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广东老总揭秘真实的七冠王 光环之下也有太多无奈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6月17日08:06  东莞日报

  6月16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刊载了对广东宏远俱乐部董事长陈海涛的专访。在专访中,陈海涛畅谈了广东宏远篮球的成功秘诀和经验,并表达了宏远篮球的愿景:“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俱乐部能够盈利”,希望CBA联赛在经营上能有“更详细、更合理的规划”。本报现予以原文转发。

  美国男篮职业联赛总决赛尘埃落定。欣赏了世界顶级水准的篮球盛宴后,仍然“在路上”的中国男篮职业联赛,自然不应该只是看个热闹。眼下正值联赛休赛期,由中国篮协主导的一项联赛发展现状调研正在展开。记者采访了近八个赛季七夺总冠军的广东宏远俱乐部董事长陈海涛。作为一支由民营企业组建的俱乐部,他们的感受与思考,值得倾听。

  最大的收获是品牌

  记者:从喜欢篮球到投资篮球,广东宏远这些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陈海涛:1991年,我们开始办这个球队,当时是为了宣传企业,作为一种广告手段,同时也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现在看,篮球作为企业品牌和企业文化的载体,我们得到的回报已经很好了。

  社会知名度方面,东莞的篮球氛围非常浓厚,已经成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随着联赛影响力不断提升,从篮球俱乐部到整个集团,宏远的名气也在全国提升。这个品牌,是实实在在打出来的。

  做职业体育俱乐部有很大压力,但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快乐。拿了冠军,多少人羡慕你。这个时候,觉得所有辛苦都值了。

  成功的基础是人才

  记者:联赛创立之初,宏远通过招募一批退役国手,曾经取得过亚军,但随着老将淡出,你们也经历了一段低谷。2004年首次夺冠后,这些年一直延续着强势。人们普遍认为,培养自己的球员,是你们成功的重要一环。

  陈海涛:没错,球员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这是最大的优势。其实,从做企业的角度看,人才就是第一财富。我们这些年一直从全国选苗,这条路走对了,当然,其中的过程不容易。一些别人淘汰的球员,在我们这里能打出来,对教练选材和培养的能力要求很高。不过,只要选对了人,好好练,过几年你就可以“享福”了。这是竞技体育的规律,没什么特别的,就得用心去做。

  记者:俱乐部现在的后备力量如何,未来有什么新的规划?

  陈海涛:现在二线队在广州二沙岛基地训练,和省体育局共建。三线队组建有两年多,在东莞市体校训练。未来3~5年,希望这些青少年队员的水平能上一个台阶,使球队始终保持在联赛上游行列里。

  未来的心愿是盈利

  记者:宏远队拿到第七次冠军以后,各方奖励不少。对于俱乐部来说,是不是成绩与经营成正比,可以“名利双收”?

  陈海涛:把篮球作为产业经营,我们一开始就有这个想法。只是开始阶段并不规范。后来联赛和球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经营方面也有了更多条件。这个过程,我觉得就是市场规律自身在起作用,是规律带着我们走。

  现在俱乐部的收入主要来自3个部分,球队冠名、门票,以及其他商业活动和产品开发。目前能够做到收支平衡,和大多数俱乐部相比,我们要算好的了。

  三四年前,我们俱乐部还是有盈利的。但现在“烧钱”越来越厉害,球员工资,外援费用翻了几倍,经纪人“哄抬”球员身价,有时导致俱乐部恶性竞争,支出大增,收入却很难有更多途径。这方面,篮协应该有政策来调控。否则,受伤的是俱乐部。

  记者:已经拿了这么多次冠军,对未来还有什么新的期待?

  陈海涛: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俱乐部能够盈利。从品牌的角度看,宏远这些年有了很大收获。但是,我觉得中国篮球联赛的品牌价值和俱乐部盈利能力之间存在脱节。现在联赛一年整体运营收入不到1亿元,能够分给各俱乐部的很有限。而美国男篮职业联赛一年有几十亿美元的收入,他们的很多理念和手段都可以借鉴。

  要盈利,不能只是一家俱乐部单打独斗,一定要整个联盟通盘规划,大家在一个平台上共同发展。眼下,单个俱乐部在市场开发方面能做的事情也就这些了,但如果联赛整体没有更详细、更合理的规划,给大家描绘一个愿景,我看不到什么时候(俱乐部)可以赚钱。

  搞职业篮球俱乐部,这条路很难、很长,也带来了很多快乐。篮球文化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我们是脚踏实地走过来的,也会这样走下去。

  (作者系《人民日报》记者 薛原)


分享到:

相关专题: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专题 

更多关于 广东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