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罢训只是球员的表达方式 背后折射出不公平的对待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5月06日09:41  广州日报

  继国青男篮爆出“兵谏门”后,北京女篮也在上周四爆发罢训事件,青年联赛中,北京青年队主教练刘宏威又在比赛中当众掌掴小队员。北京女篮的问题在于球员对工资待遇不满,北京青年队却是重演了国青事件。篮球圈内,球员与教练的矛盾在最近集中爆发了出来,范斌事件成了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似乎一旦发生矛盾,罢训这种集体行为就会爆发出来,这或许会造成一种恶性循环,对教练员在运动队的权威和球队的正常管理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国青兵谏成为“导火索”

  张健强:早在国青兵谏事件时,就有人担心这事会成为“导火索”。因为体育总局里这么多运动队,可能多少都存在“粗暴执教”,而现在运动员已经知道如何用自己的方式找回公道,国青难道是一次维权高潮的开始?

  黄维:虽然这种表达自己意愿的行为无可厚非,但其实国青兵谏已经开了一个“坏头”。北京女篮事件很可能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以后篮球圈内很可能再次出现“兵谏”、罢训,这种事件的影响甚至可能波及其他项目。

  黄越滔:“罢训”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几年前我还在当运动员的时候,就经常听说足球运动员罢训的消息。从运动员的角度看这件事,我佩服她们的勇气。我当运动员时,可以挑战成绩比自己好的对手,但绝不敢挑战教练的权威。

  张健强:以前有句话不是叫“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吗?也许以前一直有类似事件,只是没有出现在公众面前。NBA现在不是说下赛季接近停摆吗?其实停摆的原因就是球员工会和球队老板的工资谈判谈不拢,整个联盟的收入,双方要通过谈判来分成,国内没有球员工会这种东西,所以欠薪情况也屡屡发生。

  黄越滔:记得2001年九运会结束后,听说广东游泳队几名成绩不错的男队员和自己的教练闹翻了,原因就和奖金分配有关。他们当年有没有罢训我不了解,但这种做法反映出运动员懂得要维护自身利益。随着时代的进步,年轻人自我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运动员也会以不同的手段来维权,“罢训”只是其中一种表达方式,如果在罢训事件背后,运动员真的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谁还能说他们罢训是错误的?我们无法预测下一支罢训的队伍会出现于何时何地,但我认为类似的“兵谏”或“罢训”事情,问题的根源还是在管理制度上。

  矛盾激化双方均有责

  张健强:现在有教练认为,这一代运动员个性太强,没有以前的运动员能吃苦。体育比赛,或许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有人说,如果“兵谏”、“罢训”成为普遍现象,或许以后运动员就很难出成绩了。

  黄越滔:我认为运动员个性突出是好事。看看那些活跃在我们视线里的体坛巨星,哪一个不是个性十足?

  我觉得在教练和运动员的相处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而在这种沟通中,教练的角色更加重要。在中国现行的体育制度和管理模式下,教练的责任不只是要指导运动员的训练,很多时候还要教导他们怎么做人。所以,如果教练自身素质不过硬,再遇到一个有主见的运动员,出现矛盾就是必然的了。我曾经当了20年的运动员,见到过很多情同家人的教练和队员,也接触过一些到最后老死不相往来的教练和队员。我不可能一一了解他们产生矛盾背后的原因,但我始终认为,教练是矛盾升级的导火线。在教练和运动员产生矛盾后,有人会指责运动员“太娇气”,也有人会认为教练是“魔鬼”。其实“娇气”、“魔鬼”都不是产生问题的根源。

  黄维:如果这么一点小事就要罢训、向媒体报料,这些女篮运动员也确实太脆弱了。

  新一代的年轻运动员更有个性,因此现在的教练员们普遍需要改变训练思路。其实教练员最该做的,就是把场上和场下分开,完成角色的转换——场上是严师,场下是慈母。场上对运动员们一丝不苟,该骂就骂,但不要进行人身攻击;场下就不要把训练场上的情绪带到生活中,对队员们一视同仁,在生活中关心、照顾他们。这样,即使运动员在场上挨了骂,生活中却能得到教练员的关心,也会知道教练是对他们好。

  至于在青年联赛赛场上掌掴小球员的刘宏威,则做得太过分了。姑且不说肉体上的疼痛,这些处于青春发育期、逆反心理很强的小球员在场上当着队友、对手和观众的面被掌掴,心理上也会有长久的阴影,以后和教练间的裂痕更可能是永远难以修复的。

  黄越滔:如果能遇到一位亦师亦友的教练,那绝对是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中最美好、最幸福的事情,不过这种事强求不来,师徒也看缘分。但无论遇到怎样的教练,在师徒之间都应该建立起绝对的信任关系。说到权威,教练员在赛场上理所当然地具有绝对权威。尤其是集体项目,教练的权威有时候也反映了一个集体的凝聚力。但在赛场之外,教练应该放下权威的架势。尤其是面对年青一代,他们是更有主见、个性更强的一代人。他们不会盲目服从,更不会像木偶一样任人操纵。

  我倒觉得中国运动员是最没个性、自我表现能力最差的一个群体,所以不能因为出现了一些问题,就指责运动员的性格或个性。

  职业化改变

  运动员心态

  黄维:其实说起“魔鬼教练”,国内体坛和世界体坛中并不鲜见。能够带队取得好成绩的“魔鬼教练”也许会被人尊重,但对队员只有殴打、辱骂却缺乏尊重的教练员,只能被鄙视。血淋淋的事实——2009年7月24日,重庆杨家坪中学的足球特长生母诗灏因在罚跑中上厕所,被教练林林殴打,在昏迷20多天后去世。

  张健强:在这些事件里,首先浮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运动员的权益问题,然后又回到了教练员权威的问题,如果教练员没有管理权,或许以后运动队也很难出成绩。这也是一个度的问题,教练员打骂运动员十分常见,但如果过分打骂又另当别论。同理,如果运动员受到实在不公平的待遇,自然可以抗议表达自己的不满。但如果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也闹到沸沸扬扬,那公众自然不会再相信他们。

  黄越滔:所谓“家长制”的管理,我觉得已经过时了。尤其在足球、篮球这些已经走上职业化管理的队伍中,“家长制”早就行不通了。如果可行,怎么还会出现类似“兵谏”或“罢训”这样的事情?

  所谓职业化,改变的不仅仅是一项运动的发展。已经发生的这些事情就是在告诉大家,职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运动员的心态也会发生改变。其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是,越来越多的职业运动员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因此,在自身价值和利益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时候,他们也学会了捍卫和反抗。这并不是坏事,懂得反抗也是一种自信的体现。当然,我们并不提倡所有运动员都采用激进的方式捍卫自身利益。所以,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是一支球队或一个集体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分享到:

相关专题: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专题 

更多关于 cba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