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CBA拒绝了科比!篮协出新政限制NBA大牌来华打球

  尽管NBA巨星科比已接受CBA山西男篮开出的合同条件,并愿意在10月1日来华备战新赛季的CBA联赛,但昨天CBA联盟正式扼杀了“科比来华打球”的可能性。为期两日的CBA联赛委员会总经理会议昨天在深圳龙岗结束。会议决定,新赛季招募的NBA球员必须是自由球员,不能带有合同。这也就意味着,科比等有合同在身的NBA现役球星,不可能代表任何一支CBA球队打球。

  在中国篮协强烈要求“限制外援”的精神指引下,CBA联赛委员会昨天通过详细的商议和表决最终确定:1、与CBA球队签订合同的现役NBA球员必须是自由球员,也就是不能在NBA含有没有执行完的合同。2、与CBA球队签订合同的现役NBA球员必须在CBA效力满一个赛季,不允许在NBA停摆结束之后返回美国。如果有NBA现役球员想来中国打球,除非他们现在是自由球员,并且愿意放弃在NBA联盟停摆结束之后跳出合同的条款。今年夏天,众多NBA大牌球星在NBA停摆的影响下,都摆出了愿意来华“打短工”的姿态,几家CBA俱乐部也确实向他们抛出了丰厚的合同,但现在看来,一切都可以结束了。

  事实上,中国篮协前天就曾抛出一个108名NBA自由球员名单,规定各俱乐部如果想引进NBA外援,只能在这个范围内,像科比等多名大牌球员都不在此范围之列。因此,已与科比谈好加盟条件的山西男篮自然“着急上火”,俱乐部老板王兴江情急之下约见多家媒体,将“科比答应加盟”的消息公之于众,其目的是希望借此向中国篮协施压。谁知包括姚明在内的17家参加篮协峰会的CBA俱乐部老总,大多都反对“大牌外援来华打短工”的做法。与会相关人士透露:这主要是出于保护CBA全局的考虑,不希望CBA出现不切实际的“疯狂烧钱”的情况。一旦这些大牌球员在NBA停摆结束之后离开,也会对CBA联赛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必须保证CBA的正常秩序。

  为了给伦敦奥运会让路,新赛季CBA将于11月20日提前开打。此次会议还规定,所有外援仍设有一定工资帽限制。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同一天NBA公布了2011-2012赛季的114场季前赛赛程。新赛季的季前赛将在10月10日开打,对阵双方是湖人和勇士。科比现在可以把心思好好放在备战上了。就在一天前,他还站出来号召球员工会要团结,争取在劳资谈判中占据主动,很显然他不相信也不希望NBA就此真正停摆。

  CBA的“庙”容不下NBA的“佛”

  鼓噪了一个夏天的NBA大牌球星要来华打球的“花边新闻”,终于变成了“国际笑话”。中国篮协昨天的一纸禁令,给中国篮坛的一片“浮躁之火”浇了一瓢冷水。据说山西老板在深圳峰会之后气得捶胸顿足,其实大可不必。继去年导演“马布里闹剧”之后,他们又成功炒作一回。但如果成天只把心思放在“找大牌来扎场子”的落后思路上,而不承认CBA离世界高水平联赛越来越远的现实,终究只能落个“人傻钱多”的骂名。

  即使不是来打短工,CBA也终究吃不下一群NBA球星的大单。150万美元的月薪,没几家俱乐部给得起。一般一家CBA俱乐部的年投入就在两三千万人民币,凭空多出这一大笔开销来,这实在太疯狂了。国内篮坛霸主、CBA卫冕冠军广州宏远总经理刘宏疆也认为,篮协的限令还应该更严厉一点,CBA不能有太多的泡沫经济。在目前的大环境下,CBA是挣不到钱的,引进大牌球星可以迎合球迷而拉动票房,但这会完全打乱各俱乐部培养梯队的计划。一些俱乐部投资人也意识到:“不能提高中国篮球的水平,光热闹怎么行?”

  无论是职业意识还是联赛环境,NBA的一帮“大爷”咱确实伺候不起。一名大牌球星背后总有一个庞大的团队,连姚明都说,CBA满足不了他们衣食住行的需要,反而会给联盟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和不必要的麻烦,何必一定要打肿脸充胖子。迄今为止,加盟CBA的最大牌NBA球星马布里就坦言,像科比这些巨星根本就不可能适应在中国的生活。这样的情形,在中超赛场也曾屡次出现,一些大牌球星都避免不了光鲜亮相失望而归的下场。广州恒大的巴西足球超级外援穆里奇最近就闹着要“解约”,他首先承认自己不适应在中国的生活,其次中超联赛的水平太低,给他钱他也不愿意留在这里“踢废”了。

  国内职业赛场早几年是崇洋媚外,只要是黄头发蓝眼睛的统统“拿来”;后来,找到了靠过气球星撑场面的营销办法,虽然赔了钱但却挣了些吆喝;现在,竟然可以直接给世界级的一线明星报价了。但是竞技体育终不能指望面子和排场,没有科学的规划和理性的思考,软实力就永远上不去,还是要为世人耻笑。


分享到:

相关专题: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专题 

更多关于 CBA 科比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