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篮球报:谁救范斌?

http://sports.sina.com.cn  2011年04月14日22:03  篮球报

  范斌与国青孩子们的故事,与中国体育史上发生过的那些成功球队的兵变故事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只不过,这次兵变对于国青孩子们来说,来得太早了,毕竟,他们还不到19岁。

  由于篮球项目的特殊性,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人去年在18岁以下得到的世青赛第7名,差不多已经相当于其他项目的世界冠军了,从名次上讲,这也许是他们整个篮球生涯能够达到的最高的高度。而在此之外,这支队伍还连续两次得到了两个年龄组的亚洲冠军。

  几乎每一支球队的“兵变”都发生在成功之后。因为,成功意味着无法抑制的自我膨胀。在国青的故事中,孩子们有孩子们的膨胀,范斌有范斌的膨胀。

  竞技体育中,主教练与球员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买卖关系。球员们以挨骂和挨揍,换来了水平的提高和世界大赛的成绩,如果他们觉得值,他们就挨着,这叫“周瑜打黄盖”。

  但是三年了,他们长大了,他们现在觉得不值了,他们决定不挨了,于是揭竿而起。原本公平的交易关系就此打破。

  我推断,在“联名信”被交上去之后,在篮协领导和国青孩子们之间,一定有过一场拉锯战般的对话,孩子们一定是为篮协领导出了一道“要么范斌离队”“要么我们不去美国”的单选题。无奈之下,篮协采取冷处理。

  孩子们告倒了范斌(至少是在现阶段),他们终于自由了,无论他们今后是否还要面对范斌的执教,短时间内,他们都不会再挨骂挨揍了,因为,没有哪个教练敢搭上自己的职业生涯再去招惹他们了。或者可以说,这批孩子如果继续组成一个团队,他们今后将横行于中国篮坛无敌手。

  那么范斌呢?他算得上中国篮球的人才,他是中国篮球界唯一一个没有失过手的国字号教练,而他的未来正在慢慢变成一个问号。

  从孩子们的恩师,到双方“你死我活”,这中间的过程应该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但是,有谁真正有效地去阻止过它的发生吗?

  据说范斌曾经在前一天还诚恳地向球员们保证不再出现打骂情况,而第二天就难以自控。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范斌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这种情况,难道没有人为他找一个心理医生进行疏导。

  偏执型人格并非不能做教练,恰恰相反,他们还是那些最适合成为名帅的人群,但问题在于,他们需要监管和疏导,他们需要制度的制约和帮助。

  中国篮球的孩子们已经自救了,谁去救救范斌呢?


分享到:

相关专题:中国男篮&CBA职业联赛专题 

更多关于 范斌 国青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