只不过是中国队的首战,在随后更加激烈的比赛中,姚明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精彩评论,让我们拭目以待。

  (JOE)

分享到:

相关专题:2011男篮亚锦赛专题 |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专题 

更多关于 姚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